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 远红外消喘康贴防治哮喘临床观察

    卢向东;吕慎从;李振楩;宋晓红;姜爱华;

    目的:观察远红外消喘康贴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5例)和对照组(181例)。治疗组采用远红外消喘康贴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三伏灸"药物外贴,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肺功能(FEV1、PEF)和观察主要症状与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疗法均能有效改善肺功能并控制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远红外消喘康贴防治支气管哮喘疗效与传统三伏灸疗法无明显差异,可以替代传统三伏灸疗法。

    2006年S1期 v.26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世界针灸杂志》《针刺研究》征稿启事

    <正> 《世界针灸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际性、专业性刊物,英文版,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3-5257,CN 11-2829/R。本刊已被万方数据化期刊收录,也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期刊,并与意大利中医针灸学会合作出版意大利文版。

    2006年S1期 v.26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头穴配背俞穴为主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

    刘芳;

    目的:观察头穴与背俞穴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方法:将9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配背俞穴组(治疗组)47例和传统针灸组(对照组)46例,治疗30天。比较两组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改善情况和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ADL及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穴配背俞穴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效果显著。

    2006年S1期 v.26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温通针法”针刺合谷、风池穴为主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方晓丽;郑魁山;

    目的:观察"温通针法"针刺合谷、风池穴为主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治疗组)34例,常规针刺组(对照组)34例,治疗4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痊愈率91.2%,痊愈疗次5~20次;对照组痊愈率70.6%,痊愈疗次10~30次。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痊愈疗次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温通针法"针刺合谷、风池穴为主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程短,治愈率高。

    2006年S1期 v.26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以针刺为主综合治疗面瘫108例临床疗效观察

    冯胜军;

    <正>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多由经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的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而致。此外,局部病毒感染、带状疱疹、慢性中耳炎、头部外伤等也可诱发本病。我科近年来,采取以针刺为主综合治疗面瘫,疗效颇佳,现总结如下。

    2006年S1期 v.26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经筋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郭周卿;

    <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发病原因复杂,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笔者运用针刺结合针灸经筋疗法治疗该病患者58例并和单纯针刺治疗45例进行对照分析,现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与住院病人,共观察患者103例,均为单侧患病,按照应诊次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58例)。其中,男64例,女39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67岁;病程最短1

    2006年S1期 v.26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针刺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赖宏忠;

    目的:探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563例患者分为单纯针刺组(190例,取气海俞、大肠俞、夹脊穴为主穴)、针刺牵引组(192例)、单纯牵引组(181例)。结果:针刺牵引组、单纯针刺组优良率分别为89.06%、85.26%,优于单纯牵引组的51.39%(P<0.05);针刺牵引组的第1疗程痊愈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针刺加牵引治疗本病效果好,疗程最短。

    2006年S1期 v.26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斜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观察

    郑坚信;

    <正>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2000年以来,笔者应用斜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5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病例100例,以患者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斜刺、超短波治疗组)和对照组(针刺、超短波治疗组)。观察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8年;双侧发病30例,单侧20例;急性16例,慢性34例。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1

    2006年S1期 v.26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加理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对照观察

    李红华;党亚梅;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理疗与单纯理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电针(穴取梁丘、血海、膝眼、阿是穴)、超声波、高压电子、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波、高压电子、肌力训练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81.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加理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2006年S1期 v.26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近远期效应观察

    颜少敏;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与药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56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8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穴取颈夹脊穴、肩井、肩髃、曲池、外关,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片、肠溶阿斯匹林片、Vit B_1片,每日2次,10日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2疗程后和1年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手指麻木、握力下降、臂丛牵拉试验等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的好转或消失。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近远期效应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2006年S1期 v.26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火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刘玲玲;龙海鹏;

    目的:寻找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火针组、毫针组、西药组各30例,分别采用火针、毫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3组疗效。结果:火针组总有效率96.7%,毫针组80.0%,西药组为66.7%,火针组与毫针组、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火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毫针及西药常规治疗。

    2006年S1期 v.26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骶管透刺法与八髎治疗尿失禁疗效比较

    周然宓;

    <正> 尿失禁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老年妇女多见,多由生育损伤会阴部神经,或久憋小便,导致小便控制中枢功能及尿道括约肌损伤所致,轻则尿频、有余沥、时有失禁,重则尿失禁频发,甚至用尿布护垫,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病人往往羞于治疗。笔者在给中老年病人因其他病针刺腰骶部或腹部穴位时,常闻到尿臭,每问之有否小便失禁,回答多为肯定。对此采用骶管透刺法,疗效极为理想。通过与采用常规穴位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特介绍如下。

    2006年S1期 v.26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三棱针刺血配合电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刘累耕;刘岚;吕鸣;

    目的:对比三棱针刺血配合电针与单纯电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在阿是穴等处用三棱针刺血拔罐配合常规电针疗法等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电针疗法治疗。结果:7天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6.84%,优于对照组的52.63%(P<0.01);且治疗组3天后重、中度疼痛缓解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三棱针刺血拔罐配合常规电针治疗带状疱疹止痛明显,疗效显著,后遗症少。

    2006年S1期 v.26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针灸与耳穴电针临床等效性研究初探

    薛家鑫;胡师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针灸在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方面,不断体现着其神奇疗效,而耳穴电针作为传统针灸发展和创新的新事物,需要逐步得到研究和应用,因此,耳穴电针与传统针灸的临床等效性需要探讨。本文从针灸与耳穴电针的基本概述入手,结合国内外大量的针灸临床病例研究,针对同类疾病与耳穴电针形成临床疗效对比,显示耳穴电针针对病种疗效与传统针灸疗效同样显著,均达到有效率80%以上,因此,耳穴电针与传统针灸临床疗效具有等效性。

