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多中心对照研究

    周运峰;魏玉龙;张璞;高山;宁国利;张振强;胡斌;王单一;燕美荣;刘文军;

    目的:对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进行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将166例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试验组(84例)、对照组(82例)。试验组采用三部推拿法即头部、腹部、背部穴位按摩为主,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归脾丸,每次8粒,每日3次。连续治疗15天观察疗效。结果:试验组痊愈67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21例,有效29例,无效2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积分改善情况、失眠症焦虑量表标准分改善情况、失眠症抑郁量表标准分改善情况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三部推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疗效确切,方法安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2006年06期 385-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针挑治疗原发不育精子异常临床与机理研究

    陈栋;陈恕仁;姜杰;肖远辉;蔡明雪;章岳娟;徐浩;邓列华;李姝;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原发精子异常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5例针挑生殖点、骶丛神经点、腰2神经点为主;对照组83例口服五子衍宗丸。在3家医院进行了多中心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5%,配偶受孕率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4·2%,配偶受孕率43·4%,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生殖内分泌激素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后精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微量元素锌显著增加,而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挑治疗原发性精子异常有显著改善和调节内分泌功能、提高精子与精浆质量、提高妊娠率的作用,是目前治疗本病非药物疗法中的较佳疗法。

    2006年06期 389-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马胜;刘学禹;于瑞玲;陈乐杰;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理想方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用针刺太冲、合谷为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口服西药氟哌啶醇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对治疗组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进行观察。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有效率为76·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治疗后SEP异常率下降了41·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且对SEP轻度异常的改变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6年06期 392-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针刺配中药治疗小舞蹈病60例

    张淑君;张淑玲;

    2006年06期 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头针联合体针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孙华;包飞;王道海;张云祥;王凤琴;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按会诊顺序随机将120例中风偏瘫病人分为3组,头针配合醒脑开窍组(A组)33例,头针配合传统针刺组(B组)60例,传统针刺组(C组)27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0·9%,B组分别为7例、28例、21例及9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66·7%,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P<0·001)。结论:头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急性期、恢复期的疗效与头针配合传统针刺法相似,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

    2006年06期 395-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0 ] |[阅读次数:0 ]
  • 改进圆利针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53例

    谭树生;

    2006年06期 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对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韩景献;金炫;刘存志;王涛;陆明霞;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组和中药组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评测中医症状积分,检测血脂各项指标。结果:醒脑开窍针刺法在改善血脂方面总有效率为72·4%,与中药组的65·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为89·7%,优于中药组的62·1%(P<0·05),其中在改善肢体麻木刺痛、头昏头晕、胸胁胀闷、纳呆、困倦乏力等症状方面亦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调节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脂质代谢的紊乱,改善主要临床症状。

    2006年06期 399-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消息

    2006年06期 402+413+423+435+448+450+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龙泽荣;于存海;于洋;王怀宁;池晓霞;

    目的:寻找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最佳方案。方法:将95例IBS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用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B组35例,口服润肠通便药和微生态制剂治疗;C组30例,单用针刺治疗。结果:A、B、C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77·2%、66·7%,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降低。结论:针刺加微生态制剂治疗便秘型IBS确有较好效果,不失为治疗本病的较佳疗法。

    2006年06期 403-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隔姜灸治疗跟痛症37例

    杨运宽;胡幼平;荣海波;

    2006年06期 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激光照射耳穴加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32例

    艾炳蔚;郭玉峰;罗明;

    2006年06期 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

    华萍;吕虎;原林;唐雷;

    目的:总结、归纳经络研究的各个流派。方法:查阅文献,回顾经络研究历史。结果:中、外学者几十年针灸经络探秘,逐渐形成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神经生理学派——神经传导学说,生理生化学派——体液循环学说,生物物理学派——生物场学说,整体间隙学派——结缔组织结构学说,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2006年06期 407-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深刺迎香透鼻通穴治疗副鼻窦支气管炎21例

    张笑芳;解礼杰;

