经脉–脏腑相关

  • 大数据时代下的针灸研究——构建经络体表刺激的脑映射图谱

    樊郑翠;颜靖岚;胡逸君;王旭;陈永君;

    大数据时代下,神经影像学和先进算法分析推动了脑科学研究和脑图谱绘制的进步,针灸作为一种被全球广泛认可的体表刺激疗法,对卒中、抑郁症等多种脑病有效,但其与脑功能的联系及对脑功能的调节规律尚需系统性研究和总结,传统经络理论的科学诠释和临床应用能力也亟待突破。因此,提出构建“经络体表刺激的脑映射图谱”的倡议,旨在探索刺激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络脉、经筋及皮部等发挥的关键治疗作用与脑功能联系的规律,科学诠释中医经络理论,并提升其实际应用能力。本文首先概述脑图谱绘制的现状;其次综述针灸和大脑之间联系的已有研究进展,并阐述构建该图谱的必要性;分析构建方法及其面临的技术关键问题;最后展望了经络体表刺激的脑映射图谱应用前景及其在促进传统经络理论与时俱进中的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45;No.438 265-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肺主皮毛”理论探讨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表皮温度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

    赵少倩;傅梦玉;黄楠馨;周吉鹏;黄镜霖;刘威;王和生;刘兰英;

    目的:观察不同肺通气功能水平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表皮温度,并基于“肺主皮毛”理论研究其腧穴表皮温度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1例,依据肺通气功能水平分为肺通气功能降低组(32例)和肺通气功能正常组(29例),检测两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穴表皮温度,以及肺通气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pred)、呼气峰值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red)],并进行腧穴表皮温度与肺通气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肺通气功能降低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穴表皮温度较肺通气功能正常组升高(P<0.05,P<0.01)。肺通气功能降低组患者FEV1%pred、FEV1/FVC%pred、PEF%pred较肺通气功能正常组降低(P<0.001),肺通气功能降低组患者FVC%pred与肺通气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穴表皮温度与FVC%pred、FEV1%pred、FEV1/FVC%pred和PEF%pred呈负相关(P<0.001,P<0.01,P<0.05)。结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表皮温度随着肺通气功能下降而升高,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初步验证了背俞穴有反应脏腑疾患的特征。

    2025年03期 v.45;No.438 274-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战国秦汉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演变史考略

    陈晓红;刘德坤;张瑞斌;曾雅涵;杨莎;余曙光;

    梳理战国秦汉时期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演变过程,以揭示其发展规律和价值。通过分析历史文献,特别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老官山汉简和经穴髹漆人像等资料,探讨经脉与脏腑理论的萌芽、发展和成熟阶段。在战国秦汉时期,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转变。早期文献如《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展示了经脉与脏腑理论的初步联系,主要关注足三阴脉与脏腑的生理联系和病候;老官山汉简和经穴髹漆人像进一步明确了手足阴脉与五脏的生理联系和相关病候,并发展了经脉-脏腑的诊断和治疗理论;到了《灵枢·经脉》,经脉循行与脏腑生理联系的描述多达31次,标志着经脉“环形”流注体系及脏腑表里沟通联系的构建,同时丰富了经脉-脏腑的病候、诊断和治疗内容,标志着经脉-脏腑理论体系的成熟。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演变梳理有助于补充和完善早期经脉-脏腑理论的发展史,进一步认识其规律与价值。这一理论体系的成熟,不仅串联了经脉与五脏六腑,而且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45;No.438 280-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周美启;吴昊晟;

    经脉脏腑相关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显著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就近5年有关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与汇总,发现经脉诊断方面新增了较多的临床应用依据,经脉调理方面开启了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的新局面,内在联系及生物学机制方面例证了以“心经-心”为代表的神经生物学特征及其调控机制,明确提出了“效应规律”前提下临床“脑网络功能连接”和基础“神经环路机制”相结合的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研究模式。

    2025年03期 v.45;No.438 28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征订·书讯

  • 欢迎订阅2025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月刊)

    <正>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入选2023-2026年度T1级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经络腧穴研究与机制探讨等,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学术会议、医疗药品器械信息。《针刺研究》报道以基础研究为主,反映针灸机制探讨最新进展及研究现状。两刊实为针灸科研、临床医务工作者及针灸爱好者订阅之首选。

    2025年03期 v.45;No.438 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编辑部在售杂志明细

    <正>编辑部淘宝网店现无法正常使用,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以便沟通。现将编辑部出售中的杂志品种附录于后,欢迎购买。早年杂志所剩无几,售完为止,先到先得!