    2006年S1期 v.26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报道

  • 眼针、体针、艾灸治疗中风偏瘫36例

    李敏娟;

    <正> 1 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84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6年。36例均符合出血性中风或缺血性中风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36例均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后遗症,接受针灸治疗时生命体征平稳。2治疗方法(1)眼针:取双眼上焦、下焦区,用0.30 mm×25 mm毫针,以左手压住眼球,并使眼眶皮肤绷紧,

    2006年S1期 v.26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穴位注射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86例

    彭东艳;

    <正> 穴位注射疗法适用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采用药物穴位注射,能够抑制缺血性中风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解除脑血管痉挛,冲散微小栓子,使早期缺血区的脑组织得到血液供应而恢复功能。1临床资料本组86例病人,均为发病后6小时内到医院就诊,经CT确诊为脑梗死,住院后未行溶栓治疗,除常规西药静脉点滴外,行穴位注射疗法。

    2006年S1期 v.26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子午流注针刺治疗中风60例

    韩新强;韩宝如;韩艳茹;

    <正> 中风病是临床上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难治疾病。笔者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中风病6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83岁,平均65岁。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4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急性期9例,恢复期45例,后遗症期6例。2治疗方法选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取穴采用徐凤《针灸大全》中子午流注纳甲法逐日按时开穴法。嘱患者在适当时间就诊以便开取适宜的腧穴,若当时恰逢闭穴则可根据"合日互用"的原则选取与病情适

    2006年S1期 v.26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02例

    陈均洁;岳联革;

    <正> 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0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02例患者中,男58例,女44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半年。所有病例均排除中枢性面瘫。

    2006年S1期 v.26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针、按摩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128例

    陈璧;蔡丽华;

    <正> 笔者采用电针、按摩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12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收128例,男56例,女72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约5个月。2治疗方法电针治疗:第①组主穴取地仓透颊车、太阳透目外眦、下关,针刺深度以通电时不引起咬肌收缩为度;配穴:合谷或太冲。第②组:主穴取颧髎透迎香、阳白透鱼腰、下关;配穴:合谷或太冲。急性期通电1~2分钟,疏密波,以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留针30

    2006年S1期 v.26 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

    高岚;张辉;

    <正> 笔者自2000年以来,运用针灸采取分三期的方法(发病1~7天为急性期,8~14天为静止期,15天以上为恢复期)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0例病例来自门诊,均为单侧面瘫。其中左侧面瘫22例,右侧面瘫28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8岁;急性期36例,静止期12例,恢复期2例。

    2006年S1期 v.26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短针浅刺法配合中药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86例

    李金标;赵金凤;

    <正> 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的"口眼(?)斜"范畴,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颈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笔者运用短针浅刺法为主配合中药、TDP、鲜鳝鱼血治疗该病18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86例,其中男78例,女108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个月。临床表现及体征:发病年龄不定,急性起病,病前有病毒感染、受凉、吹风、过劳等原因,病初可有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

    2006年S1期 v.26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辨经针刺刺血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

    周志国;

    <正> 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认为根据面瘫的发病和病理改变宜采取分期治疗,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共收治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80岁,平均43岁;发病1天就诊者30例,发病两周至半年就诊者20例,均是经治疗未愈者,其中的4例为复发者。

    2006年S1期 v.26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抽动点为主治疗面肌痉挛25例

    佟琳娜;

    <正> 笔者在1992-2004年期间,采用针刺抽动点为主治疗面肌痉挛患者2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5例患者,男7例,女1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半月余,最长10年。精神紧张大怒后引起者5例,面瘫后遗症引起者5例,其他均与休息睡眠差、精神过度紧张有关。

    2006年S1期 v.26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针治疗枕神经痛36例

    王祖杰;

    <正> 枕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病,笔者近年来运用电针颈部夹脊穴为主治疗该病,取得满意效果。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66例,全部为本院住院及门诊病例。依据王维治主编的《神经病学》中枕神经痛诊断标准,且经磁共振检查,排除脊柱或脊髓肿瘤、脊柱结核、硬脊膜炎等疾病,确诊为枕神经痛。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4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个月。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

    2006年S1期 v.26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透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37例

    范小琴;

    <正> 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因此,如何快速止痛成为关键。笔者根据多年对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治疗找到一种快速止痛方法,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7例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内科确诊转入我科的患者,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4岁,其中60岁以上占70.3%;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病程超过3个月、60岁以上患者占91.5%。

    2006年S1期 v.26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15例

    游晓文;

    <正>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难于自止的一种病症。西医认为此症是由膈神经受刺激,兴奋性增高产生膈肌痉挛,声带突然关闭而产生不自主的声音,亦可继发于消化系统疾病及术后,呃逆持续时间不等,从几分钟到几个月,严重者昼夜不停。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15例,疗效满意。

    2006年S1期 v.26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28例

    和运志;李新立;

    <正> 顽固性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常规治疗无效。笔者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3岁,平均4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个月。本组病例经临床确诊,有脑梗死、脑出血、癌症患者化疗后及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

    2006年S1期 v.26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20例

    周怀明;

    <正>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为脊髓退行性病变,其病因尚不明确,多为中年人罹患。其临床表现为肌肉进行性萎缩,伴乏力酸楚,累及延髓而发展为构音及吞咽障碍,声音嘶哑,吞咽不利,舌肌萎缩等症状。据其临床表现隶属中医"痿证"范畴,为肝肾亏虚、精髓不充所致。目前尚无有效方法。笔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20例患者,现介绍如下。

