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氏三通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王麟鹏;刘慧林;刘志顺;赵吉平;赵因;王桂玲;张晓霞;指导:贺普仁;

    目的:观察贺氏针灸三通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寻找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化和多中心临床试验原则,将列入统计病例31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61例)和对照组(158例),观察组以贺氏针灸三通法分期采用放血、火针和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我科常规选穴手足十二针法,均每日1次,治疗3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93%,对照组为70.2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急性期入组或恢复期入组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影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贺氏针灸三通法对于中风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取穴,并且提示分期应用贺氏针灸三通法对中风病之急性期与恢复期治疗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2006年05期 309-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系统性硬化症4例

    刘媛媛;张伟范;

    2006年05期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穴位电刺激增强运动员快速力量的作用观察

    杨华元;刘堂义;蒯乐;高明;

    目的:寻找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有效刺激方法。方法:将150名运动员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75人。以多盲的试验方法,通过音频脉冲调制波刺激穴位(大椎、命门、足三里、承山),并观察穴位电刺激对运动员的30m跑、站立式跳远、Cybex等动测试指标的影响。结果:穴位电刺激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P<0.05)及最大峰力矩(P<0.05)、力矩加速能(P<0.05)和平均功率(P<0.05)的生物力学指标。结论:穴位电刺激的方法可增强运动员快速力量。

    2006年05期 313-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针刀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价

    朱汉章;权伍成;张秀芬;乔晋琳;刘忠建;付平;由松;

    目的:对比针刀与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针刀治疗组(在患椎上下棘间韧带和两侧后关节的关节囊处行针刀治疗)与针刺对照组(穴取落枕、阿是穴、颈夹脊等),在疗程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6个月分别统计近、远期疗效。结果:针刀治疗组的近、远期有效率为91.3%、94.7%,针刺对照组分别为59.4%和56.6%,两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刀组治疗颈椎病与针刺组相比,其治疗效果更佳。

    2006年05期 316-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6 ] |[阅读次数:0 ]
  • 单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用的对照研究

    黄仕荣;石印玉;詹红生;

    目的:探寻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3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分别进行局部单穴电针与常规取穴的电针治疗,共治疗8次,并分别采用简化疼痛量表(SF MPQ)对两组患者腰腿痛进行连续动态观测。结果:首次治疗后两组SF MPQ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且每个时间点两组间指标也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局部单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2006年05期 319-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经筋疗法为主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黄锦军;庞军;雷龙鸣;陈家兴;何育风;

    目的:探寻非药物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理想手段。方法: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筋疗法;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P<0.01;两组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头痛指数及伴随症状比较显示,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筋疗法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

    2006年05期 32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胎盘组织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56例

    王秀丽;马冬梅;秦兰英;

    2006年05期 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督脉导气法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临床观察

    王俊;姜劲峰;王玲玲;

    目的:观察用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5例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用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取神庭、百会、大椎、神道、至阳为主穴,同时内服抗抑郁药物;对照组22例采用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汉密尔顿(HAMD)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HAMD量表分值在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PSQI量表分值仅在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和PSQI量表分值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督脉导气针法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睡眠障碍。

    2006年05期 328-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滞针法治疗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何巍;张吉;谷世喆;

    目的:观察滞针法对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风寒湿阻型RA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滞针法,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毫针刺法。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风寒湿阻型RA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治疗组在各项临床指标的观察上获得了更优于对照组的疗效,尤其是对RF、压痛关节数以及症状总积分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滞针法治疗风寒湿阻型RA的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明显的优势。

    2006年05期 33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恢刺法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76例

    凌建维;

    2006年05期 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温针灸为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薛银萍;张士斌;高彤;王文智;

    目的:探寻提高慢性前列腺炎疗效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2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42例,常规西医治疗并配合丹参30g煎汤保留灌肠;温针灸加西药组40例,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穴取关元、气海、中极等)。结果:温针灸加西药组痊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西药组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1.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可以提高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疗效。

    2006年05期 335-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刺络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麻木症疗效观察

    刘华;刘仲杰;施土生;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法对中风偏瘫麻木症的疗效,寻找临床有效方法。方法:将中风偏瘫症患者95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背部华佗夹脊穴配合十二井穴或十宣穴刺络放血,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四肢穴常规针刺方法,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均治疗4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与对照组的77.5%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刺络放血法是治疗中风后偏瘫麻木的有效方法。