    2006年06期 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睛明穴的解剖学研究

    徐象党;金联洲;楼新法;孙淑红;蒋松鹤;

    目的:探讨睛明穴的解剖结构、针刺深度和方向,为临床针刺睛明穴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48例成人尸体眼眶。结果:睛明穴直刺进针,针尖穿经的结构为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直肌、眶脂体。针体上方有眼动脉、筛前动脉及伴行的鼻睫神经通过。皮肤刺入点至筛前动脉平均距离为(18·25±4·45)mm,角度为与针体向上成(12·5±5·5)°,皮肤刺入点至视神经管前极平均距离为(43·37±7·84)mm。结论:睛明穴进针应避免向后上斜刺或偏上方深刺,以免刺破筛前动脉引起眶内出血;同时直刺进针深度一般不超过30·36mm,以免损伤视神经管前极。

    2006年06期 415-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激能电摩治疗慢性咽炎42例

    柴晓峰;杨杰;

    2006年06期 417-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针刺风市穴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

    李冠豪;何新芳;赖新生;

    2006年06期 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专病笔谈——面瘫(6)

    刘月芝;陈红;黄涛;孙正军;王国明;

    2006年06期 419-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三段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对照研究

    陈尚杰;李红;张家维;

    目的:比较三段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到三段针刺组及常规针刺组,各35例。两组均取中平、阳陵泉、患侧肩、肩、肩贞等穴,三段针刺组操作时分步骤进行。结果:三段针刺组有效率为97·15%,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7·10%(P<0·05);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VAS评分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三段针刺法治疗肩周炎优于常规针刺法。

    2006年06期 42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艾条灸后溪穴治疗麦粒肿

    秦亮;

    2006年06期 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国外针灸文献的发展及其现状概况

    霍刚;晋志高;

    通过检索最具权威性的医学文献数据检索系统MEDLINE,对2006年以前有关针灸学术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按照杂志种类的数量和发表学术文章的多少进行排名,旨在了解世界针灸文献的概况,以及我国针灸文献在世界上的地位。

    2006年06期 424-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头电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区DAT显像影响

    姜雪梅;黄泳;李东江;唐安戊;王升旭;卓鹰;李求实;陈静;高彦平;

    目的:运用SPECT技术探讨头电针治疗帕金森病(PD)的机理。方法:5例PD患者均接受顶颞前斜线(MS6),额旁3线(MS4),顶旁1线(MS8),顶旁2线(MS9),枕下旁线(MS14)的电针治疗,单侧病变针对侧,双侧病变针双侧。治疗前后分别行99mTc-TRODAT-1SPECT显像,利用感兴趣区(ROI)测定纹状体/枕叶(ST/OC)的比值,分析纹状体区的多巴胺转运体(DAT)活性。结果:治疗前后发病同侧ST/OC分别是1·19±0·15和1·24±0·31,而对侧分别是0·90±0·12和0·95±0·25,治疗后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电针可以减少PD患者纹状体区DAT的丢失,改善纹状体区DAT的活性。

    2006年06期 427-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完骨穴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

    王红梅;孙萍;

    2006年06期 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β-肾上腺素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介导电针预治疗抗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高俊虹;付卫星;晋志高;喻晓春;

    目的:观察电针预治疗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心脏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站点中cAMP和Gsα蛋白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结扎和再灌注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实验型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加电针(EA)组和缺血再灌注加电针加心得安(EAP)组。观察比较电针预治疗对再灌注10min内心律失常评分、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NC组比较,IR组于再灌注10min内心律失常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IR组比较,EA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而EAP组心律失常评分与IR组相近,亦明显高于EA组(P<0·01)。各组大鼠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表达结果与心律失常评分结果相似。电针预治疗可以明显减低I/R性损伤引发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抑制I/R后引起的缺血心肌cAMP含量和Gsα蛋白的异常升高,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可以抑制其保护作用。结论:电针预治疗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β-肾上腺素受体信号转导站点中cAMP和Gsα蛋白参与了介导针刺预处理改善上述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作用。

