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繁荣;夏晓红;彭晓虹;袁秀丽;胥林波;刘小凡;
目的:评价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证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将222例患儿分为针刺组(110例)和药物组(112例)。针刺组采用针刺双手四缝穴,每周1次,共4次;药物组口服益气健脾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1支,共4周。疗效评价包括症候积分量表中症状改善程度及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4个中心共纳入222例病例,212例完成试验。针刺组在改善患儿的食欲、体重、腹部皮下脂肪厚度等方面优于药物组(P<0.01),在改善身高方面两组无差异。两组在提高血清IGFⅠ水平上无统计学意义,在提高PA水平上针刺组优于药物组(P<0.05)。两组在提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方面,针刺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药物组的红细胞计数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2006年01期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杜广中;李春香;2006年01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常度;符晓英;蒋振亚;杨旭光;黄思琴;王琼芬;刘葭;陈媛;
目的:观察针刺五志穴,背部河车路走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五志穴+河车路走罐+阿米替林)和对照组(单纯用阿米替林)。用麦吉尔疼痛调查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罐药结合是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
2006年01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刘琳;迟俊;2006年01期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方剑乔;张奕;宣丽华;刘侃卓;陈雷;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不同时期肩周炎的治疗作用及与电针治疗的效应差异。方法:将360例不同时期肩周炎患者分成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186例)和电针治疗组(174例),各组采用相同经穴分别治疗。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6.6%和96.9%,电针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3.5%和97.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不仅能有效止痛,对粘连期的肩关节活动障碍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为治疗肩周炎有效、简便的疗法。
2006年01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胡兴明;于学峰;2006年0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雅丽;李倜;蔡玉颖;
目的:寻找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将9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分为透穴刺法组(治疗组)50例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足部穴位透刺和常规下肢穴位针刺,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透穴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都能恢复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的功能活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且治疗组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功能活动的恢复疗效更为显著(P<0.05)。结论:透穴针刺法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功能活动的恢复疗效显著。
2006年01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胡卫国;2006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文胜;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患儿早期综合干预的方法。方法:将148例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急性期后患儿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针刺组予以按症取穴针刺加高压氧舱加康复训练的综合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急性期出院后,采用常规育儿措施,于3、6、12、18月龄时均进行智力测验。结果:6、12、18月龄时针刺组平均发育商比对照组分别高14.54分、21.46分、24.06分;18月龄后针刺组伤残率为7.2%,而对照组伤残率高达33.8%,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针刺为主综合干预能有效地促进HIBD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是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2006年01期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梁粤;皮敏;戴文军;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牵引治疗效果与影像学区域定位的关系。方法:根据胡有谷的影像学区域定位法将突出的椎间盘在椎管内所处的位置从矢状位、额状位及水平位进行三维定位诊断。对1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针刺治疗效果与影像学区域定位法进行分类对比分析。结果:有效组98例,矢状位定位于Ⅰ层面突出为73例(占74.49%),水平位分区位于1、2区突出为82例(占83.68%),额状位分域突出位于a区域突出为52例(占53.06%);而无效组32例,突出区域分别为Ⅰ层面10例(占31.25%),1、2区12例(占37.50%),a区域3例(占9.38%)。两组进行区域定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区域定位可较客观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大小、方向、位置、性质,并可较准确推测受累神经根的病理变化,Ⅰ层面、1~2区、a区域突出针刺牵引治疗效果较好。
2006年01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胡芳;2006年01期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福;柳孔军;
目的:寻找过敏性鼻炎的理想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足三里穴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00mg(3mL)加TDP照射解溪穴与西药治疗对照观察。结果: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40.0%,对照组痊愈率23.3%,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注射加TDP照射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易接受、疗程短、无副作用、疗效可靠的理想治疗方法。
2006年01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田大哲;2006年01期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传岐;
目的:探讨如何在临床上发挥和运用腧穴的双相良性调治作用。方法:从腧穴功能、补泻手法、补泻量、腧穴配伍及处方运用等方面加以论述。结论:腧穴的双相良性调治作用是在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下,运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来完成的。
2006年01期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鸿谟;
目的:探讨外络于官窍肢体的经络配布规律。方法:以《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为依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官窍肢节各有其立体交叉式经络配布,称为经络分野规律。结论:研究经络分野规律,可以指导辨证论治、促进经络学继续发展。
2006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兰;2006年01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秋云;
目的:对比按期不同经取穴方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28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以Brunnstrom脑卒中运动恢复六阶段表作为治疗偏瘫分期标准,按不同分期选取不同经穴进行治疗,对照组以常规针刺治疗。同时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作为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57.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按期分经电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好。
2006年01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胡卫国;2006年0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荣;扆志德;
