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 陈应龙子午补泻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张于泓;高玲;金海鹏;王永;施镇国;

    目的:观察陈应龙子午补泻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初探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子午补泻针法组(36例,脱落2例、剔除1例)和常规针刺组(36例,脱落1例、剔除1例)。其中常规针刺组选用廉泉及双侧风池、完骨、通里、照海、合谷、太冲进行常规针刺,子午补泻针法组在常规针刺组取穴基础上施加陈应龙子午补泻针法。两组均每次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6 d后休息1 d,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分级、下颌骨-舌骨距离缩短率、中文版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鼻饲管拔除率,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PAS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且子午补泻针法组低于常规针刺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颌骨-舌骨距离缩短率、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01),且子午补泻针法组下颌骨-舌骨距离缩短率高于常规针刺组(P<0.001)。子午补泻针法组鼻饲管拔除率为87.9%(29/33),高于常规针刺组的61.8%(21/34,P<0.05)。子午补泻针法组总有效率为84.8%(28/33),高于常规针刺组的61.8%(21/34,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陈应龙子午补泻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降低误吸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可能与增加舌骨位移幅度有关。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31-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浮针联合头针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Ⅰ期:随机对照试验

    王丽丽;刘波;何鑫;单昊宇;薛玉满;景伟;刘佳;江巍;王媛;崔伟;

    目的:比较浮针联合头针与单纯头针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4例,脱落1例)和头针组(34例)。两组患者均予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头针组予针刺于氏头针顶区和顶前区,每次电针30 min(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1 mA),留针6 h,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在头针组基础上,联合组于头针留针期间于患肌行浮针疗法,前3 d每日1次,之后隔日1次,治疗4次后休息2 d,共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水肿程度、永久残损评定指南(GEPI)、上肢及手功能障碍问卷(DASH)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现在疼痛强度(PPI)评分及SF-MPQ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头针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水肿程度及DASH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GEP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患者水肿程度及DASH评分低于头针组(P<0.05),GEPI评分高于头针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0%(32/33),高于头针组的91.2%(31/34,P<0.05)。结论:浮针联合头针与单纯头针治疗均能有效减轻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肩关节疼痛和手部肿胀程度,改善上肢功能,联合疗法疗效优于单纯头针治疗。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39-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热敏灸联合西药治疗阳气亏虚型老年体位性低血压:随机对照试验

    陈智军;刘梅花;熊俊;伍建光;何怀阳;曾建斌;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西药治疗阳气亏虚型老年体位性低血压(O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阳气亏虚型老年O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盐酸米多君片口服,每次2.5 mg,每天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热敏灸治疗,穴取大椎、风府、百会,每次30~40 min,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卧位及立位血压、卧位转立位时血压下降值,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卧位及立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卧位转立位时SBP、DBP下降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卧位及立位SBP、DBP高于对照组(P<0.05),卧位转立位时SBP、DBP下降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28/29),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西药可升高阳气亏虚型老年OH患者的卧位及立位血压,降低卧位转立位血压下降值。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45-1248+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浮针治疗非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对照试验

    陶腊梅;李静;陆瑾;朱茂慧;谢志红;包小丽;丁星浩;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非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6例非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8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口服甲钴胺片、特定电磁波谱照射、面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浮针治疗,进针点包括肱桡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于患肌周边进针,扫散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H-B)分级、H-B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包括躯体功能(FDIP)评分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及血清NO、ET含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H-B分级较治疗前降低、H-B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01,P<0.05),且观察组H-B分级低于对照组、H-B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FD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升高、ET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NO含量升高幅度、ET含量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55.6%(20/36),高于对照组的22.2%(8/36,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浮针配合基础治疗可有效改善非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肌运动功能,可能与调节血清NO、ET含量有关。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49-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太乙神针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试验

    彭碧辉;王冠群;曾炜美;解小龙;刘静;王子敬;洪冰;赵吉平;

    目的:观察太乙神针治疗对背肌筋膜炎患者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6例,脱落3例)。首先通过腧穴诊察方法选取背部3~6个阿是穴,观察组于阿是穴处行太乙神针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对照组于阿是穴涂抹双氯芬酸钠凝胶治疗,每日用药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和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以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VAS评分差值作为主要结局指标;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与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并观察两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差值分别为(-4.57±1.50)分、(-2.40±1.31)分,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01)。治疗1、2周后和随访时,两组患者VAS、SF-MP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VAS、SF-MP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观察组患者VAS、SF-MPQ评分较治疗1周后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VAS、SF-MPQ评分较治疗2周后升高(P<0.05)。治疗2周后和随访时,观察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2周后除精神健康维度外,对照组患者其余维度SF-36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随访时,对照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维度SF-36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2周后和随访时,观察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观察组患者躯体疼痛维度评分较治疗2周后升高(P<0.05),对照组躯体疼痛、精力维度评分较治疗2周后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太乙神针能有效改善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双氯芬酸钠凝胶外用且较持久。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54-1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电针肝经腧穴治疗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随机对照试验