    2006年05期 337-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温针灸配合药物治疗重症肌无力128例临床观察

    许凤全;李红霞;黄涛;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药物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患者采用温针灸配合重肌灵系列制剂口服和肌萎灵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观察治疗1个月。结果:痊愈81例,基本痊愈17例,显效12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有效率94.5%。结论:温针灸配合重肌灵系列制剂口服和肌萎灵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确切。

    2006年05期 339-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清上补下法治疗失眠症100例

    刘月芝;

    2006年05期 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刺激印堂穴促进歌唱音域扩展统一作用观察

    赵玲;

    目的:观察印堂穴对歌唱音域扩展与统一所具有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歌唱同时刺激印堂穴,观察受试者音域扩展与统一的变化。结果:经穴刺激后可促进歌唱者音域扩展与统一,加强歌唱音域的扩展与声区统一的协调性和完整性。结论:刺激印堂穴有利于歌唱的音域扩展与统一,有利于提高歌唱者发音机能。

    2006年05期 34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胸膜顶形态与周围常用穴位关系的临床解剖研究

    陈跃;吴炳煌;谢永财;张文光;阙庆辉;汤兴华;董卫国;张家栋;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胸膜顶形态与其周围常用穴位针刺安全的关系。方法:采用小号克氏针标定法和层次解剖法,解剖46具正常成人尸体胸部标本,观测胸膜顶的形态及其变异、胸膜顶周围常用穴位的安全深度及其与胸膜顶形态的关系等项目。结果:在锁骨上缘观测到胸膜顶投影宽度等于锁骨内1/3段者占全部标本的32.6%,投影宽度大于锁骨内1/3段者占全部标本的59.8%,投影宽度小于锁骨内1/3段且胸膜顶内侧界位于胸锁关节内侧者占全部标本的7.6%;观察到诸如天突、气舍、肩井、定喘及大杼等通常被认为与胸膜顶似乎无关的穴位,按标准的穴位定位和方向行针,超过一定限度时即能穿过胸膜造成破坏。结论:胸膜顶的位置及其形态特点与上部胸膜腔周围穴位针刺意外的发生存在解剖学结构上的联系,应引起临床针灸医生的警惕和重视。

    2006年05期 346-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永树运用手阳明大肠经穴经验

    黎健;张永树;

    张永树从医40余年,在学术上形成了“养阳育阴、通调督任、灸刺并重、针药结合”的学术观点。本文就“养阳育阴”在手阳明大肠经穴的临床应用做了总结,手阳明大肠经穴具有养阳、生津、通腑的作用,临床应用时辨证准确则效如桴鼓。

    2006年05期 349-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温针灸治疗脾虚湿困型慢性结肠炎80例

    王贵华;

    2006年05期 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针灸医学资源检索与利用

    王斌;董莉;

    目的:介绍互联网上针灸医学资源的检索方法,以期针灸工作者加以利用。方法:从使用搜索引擎、直接进入专业网站、利用文献数据库3个方面说明互联网针灸医学资源检索与利用。结论:互联网上针灸医学资源十分丰富,应当充分有效地加以应用。

    2006年05期 352-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疼痛患者对针灸信任度与针灸疗效关系的观察

    许培昌;李达良;

    目的:初步了解针灸治疗疼痛的疗效是否受病人对针灸的信任度影响。方法:共观察15例疼痛患者。以直观模拟标尺法让患者自我评价自己对针灸疗效的信任度(信任度VAS)以及疼痛程度(疼痛度VAS)。记录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度VAS分数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结果:治疗后疼痛度VAS平均降低(3.3±2.8)分(P<0.05)。患者的信任度VAS与其针灸治疗前后疼痛度VAS的变化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R=0.462,P=0.083)。结论:初步结果表明,疼痛患者对针灸的信任度与临床疗效之间无明显相关。

    2006年05期 35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脑功能区的影响

    何扬子;王丽娜;黄力;王秀河;刘斯润;付跃高;韩冰;李静铭;胡静;

    目的:观察针刺对运动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脑功能区的影响。方法:1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别在基础和针刺状态下食指运动采集脑功能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图像,测量激活的区域、大小及信号强度。结果:基础状态下食指运动可见对侧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以及第一感觉区的激活,针刺状态下食指运动除见上述区域激活外,还可见同侧初级运动区,病灶部位及对侧顶上小叶、颞上回、岛叶等部位的激活。针刺状态下激活面积及最小信号强度方面均大于基础状态。结论: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的康复与改善大脑皮层功能区血液循环有关。

