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与肺功能的影响

    张文彭;E.B.Bладимирский;A.B.Туев;В.Л.Кучерский;Е.В.Семеиных;Е.Г.Паршакова;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慢性持续期、缓解期哮喘患者,采用分层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抗哮喘药物的同时,取曲池、列缺、鱼际、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单独应用抗哮喘药物,观察治疗前后哮喘患者临床症状与肺功能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哮喘症状评分值降低,肺部哮鸣音减少,病情严重程度及分级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同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用力呼气流速(FEF)各阶段[FEF25%~75%(%PRED)、FEF75%~85%]、最大呼气流量50%与75%占预计值百分数[FEF50%(%PRED)、FEF75%(%PRED)]等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P<0·01,P<0·001)。6个月后远期观察结果表明,哮喘急性发作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针刺治疗组50%患者减少抗哮喘药物剂量1/3~1/4。结论: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

    2006年11期 763-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穴位注射气管炎菌苗治疗梅核气20例

    王天生;吕兰萍;

    2006年11期 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挑治法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疗效观察

    李桂玲;周志贤;李建美;

    目的:观察挑治法对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的治疗作用和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G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挑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分别采用针挑甲状腺高点或口服药物他巴唑治疗。观察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超敏促甲状腺素(S-TSH)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6·67%(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T3、TT4、FT3、FT4、S-TSH改变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TRAb改变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对照组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在降低TT3、FT3、TRAb上有明显差异(P<0·05),但在降低TT4、FT4及升高S-TSH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挑疗法治疗GD有确定的疗效,通过调节甲状腺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2006年11期 769-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变频电针治疗胆石症的临床观察

    宋曼萍;

    目的:探求治疗胆石症疗效显著、安全实用的方法。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取右侧的期门、梁门、日月、胆俞、肝俞、阳陵泉、胆囊穴,给予变频电针治疗;对照组依次给予中药排石汤、33%硫酸镁40mL、0·5%盐酸30mL及脂餐,做推按运经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3%。两组疗效比较,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变频电针疗法疗效肯定,较总攻排石疗法具有优势。

    2006年11期 772-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Meige综合征案

    郑微;马英;

    2006年11期 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灸刺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观察

    何兴伟;王柏阳;黄建华;周珊玲;黄小彬;吴建华;

    目的:观察采用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灸刺足三里组(试验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取合谷、太冲、头维等穴,试验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灸刺足三里,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沿针体传入穴位深层为度。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试验组中,有循经感传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优于无循经感传者的80·0%(P<0·05)。结论: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2006年11期 775-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梅花针叩刺治疗脂溢性皮炎50例

    刘秀艳;

    2006年11期 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影响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陈莉;沐榕;李菁;

    目的:寻找影响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方法:3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综合康复治疗,选择10个可能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有影响的因素,对48例治疗后肢体功能未改善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与性别、病变部位无关,与年龄、病程、中风类型、言语障碍、心理障碍、合并疾病有关(P<0·05),与病灶特点、认知障碍关系最大(P<0·01)。结论:在制定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时,应考虑这些方面的影响。

    2006年11期 778-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加中药对视神经萎缩患者视功能的影响

    谭清;王丽英;王建平;

    目的:观察针刺泻法加益视明目中药对视神经萎缩视功能的影响。方法: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对视功能的改善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疗效相比,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75·76%,对照组为56·67%,观察组治疗前后视力分布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VEP)之P100波潜时延长及波峰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经χ2检验,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而视野、色觉改善无明显意义。结论:针刺配合中药对视神经萎缩视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疗效。

    2006年11期 781-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三联针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6例

    黄移生;彭易雨;

    2006年11期 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经络腧穴与筋膜学的相关性探讨——数字人研究的启发

    黄泳;原林;贺振泉;王春雷;

    目的:探讨经络腧穴与筋膜系统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将筋膜学与结缔组织扫描所见之线条和珠串样结构与传统经络、腧穴结合起来,透过筋膜学看经络腧穴。结果:发现了两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通过筋膜学假说,可以对经络腧穴的概念、功效、临床运用以及作用机制作出初步解释。