    2006年S1期 v.26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背部反应点治疗冠心病30例

    李建媛;

    <正> 笔者在临床治疗颈腰椎疾病患者时,常有合并冠心病,出现胸闷、心悸的情况,在治疗中发现患者的棘突及棘突旁有压痛点,经给予针刺治疗后胸闷、心悸症状明显好转,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为门诊及住院患者,男9例,女21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年。

    2006年S1期 v.26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捻补合谷、三阴交治疗气血亏虚诸证32例

    吴卫华;袁丽芳;

    <正> 河南李世珍先生著有《常用腧穴临床发挥》一书,积家传累世之经验,穷自身廿载之心血,无藏私之心,摒门户之见,以针药汇通的方式,重新审视针灸处方的组成与运用。书中讲述了十四经脉、常用穴位的一般特性,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络属联系,针刺手法的融会与创新,以及组穴搭配与中药方剂的一一对应等,俨然一部穴位本草。笔者拜读此书,深为折服,遂私淑先生,尝试运用书中成方治疗各种疾患,每每收效甚好,尤其是捻补合谷、三阴交替代八

    2006年S1期 v.26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舒郁安神贴贴敷肚脐治疗失眠症29例

    孙曙霞;苏晶;

    <正> 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由于睡眠时间的不足或睡眠不熟,醒后常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心神不宁等。笔者在见习期间,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采用自制舒郁安神贴贴敷肚脐治疗失眠症29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初步总结如下。

    2006年S1期 v.26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针灸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40例

    胡晓靖;

    <正> 慢性胃炎在胃病中居首位,为胃黏膜炎性损伤疾病,通常表现为胃脘部隐痛、嗳气、得热则舒等症。笔者自2000年以来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辨病择药的方法,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该病患者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大多由消化内科介绍而来,单服西药效果不佳,但主诉症状较明显者。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0~72岁,平均(53.6±7.2)岁;病程5~40年。病情分类:浅表性胃炎14

    2006年S1期 v.26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慢性肾炎22例

    胡健;

    <正> 慢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病,病程长,易复发,预后不良。2001年以来,笔者采用针灸治疗慢性肾炎22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2例慢性肾炎患者中,男18例,女4例;20~30岁10例,31~45岁6例,46~66岁6例;病程1~3年5例,4~6年10例,7~10年7例。1.2临床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

    2006年S1期 v.26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腹针加神阙贴药治疗遗尿症39例

    王建萍;王克红;

    <正> 遗尿症是一种常见病。笔者近几年来采用腹针加神阙贴药治疗此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9例均为门诊病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8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16年;持续性遗尿32例,间歇性遗尿7例。2治疗方法2.1腹针治疗主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气旁穴。配穴:三阴交。

    2006年S1期 v.26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上中下三部取穴法治疗泌尿系结石80例

    许国;张立欣;

    <正> 泌尿系结石为临床常见病,目前此病的治疗以中、西药及体外碎石居多,针灸治疗较为少见。近年来,笔者采用上中下三部取穴法治疗该病8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80例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最小17岁,最

    2006年S1期 v.26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麝香药丸灸为主综合治疗胆石症52例

    王前琼;

    <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油腻、煎炸、烧烤食品的过量摄人,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不爱运动,生活习惯无规律,导致代谢紊乱,患胆石症的病人日趋增多。我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用耳穴贴压排石,在临床中笔者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在排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突发性痉挛疼痛、排石不畅、嵌石等不良反应,近几年笔者又加上了麝香药丸灸治。这样可以应急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缓解痉挛,解除疼

    2006年S1期 v.26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艾条灸与药物结合治疗子宫脱垂18例

    肖声稞;

    <正>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移至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临床表现为有肿物自阴道脱出,轻度者经休息后可自行回纳,重度者非经手还纳则不能自行复位,可伴有小腹、阴道、会阴部下坠感,腰背酸痛,劳累活动后加重,精神疲惫、四肢无力、头晕、面色萎黄、月经过多、经色淡红、小便频数、淋沥不尽。患者承受着极大痛苦和诸多负担,生活质量下降,不能干

    2006年S1期 v.26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7例

    杨晋红;

    <正> 笔者自2002—2004年采用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97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43例,女54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9岁,30岁以下11例,31~40岁24例,41~50岁30例,51~60例22例,61~69岁10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2年。

    2006年S1期 v.26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电针治疗颈椎病所致咽喉异物感38例

    李玉萍;

    <正> 1 临床资料38例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3年余。患者均经五官科检查,咽喉无异物、无异常。颈椎X线片示颈椎骨质增生或生理曲度改变。2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为颈夹脊穴、人迎;配穴:足三里、三阴交。方法:①患者坐位,取颈夹脊穴1~2对(交替取穴)、人迎、足三里、三阴交。皮肤常规消毒,取直径0.30mm毫针针刺得气后,接G6805电针治疗仪,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主穴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配穴隔日交替选取。②患者颈夹脊穴针毕,隔日交替注射Vit B_(12)注射液1mL。③颈椎牵引

    2006年S1期 v.26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氏脊椎正骨手法治疗颈心综合征11例

    李如良;陈玉笋;

    <正> 颈心综合征是指由颈椎病引起的心脏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的一组症候群,临床表现有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心电图示期前收缩、窦性心律失常、传导功能障碍、ST-T段变化等;颈椎X线正侧位、双斜位证实有颈椎病理变化;眼底、血脂、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UCG)及心功能检查正常。颈心综合征是颈椎病的特殊类型之一,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因其临床表现酷似冠心病等疾病而易发生误诊、误治现象。