    2025年03期 v.45;No.438 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组别命名的要求

    <正>随着循证医学理念逐步深入针灸界,越来越多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采取了随机对照、多组对照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针灸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的科学性。但是,在大量来稿中我们看到,对组别的命名方式比较混乱,不能一目了然,因此,有必要提出一定的原则,加以统一。《中国针灸》杂志对投稿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组别命名的基本要求:(1)直接以具体方法命名,如针刺组、艾灸组、西药组、中药组、××穴位组、×××疗法组,等等,在组名字数较少的情况下,药物组也可以直接写出药物的名称。

    2025年03期 v.45;No.438 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对照组设置的要求

    <正>在临床研究中引进科学对照的方法是针灸医学研究在方法学上的进步,但有些针灸临床研究论文中对照组的设置比较混乱,不能很好地反映研究者的意图,影响了论文的水平,故《中国针灸》杂志对投稿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对照组设置的基本要求。对照组的设置一定要从研究目的出发,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被对照主体。

    2025年03期 v.45;No.438 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针家精要”“传承与创新”栏目征稿通知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将针灸领域的宝贵临床经验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符合“传承创新发展”的具体要求。凝练、总结名老中医药专家的针灸学术思想、临床实践心得,对针灸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彰显针灸特色诊疗优势、提高针灸影响力及临床应用疗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启发意义。基于此,本刊特就“针家精要”“传承与创新”栏目进行征稿,拟综合多种方式(文字、图片、视频等)发表名老中医药专家特色针灸学术思想及诊治经验,进而加强编者与作者、学者的沟通交流,提升期刊凝聚力和学术影响力。

    2025年03期 v.45;No.438 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合募配穴法埋线治疗肠道实热型功能性便秘:随机对照试验

    谢雯婷;祁万梅;陈玉竹;严兴科;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法埋线治疗肠道实热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肠道实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40例,脱落2例)和中成药组(40例,脱落1例)。埋线组基于合募配穴治腑病理论选取中脘、关元及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天枢、下巨虚进行埋线,每周1次。中成药组采用口服麻仁润肠丸治疗,每次6~12 g,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评估量表(CAS)、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BSFS)、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问卷量表(PAC-QOL)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BSF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PAC-QOL总分及躯体不适、心理社会不适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埋线组患者担心和焦虑、满意度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埋线组患者CAS评分、PAC-QOL总分及各维度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中成药组(P<0.05)。埋线组总有效率为78.9%(30/38),高于中成药组的56.4%(22/39,P<0.05)。结论:合募配穴法埋线可有效治疗肠道实热型功能性便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45;No.438 295-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耳穴揿针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景梦娇;张园园;沈圆娟;彭拥军;王和生;

    目的:观察耳穴揿针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行根治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中止3例)和对照组(40例,中止3例)。两组均实施胃癌患者加速康复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耳穴揿针治疗,穴取单侧胃、脾、大肠、小肠、缘中、耳中、三焦、角窝中,留针72h。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5天血清胃泌素含量;采用三代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组成及相对丰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24、48、72 h时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胃泌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_J指数和Pd_faith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粪便样本在各分类学水平上的群落结构大致相似,各物种间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之间共有55个物种存在差异,观察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的物种有17个,对照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的物种有38个;属水平上,观察组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升高(P<0.05),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降低(P<0.05)。观察组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类群主要有粪杆菌科(Coprobacillaceae)、萨特氏菌科(Sutterellaceae)和耶尔森氏菌科(Yersiniaceae);KEGG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的功能主要与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等过程相关。结论:耳穴揿针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相对丰度,影响能量代谢过程,从而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

    2025年03期 v.45;No.438 300-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1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寒湿型腰痛:随机对照试验