    2006年11期 785-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VOXEL-MAN操作平台肩髎穴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王海生;邵水金;王媛媛;秦翊麟;程卓;严振国;庄天戈;闵友江;

    目的:通过对肩穴的三维重建,来探讨穴位三维重建中神经血管难以表达的问题。方法:在VOXEL-MAN操作平台中,运用色度特征空间的交互式分割方法对肌肉等组织进行分割,对神经血管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重建,并以运行脚本的方式来获取肩髎穴的进针动画。结果:在肩髎穴的三维进针动画中,可以系统地观察到各组织包括神经血管和针体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数学建模可以解决穴位三维重建研究中神经血管难以表达的问题;带有神经血管等穴周主要组织的穴位三维动画的生成,将有利于针灸教学和穴位经络实质的探讨。

    2006年11期 789-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穴位注射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165例

    王自斌;

    2006年11期 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经脉动脉说

    卓廉士;

    目的:探讨“动脉”这一现象在人体经脉上的体现。方法:查阅古典医著,摘录出有关“动脉”方面的记述,并参考中国古代哲学关于运动往复方面的观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中医在辨识经脉的过程中曾以“动脉”为参照,经脉循环体系极可能建立在对“回环往复”的循环期待上;经脉之动力源于肾间动气,刺血疗法在上古时代应用于多种疾病。结论:研究经脉须注重“动脉”这一环节。

    2006年11期 793-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苍龟探穴针刺天柱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吕颖霞;单秋华;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针刺天柱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患侧天柱穴,先直刺,再依次向同侧的风池、风府及下方的颈夹脊、同侧枕骨粗隆方向透刺。对照组34例取患侧风池、天柱、率谷、头维、相应颈夹脊、后溪、阿是穴。行常规针刺手法。两组均每日针1次,6次为一疗程。结果:两组疗效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从针刺镇痛的起效时段上看,前者的即刻、第2次、第3次后的愈显率高于后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苍龟探穴针法可以达到常规针刺的疗效,而且较常规针刺起效快。

    2006年11期 796-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在塞舌尔的应用概况

    高汉义;王燕;

    从针灸方法、患者接受程度、治疗效果等方面介绍了针灸在塞舌尔共和国的应用情况,分析认为针灸疗法在塞舌尔的优势病种是疼痛类疾病,尤其是腰、膝骨性关节炎类疾病,指出针灸在当地的应用受到对针灸的认识、医疗体制、针灸自身的问题及所派遣人员的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2006年11期 799-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调整效应研究

    贾萍;陈日新;刘金香;田宁;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红霉素诱导的家兔胃电节律亢进的调整效应,为针灸临床选择合适频率参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40只家兔做耳缘静脉注射红霉素复制胃电节律紊乱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3Hz电针组、20Hz电针组、100Hz电针组,后3组分别用3Hz、20Hz、100Hz3种频率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应用IEGG谱分析仪检测不同时间段的主频功率(PDP)和总功率(PTP)。结果:红霉素可使家兔胃电PDP和PTP明显增高(P<0·001);3种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PDP及PTP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P<0·05),对PDP的影响3种频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PTP的影响20Hz电针疗效明显优于3Hz电针组(P<0·05),但与100Hz电针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3种频率电针对家兔胃电节律紊乱有显著的调整作用,可使亢进的胃肠运动降低,而且不同频率电针对胃电的调整效应不同。

    2006年11期 801-8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耳穴埋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障碍及β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

    卢雨微;吕明庄;贺志光;

    目的:探讨耳穴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反应机制。方法:采用4-血管阻断(4-Vesselocclusion,4-VO)全脑缺血再灌注制备V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耳针组,针刺耳穴脑、肾后,做免疫组化、行为学检测、图像分析。结果:耳针能显著降低VD模型大鼠脑内顶叶皮层Aβ免疫阳性神经元的细胞数,升高其平均光密度值(P<0·05)。结论:耳针能减少或抑制Aβ的过度产生,这可能是减少了Aβ的沉积,阻止Aβ装备成有毒性的聚合体,保护神经元免受Aβ的神经毒性,从而改善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

    2006年11期 804-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药灸配合刺血治疗带状疱疹110例

    李伟广;