    2006年S1期 v.26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浮针治疗颈肩综合征36例

    赵华;

    <正> 1 临床资料36例颈肩综合征患者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6年;其中教师10例,学生4例,司机8例,财会6例,其他8例。临床表现均为颈部肌肉酸痛伴有肩关节周围菱形肌、斜方肌痉挛及酸痛,背部酸困尤其是低头工作时更为明显。2 治疗方法患者正坐头稍低,医者左手扶患者头顶,右手查找颈部棘突旁痉挛点及压痛点,用碘伏棉球作好标

    2006年S1期 v.26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腹针配合刺络治疗肩周炎45例

    元锋国;

    <正> 笔者自2003年以来采用腹针配合刺络疗法治疗肩周炎4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87例,腹针配合刺络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0岁;病程1~6个月32例,6~+~12个月5例,1年以上8例。电针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8岁;病程1~6个月30例,6~+~12个月8例,1年以上4例。全部病例均经X线检查排除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其他病变。

    2006年S1期 v.26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拔火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

    王俊锦;王玲;王其德;

    <正> 自1995年8月-2006年3月,笔者运用针灸拔火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80例,男153例,女27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1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

    2006年S1期 v.26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加中药治疗肩周炎50例

    聂荣华;温晓龙;武红月;

    <正> 肩周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等软组织病变而引起的以肩部疼痛、功能受限为特点的病症,临床多见于中老年人,祖国医学称之为"五十肩""漏肩风""肩凝症"等。笔者自2004年1月-2005年12月,以针刺加中药治疗该病5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50例均为门诊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其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55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年。

    2006年S1期 v.26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快速针刺颈臂穴配合刮痧治疗急性期肩周炎176例

    郭霞;

    <正> 肩周炎,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周围疼痛,运动受限为主症,因其好发于50岁左右,故又有"五十肩"之称。急性期肩周炎是肩周炎的发病早期,笔者近年来运用快速针刺颈臂穴配合刮痧治疗急性期肩周炎176例,获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76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91例,女85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1天。

    2006年S1期 v.26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综合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湛志刚;

    <正> 笔者于2004—2005年在喀麦隆吉德医院工作期间,运用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收到了显著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0岁,以30~50岁居多。腰痛牵扯下肢痛伴肌肉萎缩24例;臀部疼痛,下肢放射痛,伴股四头肌萎缩18例;腰部及双下肢疼痛5例;腰剧痛,活动受限,下肢放射痛,皮肤感觉障碍3例。

    2006年S1期 v.26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综合治疗急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00例

    鲁江;

    <正>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最常见的多发病,发病原因复杂,相应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总结、探索出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极为理想的疗效。现就近几年的临床观察体会介绍如下。

    2006年S1期 v.26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骨质增生52例

    彭小莉;安建军;

    <正> 腰椎骨质增生是以腰椎关节软骨的慢性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变化,临床以腰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属中医的腰痛、腰腿痛、骨痹等范畴。笔者采用鸡矢藤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该病52例,收到显著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84例均经X线检查确诊。治疗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2岁;平均病程47个月。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3岁;平均病程50个月。

    2006年S1期 v.26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1例

    李敏;

    <正> 强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轻者经治疗可以完全康复,重者终生致残或瘫痪,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较大。笔者在7年余的临床工作中运用电针、拔罐及穴位注射治疗该病患者11例,效果满意,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在20~30岁9例,30~+~40岁2例,平均26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5年。

    2006年S1期 v.2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药与蜂针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9例

    黄春黎;

    <正>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9例患者均来自本院社区特色门诊,均为男性;年龄最小35岁,最大58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0年;农民7例,干部2例。8例患者脊柱不同程度变形,1例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均经X线或HLA-B27阳性确诊。1.2 诊断标准①腰背疼痛、晨僵至少持续3个月,运动时缓解,休息时无改善。②腰前屈、后伸、侧弯3个方向活动受限。③第4肋间隙水平测量胸廓周径,呼气

    2006年S1期 v.26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排针加拔火罐治疗骨骼肌损伤200例

    张泉香;

    <正> 骨骼肌损伤是体力劳动和运动训练中常见疾患,它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能力和正常生活。因此,探索治疗骨骼肌损伤的有效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多年来,笔者用排针加拔火罐的治疗方法,以痛为腧,治疗腰背和四肢的急性和慢性损伤以及由于肌肉损伤引起的腰腿疼痛、肩痛等,疗效显著,现将200例治疗效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00例,男124例,女7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2岁,其中25~50岁142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20年。大部分肌肉损伤是在体力劳动、日

    2006年S1期 v.26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锋钩针治疗软组织损伤所致疼痛40例

    史雅琴;

    <正> 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临床上多见于肩关节周围炎、筋膜炎、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副韧带损伤、足跟痛等,这些疾病都会由于软组织损伤造成局部肌肉粘连引起疼痛。笔者在2003—2005年期间运用锋钩针治疗软组织损伤所致疼痛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软组织损伤患者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0

    2006年S1期 v.26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联疗法治疗棘上韧带损伤76例

    荣鸿;

    <正> 笔者自2001—2005年,采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罐、中药外敷与红外热辐射四联疗法治疗棘上韧带损伤76例,均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76例中,男49例,女27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7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22年;76例中属T_8、T_9、T_(10)棘上韧带损伤者7例,L_3~L_4损伤者69例;有明显外伤史者68例;属急性损伤者52例,属慢性损伤者(病程1月以上)24例。急性损伤者表现为局部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慢性损伤则多为长期反复发作性酸胀痛。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