    朱涛;蒋石琳;张玉甲;张天生;高珍;苗晋玲;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寒湿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剔除1例)和对照组(36例,脱落1例)。对照组予针刺治疗,穴取脊中、腰阳关、阿是穴及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每次30 min,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雷火灸治疗,取穴同对照组,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当前疼痛强度(PPI)评分及血清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P物质(SP)含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PPI评分及血清5-HT、S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1),JOA评分、血清β-EP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VAS、ODI、PPI评分及血清5-HT、SP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血清β-E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33/35),高于对照组的82.9%(29/35,P<0.05)。结论: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可有效改善寒湿型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腰部功能,可能与调控β-EP、5-HT、SP水平有关。

    2025年03期 v.45;No.438 312-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寒湿型腰痛:随机对照试验

    朱涛;蒋石琳;张玉甲;张天生;高珍;苗晋玲;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寒湿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寒湿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剔除1例)和对照组(36例,脱落1例)。对照组予针刺治疗,穴取脊中、腰阳关、阿是穴及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每次30 min,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雷火灸治疗,取穴同对照组,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当前疼痛强度(PPI)评分及血清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P物质(SP)含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PPI评分及血清5-HT、S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1),JOA评分、血清β-EP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VAS、ODI、PPI评分及血清5-HT、SP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血清β-E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33/35),高于对照组的82.9%(29/35,P<0.05)。结论: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可有效改善寒湿型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腰部功能,可能与调控β-EP、5-HT、SP水平有关。

    2025年03期 v.45;No.438 312-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盆底六针”联合Kegel训练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随机对照试验

    李茜茜;黄香红;张佳丽;赵忠辉;成建平;

    目的:观察针刺“盆底六针”对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将60例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Kegel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刺“盆底六针”治疗,穴取双侧中髎、秩边、会阳、水道、大赫及关元,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连续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1 h漏尿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的尿失禁简易调查问卷(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1h漏尿量、ICI-Q-SF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I-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结论:针刺“盆底六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5年03期 v.45;No.438 317-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岐黄针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伴睡眠障碍: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金炳旭;刘琪珍;汤嘉豪;赵勇;辛晶;周园;蔡海燕;霍湛新;陈晓虹;白艳;

    目的:观察岐黄针疗法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伴睡眠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SD伴睡眠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结构化教育干预措施,每次60 min,每天1次,每周6d。观察组予岐黄针疗法治疗,于印堂、百会和双侧厥阴俞、心俞行合谷刺,不留针,每周2次,每次治疗时间间隔不少于2 d;对照组予行为干预疗法。两组均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儿睡眠习惯问卷(CSHQ)、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CSHQ、ABC、CARS和CAB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岐黄针疗法可有效治疗ASD伴睡眠障碍,改善患儿ASD核心症状及睡眠质量。

    2025年03期 v.45;No.438 32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烙法对虚寒瘀阻型白癜风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

    杜红红;刘湘;吴贝贝;李彤彤;刘楠;

    目的:观察针烙法对虚寒瘀阻型白癜风的影响。方法:将62例虚寒瘀阻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在308 nm准分子光照射联合改良中药热溻法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每日2次;观察组予针烙法治疗,以火针点刺白斑处,每周1次。均治疗10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斑面积、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IL)-6、IL-17]含量,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白斑面积、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IL-6、IL-17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29/31),高于对照组的77.4%(24/31,P<0.05)。结论:针烙法可缩小虚寒瘀阻型白癜风患者白斑面积,改善临床症状,可能与降低血清炎性指标水平有关。

    2025年03期 v.45;No.438 327-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调法针灸治疗长新冠后嗅觉障碍28例

    姜天鑫;杨琪琪;李飞;

    目的:观察通调法针灸治疗长新冠后嗅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8例长新冠后嗅觉障碍患者,予通调法(通窍、醒脑、调气血)针灸治疗,穴取印堂、百会、风府、气海和双侧迎香、风池、血海、足三里,印堂深刺至鼻骨骨膜,并予温针灸。每次治疗40 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6 d后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T&T嗅觉测试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血清皮质醇含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并根据T&T嗅觉测试分级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T&T嗅觉测试评分、各项中医症状评分、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血清皮质醇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1)。总有效率为96.4%(27/28)。结论:通调法针灸可改善长新冠后嗅觉障碍患者的症状,升高血清皮质醇含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2025年03期 v.45;No.438 33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机制探讨

