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研究

    张智龙;吉学群;张玉红;于颂华;薛莉;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取效机理。方法:将12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取穴以调理脾胃为目的,对照组以眼周穴位为主治疗。以眼底状况、血糖、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调理脾胃针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眼底状况,而且对患者的糖、脂代谢和NO、ET水平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其取效机制可能与调节了血管活性物质NO、ET水平有关。

    2006年12期 839-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合谷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宫缩时间的影响

    王兵;刘家瑛;韩颖;张宁;任小群;翟桂荣;潘俊峰;王颖;周宇;

    目的:评价合谷穴对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作用与应用价值。方法:3个中心共276例产妇入组,所有病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药物组采用静脉滴注催产素治疗,针药组在药物组治疗基础上加电针合谷。观察电针合谷对子宫收缩乏力的影响,以及对宫缩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的影响。结果:针药组对子宫收缩乏力的总有效率为97·1%,而药物组为70·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药物组相比,针药组在治疗后0·5、1、1·5、2小时,对宫缩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由于产力异常而导致的难产可采用电针合谷的方法。

    2006年12期 84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激素性皮炎案

    许天兴;陈国利;

    2006年12期 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临床观察

    周友龙;张世卿;孙国胜;陈建辉;刘平;刘宜军;林国平;胡斌;

    目的:观察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镇痛作用。方法:380例患者随机分为踝三针组、常规针刺组、药物组。踝三针组依据不同的突出节段分别取根痛1、根痛2、根痛3,采用提捏进针法,沿皮刺入;常规针刺组取肾俞、气海俞、突出相应节段的夹脊穴、次等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药物组采用来比林针0·9g加生理盐水2mL常规臀部肌肉注射。结果:踝三针、常规针刺、药物来比林3种治疗方法起效时间分别为6分钟、27分钟、18分钟;3组患者镇痛的维持时间分别是24·48小时、8·93小时、6·36小时,踝三针较其他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常规针刺组与药物组比无显著差异。3组治疗后各时间点镇痛的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种治疗方法对0·5、1、24、48小时时点直腿抬高试验测量值的影响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根性痛有显著镇痛效果。

    2006年12期 847-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消息

    2006年12期 850+882+9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陈文;顾红卫;马维平;李启珊;喻强;刘兴勤;刘世红;李文华;刘惠玲;戴美堂;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3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缺血性中风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足三里、悬钟,以治疗前后TCD脑血管血流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两组疗效评价。结果:针刺组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较治疗前均显著加强(P<0·05,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2006年12期 851-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0 ] |[阅读次数:0 ]
  • 腕踝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观察

    吴仁定;林凌峰;

    目的:观察腕踝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取腕上1、上2,对照组口服地尔硫,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8%,对照组总有效率54·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结果显示远期疗效亦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腕踝针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2006年12期 85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日磨牙案

    郭村晓;董有康;姜云武;

    2006年12期 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损伤电极脉冲电刺激穴位治疗Bell's麻痹临床观察

    郭青华;颜建珍;严伍绅;肖梅珍;

    目的:探讨治疗Bells麻痹的无损伤疗法。方法:将276例Bells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38例。治疗组采用无损伤电极脉冲电刺激面部穴位疗法,穴取太阳、四白、牵正、地仓;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疗法,药物为强的松、地巴唑、复合维生素B、牵正散。10天为一疗程,2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愈率、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3·3%、99·3%,对照组分别为48·5%、8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无损伤电极脉冲电刺激面部穴位治疗Bells麻痹疗效显著,安全无损,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可推广应用。

    2006年12期 857-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针刺与连续多点脉冲刺激治疗主观性耳鸣的初步评价——附98例病例报告

    李石良;柏杨;李辉;张永旺;

    目的:提出一种耳鸣疗效评价方法并观察针刺与脉冲刺激对主观性耳鸣的疗效。方法:在耳门或听宫或听会、翳风、神庭、百会、聪耳1~3等穴位处行连续多点脉冲刺激,隔日1次,每周3次。自制“耳鸣问卷调查表”,根据治疗后分值的变化,评价其疗效。结果:98例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36例,有效28例,无效23例,痊愈率为11·2%,总有效率为76·5%。结论:针刺与连续多点脉冲刺激治疗主观性耳鸣疗效较为显著。

    2006年12期 859-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俞募配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对照研究

    孙远征;陈洪琳;

    目的:比较俞募配穴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西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俞募针刺组(30例),穴取肝俞、脾俞、肾俞、期门、章门、京门;常规针刺组(30例),穴取合谷、中极、关元、三阴交;西药对照组(30例),口服达那唑。观察3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肿瘤标志物血清CA125值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总疗效相似,但俞募针刺组在痛经、月经不调、腰骶痛、肛门坠胀等症状的改善方面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1),且俞募针刺组治疗后血清CA125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EM临床疗效显著,其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

    2006年12期 863-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强弱刺激对痛痹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

    王晓燕;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刺激量对痛痹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方法:选择以寒邪为主的下肢痛痹病人41例,在患肢悬钟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手法,通过同一病人强、弱刺激后观察患侧肢体血流图,计算波幅值以做比较。结果:强刺激针后使波幅下降,弱刺激针后使波幅上升。结论:不同刺激量可以引起患肢血管舒缩机能截然不同的规律性反应。

    2006年12期 866-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并手法治疗跟骨痛30例

    杨城;

    2006年12期 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针刺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组合对卒中偏瘫患者即时SEP波幅的影响

    黄冬娥;吴强;林忠荣;林栋;申芳芳;刘建忠;