    2006年S1期 v.26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扬刺、拔罐治疗棘上韧带损伤49例

    陈志祥;

    <正> 棘上韧带损伤以背或腰正中疼痛为主要表现,其痛点局限,脊柱前屈可诱发加重,在相应棘突上有压痛或有钝厚感,常有劳损史或外伤史,诊断容易明确。1 一般资料本组49例,男36例,女13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均属陈旧性损伤。

    2006年S1期 v.26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水针刀治疗拇食指狭窄性腱鞘炎25例

    赵广现;

    <正> 狭窄性腱鞘炎又称"扳机指"(弹响指),是由于手指伸屈频繁,摩擦劳损,而发生无菌性炎症,尤以拇食指多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笔者近年来用吴氏水针刀疗法治疗25例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5例患者中男10例,女15例。其中1个手指患病者12例,2个手指同时患病者10例,3个手指同时患病者3例。2治疗方法

    2006年S1期 v.26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刀松解术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65例

    李金标;赵金凤;

    <正> 笔者采用针刀松解术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跟痛症65例,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年;一侧发病56例,双侧发病9

    2006年S1期 v.26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四缝穴加刮经络治疗疳积488例

    肖声稞;

    <正> 疳积又称厌食症或疳症,是少年儿童常见病。由于长期进食量少,不能维持日常能量的消耗,营养失调、气血不足,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多种疾病发生,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笔者针刺四缝穴加刮经络治疗疳积28年,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03年10月-2006年3月,笔者治疗少年儿童疳积488例,其中男276例,女212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18岁,其中3岁以内153例,4~7岁196例,8~10岁87例,11~13岁34例,14~18岁

    2006年S1期 v.26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自制血药配液穴位注射辨证治疗痤疮148例

    徐绍林;黄文阁;孙国仁;

    <正> 痤疮是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以青春期多见。好发于颜面及胸、背等皮脂腺分布丰富部位,常伴有皮脂溢出。表现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窦道或遗留凹陷性瘢痕、色素沉着等皮肤损害,可伴有疼痛或瘙痒。多数患者病情轻微,青春期过后可自行痊愈。病情严重者影响生活质量,属于损容性疾病。笔者自2002年6月以来,采取自制血药配液穴位注射辨证治疗该病148例,疗效满意。现就疗效进行分析汇报。1 临床资料148例中,男89例,女59例;年龄15~44岁;病程3个月~10年。西医分型如下:丘疹型痤疮42

    2006年S1期 v.26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刺络拔罐配合药浴治疗痤疮138例

    杨丽华;张丽红;李长隆;

    <正> 笔者自2004—2005年采用刺络拔罐配合药浴治疗痤疮1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3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45例,女93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4岁,平均30岁;病程6个月~3年67例,4~6年71例;138例患者大多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我院诊治。

    2006年S1期 v.26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复视10例

    陈天芳;

    <正> 复视多见于老年人或体弱多病的中年人,以突然睛珠偏斜、转动失灵、视一为二为主症,多伴有眼睑下垂。笔者根据本病特点,取病变局部穴以电针为主治疗复视10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均经眼科确诊为复视,其中单眼8例,双眼2例;男4例,女6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2周。

    2006年S1期 v.26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三棱针放血治疗电光性眼炎60例

    尚军;孟苏华;

    <正> 电光性眼炎是临床中较常见的职业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双眼烧灼感、刺痛、砂粒摩擦感、畏光流泪等。笔者近年来应用三棱针放血治疗该病6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患者均为男性,均为厂矿电焊工和旁观者,年龄在20~46岁之间,病程多在5小时

    2006年S1期 v.26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椎穴点刺、拔罐治疗麦粒肿60例

    李准;

    <正> 麦粒肿即睑腺炎,俗称"偷针";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近年来采用大椎穴点刺放血加拔罐治疗麦粒肿60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整理如下。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眼科门诊病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50岁;发病后1~2天就诊。2 治疗方法令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先给皮肤常规消毒,再用已消毒过的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1分,立即

    2006年S1期 v.26 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耳鸣临床体会

    李丹;

    <正> 耳鸣是临床常见病症,病人自觉耳内吱吱作响,似蝉鸣状,或哄哄有声,妨碍听觉,若症状逐渐加重,可发展至耳聋。古人认为,鸣者,聋之渐,所以在日常诊疗中,我们要对耳鸣有足够的重视,并对其治疗多予研究。笔者采用针灸治疗耳鸣64例,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64例为门诊及住院患者,男38例,女2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8年。全部病例均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辨证:①肾精亏损型:症状为两耳如蝉鸣吱

    2006年S1期 v.26 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医案选辑

  • 针灸治疗偏头痛案

    李应贵;李云宾;郑敏;

    <正> 许某,男,38岁,农民,2005年11月4日初诊。主诉:偏头痛半年,加重10天。曾去淄博市中心医院确诊为"神经性头痛",时发时止,服中药20付不见效,服止痛药,肌肉注射青霉素钠、头胞唑林钠,皆不见效,特求诊于笔者。取攒竹透鱼腰,太阳、印堂、百会、风池、合谷、太冲针刺治疗2天,眼眶疼痛消失,但偏头痛未减轻,第3天改用患侧丝竹空透率谷,合谷、太冲,加艾条灸,1次痛止,1个疗程(10次)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2006年S1期 v.26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严重晕针案3则