    罗秋平;杨志虹;金灵敏;陈盼碧;蒋运;李青柯;章薇;杨孝芳;

    目的:观察电针肝经腧穴治疗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肝郁型DOR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1例,中止1例)和西药组(31例,剔除1例)。电针组予电针双侧太冲、蠡沟、曲泉、急脉,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0.5~1.0 mA,每次30 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西药组口服芬吗通,前14 d口服雌二醇片,后14 d口服雌二醇/地屈孕酮复合片,每天1片。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抗缪勒管激素(AMH)含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两组窦卵泡计数(AFC)、卵巢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主症、次症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SAS、SDS评分及血清FSH含量、卵巢动脉R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血清AMH含量、AFC、卵巢动脉PSV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电针组患者中医证候主症评分高于西药组(P<0.01),中医证候次症、SAS和SDS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P<0.01)。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0.0%(21/3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22/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肝经腧穴可有效改善肝郁型DOR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调节血清性激素水平,增加AFC,改善卵巢血供。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61-1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靳三针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睡眠障碍及脑电活动的影响

    刘诗贤;朱美俊;李云;

    目的:探讨靳三针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型脑性瘫痪(CP)患儿睡眠障碍及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00例痉挛型CP伴睡眠障碍患儿,采用分层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药物、综合康复训练、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靳三针治疗,穴取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四神针及双侧肝俞、肾俞、申脉、照海。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分,改良Ashworth分级,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版(PDMS-2)发育商,及脑电活动δ、θ、β1、β2共4个频段的相对功率值,并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PSQI、CSHQ评分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分级情况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DMS-2各维度发育商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脑电活动δ、θ相对功率值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脑电活动β1、β2相对功率值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靳三针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痉挛型CP伴睡眠障碍患儿的睡眠障碍、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并能调节脑电活动指标,且安全性较好。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67-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征订·书讯

  • 欢迎订阅2025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月刊)

    <正>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入选2023-2026年度T1级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经络腧穴研究与机制探讨等,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学术会议、医疗药品器械信息。《针刺研究》报道以基础研究为主,反映针灸机制探讨最新进展及研究现状。两刊实为针灸科研、临床医务工作者及针灸爱好者订阅之首选。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购买2023年《中国针灸》杂志合订本

    <正>为满足一直收藏合订本的读者需要,我刊每年制作少量合订本。2023年合订本,每册428元,包邮!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以便沟通。数量有限,欲购从速!亦可邮局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收款人姓名:中国针灸编辑部,邮编:100700。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9-2021年《中国针灸》杂志合订本八折优惠

    <正>为满足合订本收藏读者的需要,我刊现八折推出2019-2021年《中国针灸》合订本,每册320元,包邮!数量有限,订购从速!订购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以便沟通。亦可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收款人姓名:中国针灸编辑部,邮编:100700。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编辑部在售杂志明细

    <正>编辑部淘宝网店现无法正常使用,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以便沟通。现将编辑部出售中的杂志品种附录于后,欢迎购买。早年杂志所剩无几,售完为止,先到先得!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机制探讨