    目的:观察不同疗法间干预次序组合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分为先电针患侧曲池合谷、后Bobath握手上举运动组,先Bobath握手上举运动、后电针患侧曲池合谷组,记录并比较患侧半球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单纯电针或运动都能提升患侧SEP波幅,与针刺或运动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且二者之间的升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先针刺后运动组或先运动后针刺组不仅与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这两组间的波幅差值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电针及运动疗法均可即刻改善患侧SEP,但电针及运动疗法二者不同干预次序的组合对患侧SEP的影响不同,以先针刺后运动组合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改善更有利。

    2006年12期 869-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加TDP治疗臁疮60例

    霍焕民;杨学萍;

    2006年12期 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刃针综合治疗先天性拇指狭窄性腱鞘炎30例

    刘敏;何爱咏;刘明辉;黄兆民;

    2006年12期 873-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针药结合对高血压复合高脂血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杨骏;李飞;张庆萍;汪克明;洪伟;吴生兵;周逸平;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高血压复合高脂血症(CMHH)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K1C”复合高脂灌胃法复制CMHH大鼠模型,同时设立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复制4周后取血压、血脂能同步升高的大鼠为成功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与针药结合组(针药组)。干预4周后,观察大鼠血压(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变化及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含量。结果:干预后,BP、TC、TG及vWF、t-PA及PAI-1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以针药组最为显著。结论:电针与针药结合均能下调CMHH模型大鼠BP、TC、TG水平,降低血浆vWF和PAI-1的水平,增加t-PA的含量,从而能有效防治CMHH及其可能引起的脑血管病。

    2006年12期 875-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电针不同留针时间对隔区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侯良芹;熊克仁;

    目的:探讨不同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4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电针“足三里”穴5min、15min、30min、60min组和对照组,电针组大鼠分别电针“足三里”穴5、15、30、60min,对照组大鼠不电针。采用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隔区各亚细胞群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结果:电针5min组与对照组相比,隔区NOS阳性神经元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15、30、60min3组与对照组相比,隔区部分亚细胞群(隔内侧核、隔外侧核、斜角带核垂直支)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染色加深,细胞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P<0·01);而电针15、30、60min3组之间,隔区NOS阳性神经元变化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留针时间延长至15min才引起隔区NOS表达增强,并随留针时间延长至60min,隔区NOS表达维持在同一水平。

    2006年12期 879-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扁桃体反应穴放血治疗急性扁桃体炎2700例

    王秀军;

    2006年12期 883-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双侧周围性面瘫案

    万军;

    2006年12期 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针灸学家陆瘦燕

    吴焕淦;口锁堂;刘立公;施征;刘慧荣;

    陆瘦燕是我国现代著名针灸学家,他一生为了针灸事业鞠躬尽瘁,在逆境中为了传播针灸,致力针灸教育,不计个人安危;为了完善针灸理论,潜心钻研,创造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针灸方法;较早地提倡针灸实验,促进针灸科学的发展;著书立说,促进针灸学术的传播。他为针灸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2006年12期 885-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张吉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何庆勇;张吉;

    张吉教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顽固性面瘫治疗方法有独特的经验。①针灸方面:采用督脉与病因辨证、局部针刺三步取穴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补益肝肾、壮督兴阳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祛风豁痰、疏经活络为治则治疗顽固性面瘫。②中药方面:在50余年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关节Ⅰ号方和关节Ⅱ号方。关节Ⅰ号方加减主要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Ⅱ号方加减主要用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牵正散配清热解毒之品治疗顽固性面瘫。

    2006年12期 890-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体外冲击波针灸——对一种新方法的首次总结

    海因里希.埃佛尔克;翻译李钊;

    体外冲击波在医学领域还仅用于粉碎肾结石。近几年产生了一种新型设备,它可以输出较为柔和的体外冲击波。这种新型的体外冲击波也可用于肌肉系统中的疼痛激发区治疗。这种冲击波被称为直线弹道式体外冲击波。2002年笔者构思了一种仪器,它可以产生直线弹道式体外冲击波并应用在针灸穴位处。笔者采用此仪器,对500余名病人使用了这一方法。实践表明,对于多种疾病来说,这一方法比单纯使用针刺效果更好。体外冲击波针灸是在针刺、灸疗、穴位按摩、电针灸和激光针灸之外,又一种对针灸穴位施加刺激的方法。

    2006年12期 893-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艾灸治疗脾胃气虚型胃下垂30例

    王志成;

    2006年12期 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络脉文献研究的思考

    李洁;梁繁荣;李瑛;

    总结近20年来络脉文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分析络脉文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络脉文献研究进行了评述。认为络脉传统理论的系统整理和研究能够发掘出络脉学说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文献整理应当在对络脉传统文献加以系统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提升出络脉学说的理论结构和科学内涵,让它为络脉、络病的现代研究服务。

    2006年12期 896-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周炜;王丽平;张树源;

    目的:总结近10年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各个领域的临床应用。方法:从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药物选择、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无副作用、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但在临床方法系统性、临床疗效确切性、穴位贴敷的机理、药物提纯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006年12期 899-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

    郭锦华;张滨农;朱志义;王爱军;朱红林;谢中灵;王淦;

    2006年12期 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浅析“陷下则灸之”

    孙敬青;

    2006年12期 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补泻手法繁复的缘由

    李晖;张复亮;

    2006年12期 904-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医者得气

    高轶;阎丽娟;温景荣;

    2006年12期 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杂志2006年第26卷总目录

    <正>~~

    2006年12期 907-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