    龙振寅;陈东升;陈丽萍;

    <正> 笔者在针灸临床中偶遇病人晕针,其中绝大多数是较轻晕针如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也有一些较重的晕针如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这些病人按常规处理,晕针症状均很快消失,均无痉挛、晕厥史。其中有3例患者出现严重的晕针现象,介绍给大家,以资借鉴。案1:李某,男,72岁,中风1年后来诊。左侧肢体轻度无力、麻木。查体:HR83次/分钟,Bp145/90mmHg,左侧上、下肢肌力V级,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未引出病理反射,右侧肢体如常。取卧位针

    2006年S1期 v.26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八脉交会穴临证应用举隅

    孙秀伶;

    <正>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经气相互沟通、联络、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照海、列缺,此八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由于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的循行与分布几乎遍及全身,因此八脉交会穴不但可用来治疗局部、本经的病症,还可用来治疗相关的脏腑、五官等病症。该八穴治疗范围广,疗效显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窦汉卿《针经批南流注八脉序》中说:"八

    2006年S1期 v.26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2例

    傅碧媛;

    <正> 耳聋是目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最大障碍之一,耳聪目明是衡量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耳聋直接影响人们在正常生活工作中的对外交流,给社会和许多家庭带来极大不便和影响。笔者在临床中治疗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获得成功,现总结报道如下。病例1:陈某,男,57岁,右耳突发性耳聋伴严重耳鸣5天,白天尤可,晚上无法入睡,痛苦不堪。在五官科行药物点滴(具体药物不详)、服药无效。于2004年5月6日来诊,查体素健。即取患侧听宫、

    2006年S1期 v.26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火针治疗痛证应用举隅

    田小刚;

    <正> 火针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操作简单,见效迅速,尤以治疗疼痛症见长。笔者近年来学习贺普仁教授火针疗法宝贵经验并应用于临床,收效甚捷。特采撷数例,报道如下。病例1:刘某,女,61岁。足跟呈持续性胀痛1周,按压时加重,有时疼痛非常剧烈,足跟不能着地,曾四处求医。因X线片有骨刺,按骨刺治疗无效并且疼痛加重。查体发现跟骨结节压痛明显,压痛范围较大,诊断为跟骨下脂肪垫炎。用中号火针点刺承山、昆仑及局部压痛敏感点,每周治疗1次,共2次症状消失,走路如常,半年复查,未见发作。病例2:王某,男,72岁。左膝痛不能行走半年余。查体:走路跛行,左膝内侧副韧带起点及关节囊止点明显压痛,X线片显示左膝关节无异常。诊断

    2006年S1期 v.26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

    吴美倩;

    <正>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但针灸治疗时机、取穴及针刺手法等问题,多年来临床医师都有不同意见,西医界及针灸界一些临床医师不主张早期局部针刺治疗,而很多针灸医师认为只要方法得当,早期完全可以针刺治疗。笔者也认为早期可以针刺治疗,并在不同病期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将周围性面瘫分为3期,发病1~7天为急性期,发病8~15天为静止期,发病15天以上为恢复期。不同的病期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2006年S1期 v.26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设计构想

    甘露;

    探讨如何使针灸临床工作者在治疗紧张性头痛方面得到一个相对可循的治疗方案。通过设计、治疗方法、问题等方面的论述,找出比较合理而有效的、可重复性的治疗方法,使紧张性头痛得到有效且低成本的治疗。

    2006年S1期 v.26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根据解剖学对软组织损伤进行诊断和治疗

    王茵萍;范刚启;

    <正> 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的解剖特点而采用的针刺方法,结合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解剖学认识以及不同针灸疗法的治疗特点,较之传统的针刺方法或者某一种具体针刺方法,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1)强调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的解剖特点是实施针刺治疗的前提;(2)将疾病的解剖学特点贯穿于针灸临床治疗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环节。笔者将从软组织损伤与解剖、解剖与针刺法及根据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病位进行针刺的特点与优势进行阐述。

    2006年S1期 v.2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磁场对经络补泻作用临床验证方法

    韩镇中;

    <正> 最近有消息称,磁疗是没有疗效的,它仅是安慰剂,说明了人们对神奇的磁疗认识有所提高。只相信实验研究的结果而不相信经络的存在,不承认通过补虚泻实治则,通过经络取得临床验证成功过程的人是不会把真正的科学带给人们的。磁场对经络的补泻作用,是确定它能在八纲辨证论治的针灸学科中立足的关键,所以在临床验证上必须定位在补和泻的功效上。"补",在针灸术上指补针手法、艾灸法,温针灸等;"泻",在针灸术上指

    2006年S1期 v.26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器具研制

  • 无痛针灸——毫火针

    刘恩明;周凌云;

    火针疗法的治疗范围愈加广泛,对其针具的要求愈加全面。毫火针是直径0.25~0.40 mm的纤细火针,是火针功能的延伸与创新。毫火针避火针与毫针之短,取火针与毫针之长,兼有火针、毫针的双重功能。毫火针借火之力,速入穴下,出留自如,尤长于留驻穴中,与阿是穴相呼应,共振正气。临床上每每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

    2006年S1期 v.26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7 ] |[阅读次数:0 ]

发展论坛

  • 针灸科在西医综合医院发展之刍议

    龚顺波;游吓香;

    指出目前西医综合医院针灸科面临的窘境,并分析其原因为国内中医针灸面临大环境影响以及人们对针灸的错误认识和不了解。同时提出针灸科在夹缝中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利用综合优势;与时俱进,确立优势病种;因势利导,加强人才培养;主动出击,加强科室合作。

