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矫梦璐;王东岩;何雷;冯丽媛;王若愚;隋雪;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梗死相关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睡眠结构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探究电针干预脑梗死相关失眠的脑效应机制。方法:将36例脑梗死相关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18例,剔除1例、脱落1例)和假针刺组(18例,剔除1例、脱落2例)。两组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电针组于四神聪穴行电针干预,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假针刺组于远端非穴行假针刺,电针参数同电针组,予电刺激30 s后中断。两组每次均治疗20 min,每天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 CA-B)评分及短时记忆(STM)编码试验正确率、平均反应时间;采用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评价患者睡眠结构,同时采集脑电(EEG)数据,观察Theta频段标准化功率值。结果:治疗后,电针组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Mo CA-B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01);电针组患者PSQI评分低于假针刺组、Mo CA-B评分高于假针刺组(P<0.001,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电针组患者STM编码试验正确率升高、平均反应时间缩短(P<0.01,P<0.001);睡眠效率(SE)提高(P<0.01),总睡眠时间(TST)、快速眼动睡眠期(REM)、N3延长(P<0.01,P<0.05),入睡潜伏期(SL)缩短(P<0.01);EEGF3、C3、C4、O1、O2通道Theta频段标准化功率值减小(P<0.05)。治疗后,电针组患者STM编码试验正确率高于假针刺组、平均反应时间短于假针刺组(P<0.05);SE高于假针刺组(P<0.01),TST、REM、N3长于假针刺组(P<0.01),SL短于假针刺组(P<0.01);两组患者EEG各通道Theta频段标准化功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调节脑梗死相关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结构,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可能与脑电慢波活动减弱有关。
2024年10期 v.44;No.433 1107-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李静;周冰原;程乐;朱才丰;周婷;杨娅;陈幸生;刘睿;王丽;王金龙;杨雨婷;冯颜庆;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对卒中后疲劳(PSF)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PS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2例,脱落2例)。在西医基础治疗和康复运动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通督调神法针刺治疗,穴取百会、四神聪、神庭、风府及双侧风池,每次30 min;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治疗,穴取至阳透大椎、神道透腰阳关、腰奇透腰阳关,每次30 min。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SS、PSQI、HAMA、HAMD评分及血清IL-1β、IL-6、hs-CRP、Hcy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及血清IL-10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SS、PSQI、HAMA、HAMD评分及血清IL-1β、IL-6、hs-CRP、Hcy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P<0.01),FMA评分、血清IL-10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结论:芒针透刺可改善PSF患者的疲劳、焦虑、抑郁、睡眠和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2024年10期 v.44;No.433 1114-1118+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9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密密;周立峰;马金成;
目的:观察针刺星状神经节对帕金森病(PD)体位性低血压(OH)患者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PD合并OH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4例,脱落2例,剔除1例)和西药组(34例,剔除1例)。两组均给予稳定剂量的抗PD西药,西药组予盐酸米多君片口服,每次2.5mg,每天2次,针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针刺双侧星状神经节,不留针,每天1次,每周5 d。两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卧位及立位血压、体位性低血压自评量表(OH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针药组患者立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OH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UPD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西药组患者卧位SBP较治疗前升高(P<0.05),OH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患者血清NE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针药组立位SBP、DBP及血清NE含量高于西药组(P<0.01,P<0.05),OH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UPDRS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P<0.01)。针药组总有效率为87.1%(27/31),高于西药组的63.6%(21/33,P<0.05)。结论:针刺星状神经节可升高PD合并OH患者的立位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E水平有关。
2024年10期 v.44;No.433 1119-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珊;夏玉卿;王海箭;来薛;吴蔚;
目的:评估电热针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6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应用支气管舒张剂气道吸入联合呼吸训练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电热针治疗,主穴取双侧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以电热针施治,配穴结合不同证型取穴,以毫针施治,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6分钟步行距离(6MW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随访1年记录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情况,并评定电热针治疗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DLCO%、6MWD升高(P<0.01,P<0.05),CAT评分降低(P<0.01);观察组FEV1、FVC、FEV1/FVC、6MWD高于对照组(P<0.05),CA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观察组急性加重患者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在支气管舒张剂气道吸入联合呼吸训练的基础上,应用电热针治疗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增强运动能力,并减少急性加重次数。
