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于泓;高玲;金海鹏;王永;施镇国;
目的:观察陈应龙子午补泻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初探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子午补泻针法组(36例,脱落2例、剔除1例)和常规针刺组(36例,脱落1例、剔除1例)。其中常规针刺组选用廉泉及双侧风池、完骨、通里、照海、合谷、太冲进行常规针刺,子午补泻针法组在常规针刺组取穴基础上施加陈应龙子午补泻针法。两组均每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6 d后休息1 d,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分级、下颌骨-舌骨距离缩短率、中文版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鼻饲管拔除率,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PAS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且子午补泻针法组低于常规针刺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颌骨-舌骨距离缩短率、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01),且子午补泻针法组下颌骨-舌骨距离缩短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01)。子午补泻针法组鼻饲管拔除率为87.9%(29/33),高于常规针刺组的61.8%(21/34,P<0.05)。子午补泻针法组总有效率为84.8%(28/33),高于常规针刺组的61.8%(21/34,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陈应龙子午补泻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降低误吸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可能与增加舌骨位移幅度有关。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31-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丽丽;刘波;何鑫;单昊宇;薛玉满;景伟;刘佳;江巍;王媛;崔伟;
目的:比较浮针联合头针与单纯头针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4例,脱落1例)和头针组(34例)。两组患者均予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头针组予针刺于氏头针顶区和顶前区,每次电针30 min(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1 mA),留针6 h,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在头针组基础上,联合组于头针留针期间于患肌行浮针疗法,前3 d每日1次,之后隔日1次,治疗4次后休息2 d,共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水肿程度、永久残损评定指南(GEPI)、上肢及手功能障碍问卷(DASH)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现在疼痛强度(PPI)评分及SF-MPQ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头针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水肿程度及DASH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GEP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患者水肿程度及DASH评分低于头针组(P<0.05),GEPI评分高于头针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0%(32/33),高于头针组的91.2%(31/34,P<0.05)。结论:浮针联合头针与单纯头针治疗均能有效减轻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肩关节疼痛和手部肿胀程度,改善上肢功能,联合疗法疗效优于单纯头针治疗。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39-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智军;刘梅花;熊俊;伍建光;何怀阳;曾建斌;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西药治疗阳气亏虚型老年体位性低血压(O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阳气亏虚型老年O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盐酸米多君片口服,每次2.5 mg,每天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热敏灸治疗,穴取大椎、风府、百会,每次30~40 min,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卧位及立位血压、卧位转立位时血压下降值,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卧位及立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卧位转立位时SBP、DBP下降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卧位及立位SBP、DBP高于对照组(P<0.05),卧位转立位时SBP、DBP下降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28/29),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西药可升高阳气亏虚型老年OH患者的卧位及立位血压,降低卧位转立位血压下降值。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45-1248+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腊梅;李静;陆瑾;朱茂慧;谢志红;包小丽;丁星浩;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非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6例非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8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口服甲钴胺片、特定电磁波谱照射、面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浮针治疗,进针点包括肱桡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于患肌周边进针,扫散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H-B)分级、H-B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包括躯体功能(FDIP)评分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及血清NO、ET含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H-B分级较治疗前降低、H-B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01,P<0.05),且观察组H-B分级低于对照组、H-B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FD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升高、ET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NO含量升高幅度、ET含量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55.6%(20/36),高于对照组的22.2%(8/36,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浮针配合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非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肌运动功能,可能与调节血清NO、ET含量有关。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49-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碧辉;王冠群;曾炜美;解小龙;刘静;王子敬;洪冰;赵吉平;
目的:观察太乙神针治疗对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6例,脱落3例)。首先通过腧穴诊察方法选取背部3~6个阿是穴,观察组于阿是穴处行太乙神针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对照组于阿是穴涂抹双氯芬酸钠凝胶治疗,每日用药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和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以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VAS评分差值作为主要结局指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与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并观察两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差值分别为(-4.57±1.50)分、(-2.40±1.31)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01)。治疗1、2周后和随访时,两组患者VAS、SF-MP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VAS、SF-MP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观察组患者VAS、SF-MPQ评分较治疗1周后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VAS、SF-MPQ评分较治疗2周后升高(P<0.05)。治疗2周后和随访时,观察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2周后除精神健康维度外,对照组患者其余维度SF-36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随访时,对照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维度SF-36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2周后和随访时,观察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观察组患者躯体疼痛维度评分较治疗2周后升高(P<0.05),对照组躯体疼痛、精力维度评分较治疗2周后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太乙神针能有效改善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双氯芬酸钠凝胶外用且较持久。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54-1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罗秋平;杨志虹;金灵敏;陈盼碧;蒋运;李青柯;章薇;杨孝芳;
目的:观察电针肝经腧穴治疗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肝郁型DOR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1例,中止1例)和西药组(31例,剔除1例)。电针组予电针双侧太冲、蠡沟、曲泉、急脉,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0.5~1.0 mA,每次30 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西药组口服芬吗通,前14 d口服雌二醇片,后14 d口服雌二醇/地屈孕酮复合片,每天1片。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抗缪勒管激素(AMH)含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两组窦卵泡计数(AFC)、卵巢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主症、次症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SAS、SDS评分及血清FSH含量、卵巢动脉R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血清AMH含量、AFC、卵巢动脉PSV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电针组患者中医证候主症评分高于西药组(P<0.01),中医证候次症、SAS和SDS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P<0.01)。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0.0%(21/3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22/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肝经腧穴可有效改善肝郁型DOR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调节血清性激素水平,增加AFC,改善卵巢血供。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61-1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诗贤;朱美俊;李云;
目的:探讨靳三针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型脑性瘫痪(CP)患儿睡眠障碍及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00例痉挛型CP伴睡眠障碍患儿,采用分层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药物、综合康复训练、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靳三针治疗,穴取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四神针及双侧肝俞、肾俞、申脉、照海。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分,改良Ashworth分级,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版(PDMS-2)发育商,及脑电活动δ、θ、β1、β2共4个频段的相对功率值,并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PSQI、CSHQ评分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DMS-2各维度发育商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脑电活动δ、θ相对功率值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脑电活动β1、β2相对功率值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靳三针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痉挛型CP伴睡眠障碍患儿的睡眠障碍、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并能调节脑电活动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67-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