目的:为临床介绍一种新疗法。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有关十二经筋病证的理论,“以痛为腧”,在病变的关节周围采用多针深刺、抵骨达筋并加艾灸的刺法,观察温银针治疗经筋病的疗效。结果:该疗法具有温通经脉、活血止痛、舒筋利节的作用,较一般单一的针刺治疗作用强而持久。特别是对慢性顽固性经筋病所致的痛证具有显著的治痛效果。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其治痛机理主要是通过消除无菌性炎症,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松解肌肉痉挛,来达到解除炎症致痛、缺血致痛和痉挛致痛的目的。
2006年01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文立;
王雪苔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在其半个多世纪从事针灸工作中,对我国乃至世界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有:参与创建中国针灸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创办《中国针灸》杂志;指导经穴定位标准和经穴主治标准的研制,推进经络的研究。在针灸史与中医文献研究方面成就斐然。近20年来,王雪苔关于针灸发展战略的思想和观点影响着我国针灸医学发展的方向。
2006年01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峰;
盛燮荪对督脉百会、大椎、灵台、命门4穴的定位和针刺灸治方法均有独特的经验,特别对百会和大椎的定位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百会穴点定位正确以后,则前后左右诸穴均可依分寸而定;大椎穴则先取准两肩上巨骨穴,然后在两穴之间的水平线上的椎棘突下取之。施针用透穴针法和针芒导气法。善于运用灸法治疗疑难疾病和脏腑杂病。临床运用均有明显的疗效。
2006年01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韩跃冬;王玉林;孙申田;王曼苏;2006年0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敏;英迪莎;阿芙拉哈;
目的:观察三棱针刺血拔罐治疗也门人风湿痹痛的临床疗效,并与阿拉伯人传统医学“黑嘎麻”刺血拔罐疗法相比较。方法:采用三棱针点刺阿是穴出血加拔火罐治疗风湿痹痛40例,同时随机对照用“黑嘎麻”治疗本病40例。每周治疗1次,共治3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8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目测类比评法指标(VAS)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疼痛指标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三棱针刺血拔罐疗法治疗也门人风湿痹痛疗效显著,比“黑嘎麻”疗法简便易行。
2006年01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移生;彭易雨;2006年01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龚萍;张明敏;王棋;吴志坚;黄晓桃;王伟;黄光英;
目的:探讨针刺三阴交治疗痛经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对6例痛经患者行经疼痛时行右侧三阴交假针刺和针刺,用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比较刺激前后疼痛情况,并在假针刺和针刺时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技术(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PET)对痛经患者行18FFDG脑功能成像,用SPM软件分析,获得针刺激活的脑解剖功能区。结果:假针刺前后疼痛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三阴交后疼痛值比针刺前明显降低(P<0.01)。针刺右侧三阴交引起痛经患者多个与疼痛相关脑区被激活,针刺使同侧豆状核(苍白球、壳)、同侧小脑、同侧岛叶、双侧背侧丘脑、同侧中央旁小叶、双侧杏仁体、对侧中脑黑质、双侧第Ⅱ躯体感觉区、同侧海马回、同侧扣带回前部、对侧下丘脑乳头体葡萄糖代谢增强,大脑皮质小区域葡萄糖代谢降低。结论:针刺三阴交能明显缓解痛经患者疼痛,其机理为针刺三阴交可激活皮质、皮质下边缘系统和小脑与疼痛相关脑区,可能通过平衡与疼痛有关的中枢网络而减轻疼痛,神经内分泌也可能在治疗中起作用。
2006年0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1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6 ] |[阅读次数:0 ] - 张永艳;2006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许扬;赵英凯;程建斌;
干燥综合征为临床难治疾病之一,目前尚没有根治的方法。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结合近年来中医临床研究成果,总结出了四辨统一经、针刺三部行的针灸临床辨证和治疗思路,将治疗的重点定位于三焦,取穴以三焦经穴为主,配以调理气机、调整内脏功能的腧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干燥综合征增添了新的方法。
2006年01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0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田纪钧;2006年01期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夏秋;2006年01期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张保华;蔡慧敏;2006年01期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利;檀晓东;2006年01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严洁;黎喜平;易受乡;常小荣;林亚平;黄艾;胡蓉;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组织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trefoilfactor,ITF)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胃经组、胆经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而模型组仅捆缚7d后造模,胃经组、胆经组须先捆缚电针7d后再造模。造模采用水浸束缚法,水浸束缚10h,经相应处理后检测胃黏膜损伤指数(UI),同时取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采用RTPCR方法测胃黏膜组织肠三叶因子基因(ITFmRNA)表达。结果:①胃经组、胆经组与模型组的UI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说明造模成功;②电针可提高胃黏膜组织ITFmRNA表达水平,胆经组较模型组ITFmRNA表达增高,胃经组较胆经组ITFmRNA表达非常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对胃黏膜组织特异性调整作用,与肠三叶因子基因表达差异有关。
2006年01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胡金凤;
根据导师东贵荣教授内伤病“脏腑、阴阳、气血、虚实”辨证法则及调五脏神辨证立法治疗失眠症的学术思想,查阅古今中医文献,从五脏神的含义及其功能、五脏神的整体调控机制、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的失眠症的病因病机、依据五脏藏神分型辨证、配穴立法论治不寐的理论及取穴原则,分析五脏神对机体整体的调控功能以及与心神、脑神之间的关系。阐述针刺五脏俞穴调节五脏神志治疗失眠症的立法依据,从而建立并提出针刺膀胱经五脏俞穴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和理论。
2006年01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0 ] - 张洁;吴强;林栋;陈传江;黄冬娥;
目的:观察药物的四气对穴位贴敷法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痛经患者61例随机分为辣椒素组20例、薄荷脑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分别选用同为辛味但不同寒(凉)热属性的辣椒与薄荷的提取物辣椒素、薄荷脑及痛经灸贴剂贴敷神阙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及疼痛评分均较前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穴位贴敷疗法中,药物的四气对其疗效无显著作用,提示穴位贴敷疗法与内服药物不同,不应将四气作为选药的主要标准。
2006年01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王晓;2006年01期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顺;蔡玉颖;胡丙成;卢金荣;孙忠人;张雅丽;
目的:观察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单盲、多中心的研究方法,对4家医院的224例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2例。治疗组采用透穴刺法,对照组采用普通刺法,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治疗前后对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4%,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透穴刺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基底动脉、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TCD(Vs、Vm、Vd、PI、RI),其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小脑性共济失调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6年01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周志杰;张福会;黄丽娜;姚益龙;2006年01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1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