    2006年S1期 v.26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重视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是促进针灸疗法繁荣发展的关键

    杨爱平;

    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调查,发现针灸疗法在国内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呼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筛选、优化针灸处方,建议广大针灸临床从业者自觉学习和使用病人治疗依从性高的针灸方法为患者服务,提高针灸疗法的国际学术水平和标准化程度,促进针灸疗法的繁荣发展。

    2006年S1期 v.26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在临床中生存与发展之我见

    曾光志;

    <正> 笔者从事针灸临床近30年,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针灸临床工作的生存和发展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和观点,谈出来仅供大家参考。1 针灸医生应具备传统的医道和医德要想做一个好的针灸医生,先得做好一个人。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天职,以减轻或消除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为己任。针灸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很具有特色的历史医学。要求针灸医生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广泛探求医学原理,专心勤奋,孜孜不倦,技术精湛。在针灸临床中大胆实践,提高疗

    2006年S1期 v.26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针灸在综合医院面临机遇

    姚军;

    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时代,综合医院各种疑难病症越来越多,而针灸独特的疗效,加强了中西医之间的合作,为针灸在综合医院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综合医院的针灸医生应抓住历史机遇,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使针灸发扬光大。

    2006年S1期 v.26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在临床中应如何生存与发展

    祝学政;

    中国针灸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独具特色,几千年来,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针灸应如何生存与发展呢?针灸大师王雪苔教授提出了针灸发展的4项战略任务,为我们指出了发展方向。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针灸的发展与生存就是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检验,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整理、创新和发展针灸医学。

    2006年S1期 v.26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针家精要

  • 郭耀康教授的学术经验

    赵立新;王丽;

    郭耀康教授,著名中医学家、针灸专家。擅长用针灸治疗中风、面瘫、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胃脘痛、腰腿痛等常见病;尤其是在用任督二脉之穴及八脉交会穴治疗癫痫、妇科疾患、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交通任督二脉来调整全身阴阳的理论及以任督二脉为主、八脉为纲的选穴原则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6年S1期 v.26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氏特色针灸疗法标准与创新的应用

    张阳;

    <正> 为了有效地操作针灸技术,笔者提出针灸创新的三大特点:①取穴准,手法灵,补泻明(无痛针灸手法)。人体内有12道经络,分为阴经和阳经,阴阳是平衡的,一旦失去了平衡,在某部或某脏就会发生不同的病变。从针灸治疗上,必须取穴准,阴阳搭配,合理配穴,调整阴阳平衡。②古书中的补泻方法很多,大部分人认为前捻为补、后捻为泻,人体经络左右是相对的,左和右捻转手法相对施术,才能达到补泻明的目的,而目前大

    2006年S1期 v.26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家维教授针灸经验举隅

    彭旭明;张家维;

    主要介绍了岭南针灸学派代表之一的张家维教授的针灸临床经验。张教授善用"飞针",重视头部穴位,喜用素髎通关利窍,"压灸"百会治眩晕,头部"围刺"结合"电梅花针"治斑秃,"穴位埋线"治顽疾,"耳穴贴压"辅助并延长针灸疗效等。

    2006年S1期 v.26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经络与腧穴

  • 析经络本质探讨人生命总网

    杜群军;张海涛;李凤山;孟威宏;郑利岩;

    <正> 1 分析经络本质为何物质二三千年前中国古人发现了经络现象和规律,近几十年,国内外专家学者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进行了多元化实验,证明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并对经络功能和特性有了深入了解。物质结构是功能与特性的基础。经络既然是存在于人体的一个功能系统,当然具有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自主性和功能性的特性,但是这些功能与特性是物质基础的表达,经络物质结构,即经络的生理结构是什么?

    2006年S1期 v.26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络脉内涵的现代科学表达

    李洁;梁繁荣;赵征宇;

    经络的科学内涵应该是具有网络结构和运输物质、传导信息、完成物质交换、维持机体内稳态功能的一种系统。络脉则是这个系统中处于中、末级但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络脉内涵的科学表达,首先要明确络脉的物质属性,其次要紧紧抓住络脉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表达,而作为人体已知结构的血管、神经、淋巴、免疫、内分泌等功能系统或系统中的某些细微结构,均具有类似经络的"网络结构"和"传导物质和信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属性,因此可以用来表达络脉的科学内涵。

    2006年S1期 v.26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理论探讨

  • 针灸对美形与健康的作用

    游吓香;龚顺波;

    肥胖不仅属于一种损形性疾患,还是一种能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慢性病。针灸疗法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已成为人们进行美形减肥流行而有效方法之一。以肥为腧局部取穴,配合辨证取穴,调节整体机能从而取得整体减肥效果。针灸减肥的效果是肯定的,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绿色减肥方法,患者减轻体重同时,一些相关疾病也有不同程度治愈或减轻。

    2006年S1期 v.26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针灸等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研究进展

    赵琪;王凡;

    目的:总结针灸、推拿及非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方法及疗效。探讨中医疗法治疗本病的现况及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收集整理近5年针灸、推拿及非手术疗法治疗LSS的文章,按照针刺、推拿、药物注射分为三大类,介绍各家治疗方法及疗效。结论:综合运用多种疗法是目前治疗LSS的主流;临床医生应注意非手术疗法治疗LSS有一定的适应证及禁忌症;疗效评定缺乏统一的标准影响了本病的诊疗及研究工作。

    2006年S1期 v.26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近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概况

    马兰萍;