2024年10期 v.44;No.433 1125-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倩文;苏丹丹;汪美如;闫莉;孙斌;高飞;孟宣;王立伟;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择期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接受择期鼻内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患者于静脉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手术结束分别给予TEAS或安慰TEAS,穴位均选取双侧内关和足三里。于手术前1 d(T_0)、手术后1 d(T_1)、手术后2 d(T_2)、手术后3 d(T_3),观察两组15项恢复质量(Qo R-15)量表评分;于T_1、T_2、T_3,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于T_0、T_1、T_2、T_3,观察两组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记录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和头晕头痛的发生率,补救镇痛药使用情况和镇痛泵按压次数,以及拔管时间。结果:T_1、T_2、T_3时,观察组患者Qo R-15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01),A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T_1、T_2时,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和头晕头痛的发生率分别为24.5%(13/53)、37.7%(20/53),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6.6%(30/53)、66.0%(35/53,P<0.01)。两组患者术后补救镇痛药使用率及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提高接受择期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缓解术后疼痛,改善术后睡眠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2024年10期 v.44;No.433 113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卢超;冯绪康;沈琼颖;李广亮;吴涛凭;李晓宇;邵喜英;王佩佩;李荣荣;邓亚萍;陈炜吉;
目的:观察2 Hz、100 Hz、2 Hz/100 Hz不同频率电针治疗紫杉类化疗药物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女性乳腺癌采用紫杉类化疗药物所致CIPN患者随机分为2 Hz电针组(40例,脱落1例)、100 Hz电针组(40例,脱落2例)、2 Hz/100 Hz电针组(40例,脱落3例)及西药组(40例,脱落2例)。3个电针组均于双侧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等穴进行针刺,同侧合谷与外关、足三里与三阴交分别连接HANS-200E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极,分别予频率2 Hz、100 Hz及2 Hz/100 Hz电针刺激,每次30 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西药组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每次0.5 mg,每天3次。各组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全部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观察各组肿瘤患者神经毒性评估量表(FACT/GOG-Ntx)评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评定标准(NCI CTCAE V 5.0)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周围神经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各组患者FACT/GOG-Ntx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3个电针组FACT/GOG-Ntx评分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P<0.01,P<0.05),2 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降低幅度大于100 Hz电针组(P<0.05);随访时,2 Hz电针组、2 Hz/100 Hz电针组FACT/GOG-Ntx评分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P<0.01)。治疗后,3个电针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1);随访时,2 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周围神经毒性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后,3个电针组周围神经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随访时,2Hz电针组、2Hz/100Hz电针组和西药组周围神经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2 Hz/100 Hz电针组VA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西药组(P<0.01,P<0.05)。治疗后,2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2 Hz/100 Hz电针组、西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9.5%(31/39)、68.4%(26/38)、81.1%(30/37)、47.4%(18/38),2 Hz电针组与2 Hz/100 Hz电针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治疗紫杉类化疗药物所致CIPN,但不同频率电针的疗效总体没有差异,2Hz电针与2 Hz/100 Hz电针的疗效具有潜在优势;对于合并周围神经痛患者,更推荐采用2 Hz/100 Hz电针治疗。
2024年10期 v.44;No.433 1139-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林小杨;刘汇团;苏素萍;刘露;唐玉文;陈志伟;张玉琼;刘振寰;
目的:比较腹募穴揿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ASD患儿随机分为联合组(20例,脱落3例)和常规康复组(20例,脱落3例)。常规康复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语言认知训练和综合教育训练,每日1次,每周5d。联合组在常规康复组基础上,于中脘和双侧天枢、关元行揿针治疗,每次留针3 d,每次治疗间隔3 d,每月5次。两组均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0 d,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分及中医脾胃疾病症状积分,并检测患儿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比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ABC、CARS及CBC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联合组患儿中医脾胃疾病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患儿ABC评分、CARS评分、中医脾胃疾病症状积分、CBCL评分及血清Glu/GABA降低幅度大于常规康复组(P<0.05,P<0.01)。结论:腹募穴揿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及单纯常规康复训练均可有效治疗ASD,联合疗法可更好地改善患儿异常行为、脾胃症状及神经兴奋/抑制平衡。
2024年10期 v.44;No.433 1149-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