  • “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分裂的作用机制

    张艳琳;吴松;郭倩茹;余云涛;王孙伊;韦禹岐;万小曼;路珍;何晓茹;

    目的:观察“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分裂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和电针预处理+ML385组,各10只。电针预处理组、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和电针预处理+ML385组于双侧“内关”“足三里”和“关元”行电针干预20 min,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1 mA,每日1次,连续7 d。第8天,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和电针预处理+ML385组于造模前30 min分别腹腔注射Compound C溶液(0.3 mg/kg)和ML385溶液(30 m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MIR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穿线不结扎。造模结束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区心肌组织活性氧(ROS)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缺血区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缺血区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法观察缺血区心肌组织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区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法检测缺血区心肌组织线粒体分裂因子(MFF)、线粒体裂变1蛋白抗体(Fis1)和动力蛋白相关蛋白1(Drp1)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区心肌组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Drp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缺血区心肌组织ROS、MDA含量及MFF、Fis1、Drp1阳性表达均升高(P<0.01),SOD含量及AMPK、Nrf2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Drp1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缺血区心肌组织ROS、MDA含量及MFF、Fis1、Drp1阳性表达均降低(P<0.01),SOD含量及AMPK、Nrf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Drp1蛋白表达降低(P<0.01);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和电针预处理+ML385组缺血区心肌组织MFF、Fis1、Drp1阳性表达及Drp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与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和电针预处理+ML385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缺血区心肌组织ROS、MDA含量及MFF、Fis1、Drp1阳性表达均降低(P<0.01),SOD含量及AMPK、Nrf2蛋白表达升高(P<0.01, P<0.05),Drp1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和电针预处理+ML385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心肌纤维断裂程度、细胞肿胀程度、线粒体紊乱破碎程度均明显减轻,模型组、电针预处理+Compound C组和电针预处理+ML385组心肌纤维断裂程度、细胞肿胀程度、线粒体紊乱破碎程度较为接近。结论:“标本配穴”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促进AMPK和Nrf2磷酸化,抑制Drp1诱导的线粒体过度分裂,减轻线粒体碎片化和空泡化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减轻MIRI大鼠心肌损伤。

    2025年03期 v.45;No.438 335-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6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针翼腭区对变应性鼻炎大鼠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吕海洋;田美慧;佘书仪;刘昱成;孙磊;宋伍;汤勇;

    目的:观察电针翼腭区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余组大鼠均经卵清白蛋白(OVA)致敏法建立AR大鼠模型。电针组大鼠予双侧翼腭区电针治疗,选择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0.5~1 mA,每次15 min,隔日1次,共3次;针刺组大鼠仅进行双侧翼腭区针刺,不连接电针。观察各组大鼠的鼻炎症状积分,HE染色观察大鼠鼻黏膜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OVA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OVA-s Ig E)、白细胞介素(IL)-4、IL-6和IL-1β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鼻黏膜中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IL-18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鼻黏膜中NLRP3、ASC、caspase-1、IL-18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鼻炎症状积分升高(P<0.01),血清OVA-sIgE、IL-4、IL-6、IL-1β含量均升高(P<0.05),鼻黏膜呈炎性浸润病理表现,且鼻黏膜组织中的NLRP3、ASC、caspase-1、IL-18的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鼻炎症状积分降低(P<0.01),鼻黏膜病理表现改善,血清OVA-s Ig E、IL-4、IL-6和IL-1β的含量降低(P<0.05),鼻黏膜中的NLRP3、ASC、caspase-1、IL-18m 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电针翼腭区可通过抑制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和炎性因子失衡来发挥抗炎作用,从而缓解AR大鼠的鼻炎症状。

    2025年03期 v.45;No.438 345-350+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铁死亡途径探讨“秩边透水道”针法改善弱精子症小鼠生殖功能机制研究

    郝健亨;常博雅;靳清凯;任佳;王海军;冀来喜;