    <正> 据最保守的估计,中国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在不断增长,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面临自杀的危险,专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本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和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抑郁症一般被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所谓外源性,通常是指由外部环境事件所引起的抑郁症,如反应性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等。而内源性则是由躯体"内部"因素所引起的抑郁症,是一组以情感持续性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并常常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口干、便秘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

    2006年S1期 v.26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络脉研究进展

    李继伟;晋志高;

    目的:旨在体现近10年来络脉研究的概貌,反映络脉研究的最新进展,为今后络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方法:共综合了30多篇相关文献的内容,将有关络脉研究的新进展从概念、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及治疗学角度进行系统总结,尤其注重关于络脉的理论创新和现代研究进展。结果: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性文章占72.3%,现代实验研究文章占27.7%,既有理论创新又有严密实验设计的文章较少。结论:络脉研究虽逐渐受到重视,但仍存在重文献探讨、轻实验研究、重临床观察、轻基础科研等问题,今后研究中应注意解决。

    2006年S1期 v.26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徐芸;徐珊宁;

    <正>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的三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迄今为止尚未找到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DPN的疗法。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越来越多,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穴位注射法因其操作方便、简单易行,又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疗效确切而具有独特的优势。现结合近10年来的相关临床报道,对此进行如下综述。所有参考文献均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前控制血糖在相对理想水平,治疗中降糖治疗不变。1 药物选择1.1 中药提取液中药制剂主要有红花、雪莲、当归、丹参、黄芪等,取其补

    2006年S1期 v.26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百家园

  • 浅议直接灸法和毫针刺法收效的关键

    文云星;

    <正> 从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的观察来看,选穴、配穴确定后,影响直接灸法(此文仅指轻直接灸)和毫针刺法收效的主要因素分别是灸的选穴与针的手法。浅见如下。1 从二者起效的现象来看二者都遵循"气至而有效"的原则。直接灸法虽也强调"火足气"(热气、热力)到而有效,但在患者的感受上,往往只有燃艾处温热、大热、微微灼痛的感觉向里透,多数患者短时间内(1~2个月)都没有热

    2006年S1期 v.26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复治疗中如何避免中风患者血压升高

    刘方土;

    <正> 中风后偏瘫病人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为我国疾病的三大死因之一。该病在我县的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位居第二,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康复治疗与防治工作一直是医学界重点攻关的课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大问题。中风病人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高血压病,中风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原发病为高血压病。在中风患者的康复训练中,病人的血压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目前运动疗法的安全角度看,血压

    2006年S1期 v.26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留针之我见

    岳艳;

    <正> 临床针灸治疗中,多采用留针方式。但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现,许多病人采取不留针的方式,治疗效果与留针差别不大,而且并非任何疾病、任何病人都适合留针。有时,留针甚至有害无益,不留针反而产生较好的疗效,笔者兹就此观点阐述一二。纵观各类医经医籍,虽有许多有关留针的论述,如"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灵枢·九针十二原》),"久病者……深内而留之"(《灵枢·终结》)。笔者认

    2006年S1期 v.26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围性面瘫初期的针刺手法

    胡爱娥;

    <正> 笔者主张周围性面瘫初期的治疗原则为面瘫局部刺络放血为主、远端取穴针刺为辅。因本病多由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根据"凡治病者必先去其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等治疗原则,于面瘫急性期刺络放血,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面瘫尽早恢复的作用。凡面瘫急性期患者,于患侧的口腔黏膜内侧、地仓与颊车之间、乳突周围或者耳背后侧,一般都能寻找到青紫怒张的小静脉,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后,用小号三棱针点刺出血。点刺完以后,用淡盐水

    2006年S1期 v.26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脑中风临床体会

    张阳;

    <正> 笔者是河北省顺平县人,出身于针灸世家,是第9代传人,临床实践上吸取了九代针灸治疗脑中风的精华。中风被中医学列为百病之首,过去居风、痨、臌、膈四大顽症之第1位。近代,我国的中风发病率、致残率都很高,是四大慢性病之首。现代社会的公害——水污染、空气污染和食物中的大量残余农药,日久使得患高血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有大量的残疾者生存,加大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所以,对中风病的防治势在必行。

    2006年S1期 v.26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及电针治疗面瘫的时机选择与刺法

    相永梅;

    <正> 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患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等。应用针灸治疗面瘫的疗效是不容置疑的,这已为医学界同仁所认同。但在针刺治疗面瘫的时机选择与针刺手法的选择上有不同看法,这与中西医学者对面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见解不同有关。祖国医学认为,面瘫是正气虚弱,脉络空虚,外感风寒之邪气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络脉受阻,

    2006年S1期 v.26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谈医患心理对针刺“得气”的影响

    路秀珍;

    <正> 在针刺治疗中,"得气"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古往今来的针灸医家无不把"得气"与否视为临床治疗之纲要。"得气"与否、"得气"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针刺治疗的效果。影响"得气"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无外医生的手法、取穴的准确性、病人经络的敏感程度等。笔者通过十几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医生和患者的几种不良心理直接影响到针刺治疗的"得气"效果。

    2006年S1期 v.26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杂志投稿须知

    <正> 《中国针灸》杂志是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综合性针灸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本刊以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人员、针灸专业的学生及广大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欢迎有关针灸临床的新经验、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针灸的循证医学、针灸理论探讨、针灸史和文献、针灸名老专家经验的发掘和整理,以及针灸相关学科方面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原始论著。同时,还欢迎综述、书刊评介、学术活动消息等。

    2006年S1期 v.2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