    2006年06期 431-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病灶局部皮肤组织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刘菲;李娟;韩颖;杨赵栋;肖阳;刘晶;李熳;彭彬;张静;李玲俐;施静;

    目的:探讨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炎症组(n=10)、穴位电针组(n=10)、非穴位电针组(n=10)及对侧穴位电针组(n=10)。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制备关节炎模型。对穴位、非穴位及对侧穴位电针组大鼠隔天针刺,穴位为“环跳”“阳陵泉”;非穴位为两穴旁开5mm处。观察背屈踝关节疼痛试验评分、足部肿胀程度,以及关节炎大鼠踝关节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结果:炎症组大鼠注射足出现了明显的痛觉过敏和局部肿胀,同时外周局部组织GDNF表达增加。电针患侧、对侧穴位可以显著缓解疼痛,加速炎症足肿胀的恢复,并显著降低炎症侧踝关节真皮层及皮下浅层组织GDNF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百分比;而非穴位电针对照组没有显著疗效。结论:电针可以调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性痛病灶局部皮肤组织GDNF的表达,从而发挥消炎镇痛的作用。穴位与非穴位之间存在作用的差异。

    2006年06期 436-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针刺结合中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240例

    姜京明;姜京平;姜京玲;叶涵;

    2006年06期 44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穴位揉压法配艾灸治疗产后缺乳120例

    李红枝;

    2006年06期 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廉玉麟主任医师分型治疗颈椎病经验介绍

    耿巧;张会芝;廉玉麟;

    廉玉麟教授在30余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中,将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学知识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详细介绍了廉老治疗颈椎病的经验,根据颈椎病各种分型的临床表现,进行颈椎三线定位,决定针刺深度和补泻手法,采用长短针相结合,深刺与浅刺相配合,做到了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为治疗颈椎病提供了又一有效途径。

    2006年06期 44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经络是“学说”还是“理论”

    王富春;李铁;

    目的:明确经络理论的概念。方法:从学说和理论概念差异的对比入手,依据科学理论的实践性特征、抽象性特征和逻辑系统性特征,对经络理论的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结论:经络具有科学理论的各种特征,所以应该是科学理论。把经络定义为科学理论对于经络实质研究、针灸规范化研究和针灸学理论体系创新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6年06期 446-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多针分层斜刺治疗骨骼肌损伤156例

    涂小华;付继美;陈有林;

    2006年06期 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双针透刺滞针牵拉合TDP治疗陈旧性面瘫45例

    李常法;赵驻军;曾亦;张继红;常英;

    2006年06期 449-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秩边穴温针灸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刘锦丽;

    2006年06期 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

    高希言;马巧琳;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不仅是针刺手法的大家,也是灸治的名家,对灸法认识独到而深刻,其贡献主要有3个方面:①大量收录各家灸法和治验,博采众家之长,广集明以前灸法之大成。②结合临床经验,对揣穴与体位、施术先后、艾炷大小、壮数多少、点艾火、发灸疮等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操作规范。③创新形成杨氏临床灸疗特色,即取穴贵精,以疏通经气;用灸在活,能常中达变;灸必有验,当把握时机;针灸、药物宜结合使用;灸后调摄以巩固疗效。

    2006年06期 451-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进展与思考

    吴焕淦;施茵;张卫;周爽;刘慧荣;

    目的:分析近10年来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机制研究状况,为今后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与穴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5-2005年国内期刊的相关论文进行分析,从针灸临床、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效果明显,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科研设计和创新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结论:今后,应从针灸临床治疗有效病症着手,研究经穴特异性与影响经穴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因素,从中总结出共性规律,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以指导针灸临床。

    2006年06期 45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点刺蛇眼穴出血为主治疗带状疱疹65例

    万兆和;万燕;

    2006年06期 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一源三歧”探源

    孔杏梅;

    2006年06期 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临床针灸意外一例

    唐韬;李强;高婧娴;

    2006年06期 459-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引发肌束震颤二例

    罗春燕;黄红云;

    2006年06期 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