    目的:探讨“秩边透水道”针法调控铁死亡途径改善弱精子症小鼠生殖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Fer-1组,每组15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小鼠给予环磷酰胺(50 mg·kg-1·d-1)腹腔注射诱导弱精子症模型,连续5 d。针刺组小鼠给予“秩边透水道”针法干预,每次20 min;Fer-1组给予铁死亡抑制剂Fer-1溶液(1 mg/kg)腹腔注射。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干预2周。称量各组小鼠睾丸湿重并计算睾丸系数,采用精子质量检测系统检测小鼠精子质量;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含量;HE染色法观察小鼠睾丸和附睾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睾丸活性氧(ROS)表达水平;生化法检测小鼠睾丸组织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总铁离子(TFe)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小鼠睾丸组织线粒体结构;JC-1染色检测小鼠睾丸组织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睾丸组织溶质转运蛋白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蛋白重链1(FTH1)、长链脂酰-Co A合成酶4(ACSL4)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睾丸湿重和睾丸系数降低(P<0.01);精子浓度和精子活力降低(P<0.01);血清T、FSH和LH含量降低(P<0.01);睾丸内生精小管结构疏松、管腔变形,精子细胞排列紊乱、精子数量减少;附睾小管管壁变薄,管腔内精子数量较少;睾丸组织ROS表达水平及MDA、TFe含量升高(P<0.01),GSH含量降低(P<0.01);线粒体数量减少,嵴结构严重破坏;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P<0.01);睾丸组织SLC7A11、GPX4、FTH1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ACSL4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Fer-1组小鼠睾丸湿重和睾丸系数升高(P<0.01);精子浓度和精子活力升高(P<0.01);血清T、FSH和LH含量升高(P<0.01);睾丸和附睾组织病理结构改善;睾丸组织ROS表达水平及MDA、TFe含量降低(P<0.01),GSH含量升高(P<0.05);线粒体形态结构和数量改善;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Fer-1组小鼠睾丸组织SLC7A11 mRNA表达升高(P<0.05,P<0.01),GPX4、FTH1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ACSL4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Fer-1组小鼠睾丸组织SLC7A1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秩边透水道”针法可能通过减轻铁死亡引发的细胞损伤,改善睾丸功能,从而提升弱精子症小鼠的生殖能力。

    2025年03期 v.45;No.438 351-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7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承与创新

  • 孙申田“宁神”穴理法治用经验探赜

    周以皓;王东岩;徐榕誉;李丹平;霍宏;张莹;朱星燕;孙申田;

    介绍孙申田教授“宁神”穴治用经验。“宁神”穴是孙申田教授在经络辨证和神经功能定位解剖基础上,根据多年临证实践总结独创的经验效穴。其位于前额区,与督脉相合,处于额极的体表投影区,具有调神醒脑、改善认知,安神解郁、形神共治,摄神通络、理筋镇痉的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神志病、中风病和锥体外系疾病等,疗效可靠。

    2025年03期 v.45;No.438 361-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学敏基于“中风肺绝声如鼾”论治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经验撷菁

    李济廷;于子如;田骞;纪哲;张鹏;

    阐述石学敏院士治疗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经验,认为其属“中风肺绝证”,以元气亏虚、肺气欲脱为本,痰壅气逆、蒙蔽元神为标,出现似寐非寐、息声如鼾、痰如拽锯等表现,治疗宜“司气海,调神气,启窍闭”,在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醒脑开窍的基础上,取人迎司呼吸调气海,取百会、四神聪调神,取风池、完骨、翳风通关启窍以治标,为诊疗中风病兼症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3期 v.45;No.438 365-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针家精要

  • 符文彬基于心身医学从整合针灸论治脑鸣经验探析

    叶宵欣;陈本澍;黄熙畅;符文彬;

    系统总结符文彬教授整合论治脑鸣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符文彬教授认为脑鸣属于心身共病,病位主要在肝与脑,“气机不和,脏腑失调,形神不安”为核心病机,治疗当基于心身医学,从形神合一的角度出发,以整合针灸“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模式治疗,整合针刺、精灸、耳针等多种疗法,整体论治、形神共调,从而达到“宁神止鸣”的治疗效果。