    2006年11期 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鲁之俊与针灸

    汪丝益;鲁崎唔;

    著名外科学家和针灸学家鲁之俊同志是卫生战线业绩卓著的领导干部。他是中国共产党内西医学习中医的带头人、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主要创建人和新中国中医科研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奠基人。本文概括回顾了鲁之俊学习、应用针灸疗法的历程和几十年来他忠实执行党的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为包括针灸学在内的中医药学的发展所做的部分工作。

    2006年11期 809-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医针灸门诊中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

    郭佳;罗和春;

    目的:加强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探讨中医证治规律。方法:在门诊收集到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93例患者,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的诊断标准,分为躯体形式障碍组、抑郁症组和神经衰弱组。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组患者的情绪障碍严重程度定量评估和比较,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躯体形式障碍在中医针灸门诊以疼痛、皮肤异常感觉为多见,主要出现于头面、肢体等部位,焦虑、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低于另外两组。中医辨证以肝郁不舒为主。结论:在临床中加强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识别,从肝论治,形神共调,发挥中医的诊疗优势,有望提高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

    2006年11期 814-8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新世纪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杨运宽;胡幼平;王燕;

    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编写中存在明显失误之处;一些中西医病名概念不清晰;教材中介绍的一些针灸疗效评价和治疗方法偏离针灸临床实际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使教材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准确与权威。

    2006年11期 818-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刺灸百会为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64例

    李国忠;

    2006年11期 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理解方法探析

    李素云;黄龙祥;

    目的:探讨《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理解方法。方法:以黄龙祥研究员辑复的《〈黄帝明堂经〉辑校》为蓝本,对《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实例,重点分析如何正确理解《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文献原意和内涵。结论:理解《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必须进行层层递进式剖析,并鉴别其中针灸方与腧穴主治内容、不同的腧穴主治成分、症候群组、病名与症状4个方面的内容。

    2006年11期 82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室管膜瘤案

    邢来丽;

    2006年11期 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的研究进展

    张志强;谭吉林;

    目的:介绍针灸缓解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的研究进展。方法:从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等方面对近10年来针灸缓解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的文献进行综述。结论: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已证实针灸能够缓解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状态,而且疗效好、取穴灵活、方法多、无副作用,但临床研究和机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研究水平。

    2006年11期 825-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0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太渊穴为主治疗呃逆42例

    罗本华;

    2006年11期 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及疗效判定标准方案(草案)

    王声强;白亚平;王子臣;

    目的:建立并完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评估和疗效判定标准。方法:参照相关的评价标准,结合中医学的自身特点和面神经的功能特性,通过临床反复观察与对比评价,提出周围性面神经的评分量化表、面神经分级标准、辨证分型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结果:经临床初步测定,评估内容具有参照合理、简便易行、客观精细的特征。结论:该方案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和疗效判定的标准,但仍需临床效度、信度的测定及多中心研究的支持。

    2006年11期 829-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7 ] |[阅读次数:0 ]
  • 低频电针对海洛因觅药行为及相关脑区FosB蛋白表达的影响

    孙丽敏;甄利波;刘宜军;刘惠芬;张富强;杨国栋;周文华;

    目的:观察低频电针对海洛因觅药行为和FosB蛋白在相关脑区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作用机制。方法:用累进固定比率程序建立大鼠海洛因复吸模型,动物随机分3组:“三阴交”留针对照组、低频弱电针组和低频强电针组。用条件性线索和小剂量海洛因引燃诱导海洛因觅药行为;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FosB蛋白表达。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留针对照组和弱电针组均能减少海洛因戒断大鼠条件性线索诱导的觅药行为,弱电针组处理后小剂量海洛因引燃诱导的觅药行为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同时,弱电针组处理后伏隔核、腹侧苍白球、基底外侧杏仁核等脑区FosB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而强电针组对觅药行为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海洛因引燃后活动度较对照组和弱电针组增高。结论:低频电针低强度刺激能治疗海洛因觅药行为,这种作用可能与调节伏隔核、基底外侧杏仁核等脑区的神经适应有关。

    2006年11期 833-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辨证针刺合谷、复溜治疗原发性多汗症46例

    张继庆;

    2006年11期 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