    2006年05期 357-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 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脊髓背角内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宋乐;朱正华;段小莉;刘晓军;范娟;鞠躬;王百忍;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机理。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单纯电针组、福尔马林组、福尔马林加同侧电针组和福尔马林加对侧电针组。造模方式为大鼠右足后垫皮下注射4%福尔马林溶液100μL。电针刺激“足三里”穴,疏密波,频率2~15Hz,强度2~3mA,持续30min。1.5h后麻醉处死动物,制片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脊髓后角浅层仅见个别腰段脊髓磷酸化ERK1/2(pERK1/2)阳性细胞(6.45±1.05)个;单纯电针组在电针同侧的脊髓背角有少量阳性细胞出现(14.07±3.19)个;福尔马林模型组的同侧脊髓背侧角浅层有大量阳性细胞被激活(26.57±4.93)个,主要分布于Ⅰ和Ⅱ0层;模型加同侧电针治疗组阳性细胞数(20.79±5.21)个与福尔马林模型组比较有减少的趋势,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意义;模型加对侧电针治疗组的炎症侧脊髓背角的阳性细胞数(14.75±3.03)个较福尔马林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电针抑制脊髓后角ERK1/2信号分子的磷酸化,可能与其镇痛效应的发生机制有关。

    2006年05期 362-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血清降低大鼠培养心肌细胞内Ca~(2+)含量的研究

    罗明富;李翠红;张金铃;郭莹;陈淑萍;刘俊岭;李瑞午;

    目的:探讨针刺作用的机理中是否存在着体液因素。方法:取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5天后应用荧光分子探针Fluo3AM染色。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动态扫描观察,加入正常血清和电针刺“内关”“间使”的血清后,观察心肌细胞内Ca2+含量的变化。结果:加入正常血清后,细胞内的Ca2+含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经过一段时间后升高的Ca2+含量会趋向平稳;而再加入针刺血清后,可明显降低心肌细胞Ca2+的含量(P<0.01)。结论:针刺腧穴后的大鼠血清可使心肌细胞内Ca2+含量明显降低,为针刺效应的血清学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2006年05期 367-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小针刀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50例

    种书涛;

    2006年05期 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脐针疗法中的方位补泻

    齐永;

    目的:阐述脐针疗法的方位补泻法的原理。方法:从脐针方位的分类、特点入手,分析其与补泻的关系。结论:脐针的方位补泻法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阴阳术数构系,建立在疾病相关学和分方归类上,熟练掌握脐针方位补泻法,可对虚实夹杂疾病产生明显疗效。

    2006年05期 371-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读《研究经络本质的新途径》有感——兼论继承经脉学说的历史意义求同

    严健民;

    目的:探讨经络实质及其概念,并与《研究经络本质的新途径》一文作者商榷。方法: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经络研究的历程,查阅分析文献。结论:经络学说起源于殷商,完善于两汉,用现代解剖生理学解读经脉理论的内属脏腑,就是继承足太阳膀胱经———植物神经调节论。

    2006年05期 374-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合募配穴与俞原配穴在脏腑辨证中的应用

    张红石;王富春;

    目的:探讨脏腑辨证与配穴的关系。方法:通过了解合募配穴、俞原配穴及脏腑辨证的内涵,结合导师王富春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分析脏腑辨证与俞原配穴、合募配穴之间的关系。结果:合募配穴与俞原配穴在治疗脏腑疾病时,收到较好疗效。结论:合募配穴、俞原配穴适用于脏腑病证,且在脏腑辨证的指导下治疗疾病具有临床疗效好、选穴少、患者易接受等特点。

    2006年05期 378-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歌赋腧穴主治研究

    武晓冬;黄龙祥;

    针对古代针灸歌赋在传抄、转述、加工等流传过程中常发生歌赋内容的扭曲、失真现象,从文献研究的角度提出若干整理研究歌赋腧穴主治的方法:①利用歌赋注文进行研究;②同源文献比较研究;③注重考察原始文献;④比照腧穴文献研究;⑤计算机文献系统的辅助应用。通过例证说明,对针灸歌赋腧穴主治的研究,应重视多种方法的广泛运用,采取多种文献的综合利用,才能实现有效地挖掘和继承。

    2006年05期 381-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