    2025年03期 v.45;No.438 370-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医家经验在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价值探讨

    赵楠琦;武晓冬;牟东晓;丁楠;胡静;

    从指南对证据整合利用的角度,根据载体形式医家经验可分为古今医家经验文献和共识专家个人意见。两种载体形式的医家经验在针灸指南制定重要环节各自发挥着不同作用,可概括为3个方面:有助于聚焦关键临床问题,增强临床问题的代表性;可用作判断推荐治疗方案临床适用性的依据;可促进推荐治疗方案的形成。

    2025年03期 v.45;No.438 375-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论坛

  • 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研究的反思及建议

    陈思璇;李妍;莫溪桐;颜芃;胡效萌;孙畅;范刚启;

    分析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的研究现况。针灸治疗Bell麻痹应用广泛、研究颇丰,但对针灸有效性的研究缺乏分层讨论,难以凸显针灸治疗的必要性和优势;安全性问题缺乏充分讨论;研究普遍存在专业设计及统计设计缺陷,循证证据质量不高,国际指南对针灸的推荐力度较弱;指南对关键问题缺乏深入探讨,缺乏公认的最佳方案等。建议相关研究完善对影响Bell麻痹预后的病位、病情、病程、基础疾病、辨证分型等病情资料的评估,分层验证针灸疗效,重视针灸的安全性问题,提高研究质量,统一分期标准,多维疗效评价,系统优化介入时机、穴位选择、针刺工具、手法、干预措施、方案组合等针灸治疗要素,推动针灸治疗Bell麻痹的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2025年03期 v.45;No.438 379-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医案选辑

  •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案

    张建宾;焦晓玲;张智龙;

    报道1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接受针刺治疗的情况。穴取双侧风池、四白、太阳、瞳子髎、解溪、太冲,风池穴予深刺纳阳针法,解溪施以青龙摆尾法,余穴常规针刺。留针4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2个月后,患者复视消失,右眼外展灵活,眼位控制正位。随访1年未复发。

    2025年03期 v.45;No.438 385-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证之鉴

  • 穴位注射致外周神经损伤的原因剖析与规避方法

    彭伟杰;古瑞宾;钟伟兴;谢思远;陈佩玲;李义凯;

    剖析穴位注射致外周神经损伤的原因,并提出规避方法,包括应重视药物理化特性并加强对药物配伍的研究,对高危穴位进行分类并制定穴位安全针刺的国际标准,规范穴位注射的临床操作,必要时结合超声技术提高操作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以期降低临床应用穴位注射的风险。

    2025年03期 v.45;No.438 387-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器具研制

  • 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腹针穴位辅助定位系统的研发

    张默;李宇明;史宗明;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和卷积神经网络(CNNs)的腹针穴位辅助定位系统。此系统针对腹部穴位定位的问题,构建并训练了一套多任务CNNs架构,分别定位出神阙穴及人体边界;利用网络定位到的神阙穴进一步推导出上脘、曲骨及双侧大横4个关键穴位特征点;利用仿射变换矩阵实现由图像空间坐标到穴位模板空间的精确映射,从而实现腹部穴位的精准定位。通过测试验证,该系统能够精确地在图像中识别并定位腹部的针灸穴位。此定位系统的研制为中医远程教育、辅助诊断治疗及智能针灸机器人等先进中医设备的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推动中医针灸的标准化和智能化进程。

    2025年03期 v.45;No.438 391-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卫生宝鉴》针灸医案中气海与足三里配伍应用考源

    刘文文;杨峰;

    《卫生宝鉴》所载针灸相关医案中,广泛应用气海、足三里二穴的配伍。通过对病案的分析并总结其配伍规律,发现罗天益灸气海、足三里二穴的思路不同于针灸医家,并非从腧穴与病证、脏腑之间直接关联的角度选穴配穴,而是源于“脾胃学说”,这体现着不同医家对于人体与疾病的认识角度的差异性。提示若要分析古代医家对于针灸内涵与规律的认识,不可局限于对针灸医家的研究,也需通过一般医家的视域寻找规律,探索差异,并深入探索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

    2025年03期 v.45;No.438 397-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