  • 针刺联合刺血疗法对荨麻疹模型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效应的影响

    杜玉茱;梁玉磊;石钰;薛玉强;刘湘;田赞;孙明新;王艳君;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刺血疗法对荨麻疹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表达、致敏部位皮肤组织形态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的影响,探索其治疗荨麻疹的可能机制。方法:SPF级SD大鼠42只,随机选取6只大鼠制备致敏抗血清,剩余3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针刺组、刺血组和针刺+刺血组,每组6只,采用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制备荨麻疹大鼠模型。阳性药物组予1 mL氯雷他定溶液(1 mg·kg-1)灌胃,每日1次;针刺组先予1 mL 0.9%氯化钠溶液灌胃,1 h后进行针刺干预,穴取“百会”“中脘”及双侧“曲池”“血海”,每日1次,每次15 min;刺血组先予1 mL 0.9%氯化钠溶液灌胃,1 h后进行刺血疗法,于“大椎”及双侧“膈俞”点刺放血,每日1次,每穴放血量约0.1 mL;针刺+刺血组先予1 mL 0.9%氯化钠溶液灌胃,1 h后联合采用针刺和刺血干预,每日1次。各组均于第6天开始干预,均干预2周。末次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进行抗原激发。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类胰蛋白酶(TPS)、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直尺测量大鼠背部致敏部位皮肤蓝斑直径,HE染色观察大鼠背部致敏部位皮肤组织形态,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背部致敏部位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g E、TPS、IL-4、IL-5、TNF-α含量升高(P<0.01),背部致敏部位皮肤蓝斑直径增大(P<0.01),背部致敏部位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背部致敏部位皮肤组织出现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真皮层水肿。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物组、针刺组、刺血组和针刺+刺血组大鼠血清Ig E、TPS、IL-4、IL-5、TNF-α含量降低(P<0.01,P<0.05),阳性药物组和针刺+刺血组大鼠背部致敏部位皮肤蓝斑直径减小(P<0.05),阳性药物组、针刺组、刺血组和针刺+刺血组大鼠背部致敏部位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降低(P<0.01),阳性药物组、针刺组、刺血组和针刺+刺血组大鼠背部致敏部位真皮层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均有所减轻。阳性药物组和针刺+刺血组大鼠血清Ig E、TPS、IL-4、IL-5、TNF-α含量及背部致敏部位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低于针刺组和刺血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刺血可抑制荨麻疹模型大鼠背部致敏部位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脱颗粒,改善其皮肤组织病理形态,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辅助性T细胞2(Th2)分化增殖,调节体液免疫应答有关。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73-1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疏肝调神”法针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鼠焦虑样行为及终纹床核PKC/ERK/CREB通路的影响

    王永蕊;郑先丽;严兴科;

    目的:观察“疏肝调神”法针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终纹床核(BNST)蛋白激酶C/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KC/ERK/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PTSD焦虑与恐惧的作用机制。方法:从50只SPF级雄性SD大鼠中随机选出10只作为空白组,剩余40只大鼠采用幽闭电击法联合负重力竭式游泳法制备PTSD大鼠模型。随机选取30只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与针刺组,各10只。西药组予盐酸帕罗西汀溶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12d;针刺组针刺“百会”及双侧“内关”“神门”“太冲”,“百会”每日均针刺,其余穴位单日针刺左侧,双日针刺右侧,每日1次,连续12d。采用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焦虑与恐惧的行为学变化;利用HE染色及尼氏染色观察大鼠BNST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BNST组织PKC、磷酸化蛋白激酶C(p-PKC)、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旷场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及停留总距离缩短、在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停留时间及活动总距离缩短(P<0.05);BNST组织神经细胞数量减少,排列不规律,存在细胞皱缩及核固缩,神经元结构异常,尼氏体染色不均匀,数量减少;BNST组织p-PKC蛋白表达及p-PKC/PKC值升高(P<0.05),p-ERK1/2、p-CREB蛋白表达及p-ERK1/2/ERK1/2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针刺组大鼠在旷场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及停留总距离增加、在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停留时间及活动总距离增加(P<0.05);BNST组织神经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增多,细胞排列尚整齐,尼氏体数量增加,神经元结构、尼氏体形态改善;BNST组织p-PKC蛋白表达及p-PKC/PKC值降低(P<0.05),p-ERK1/2、p-CREB蛋白表达及p-ERK1/2/ERK1/2值升高(P<0.05)。结论:“疏肝调神”法针刺可减轻PTSD大鼠的焦虑与恐惧样行为,改善BNST组织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BNST组织PKC/ERK/CREB信号通路有关。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81-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针家精要

  • 黄金昶以电针八髎穴为主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经验撷要

    杨璐;杨鸣;万宇翔;阙慈娴;黄金昶;

    介绍黄金昶教授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经验。黄金昶教授基于直肠癌术后控便治疗的临床经验,提出LARS的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兼湿浊内阻,治宜健脾温肾化浊,特取八髎穴,化浊通阳,畅达脏腑气机,调节魄门启闭。强调治疗以电针深刺八髎穴为主,并针对兼症灵活配穴,辅以艾灸、刺络拔罐,以恢复规律排便及提高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89-1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陆永辉针刺任脉与膀胱经腧穴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经验

    张睿俊;陆永辉;张腾;刘冉;吕璞;国文豪;

    介绍陆永辉教授针刺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以气血不足、膜原失养为本,以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失约为标,针刺治疗取任脉与膀胱经腧穴,通调三焦、助膀胱气化,使膀胱开阖固摄有度而止漏。临床于CT下深刺膀胱募穴中极,募刺迫藏;针刺气海、关元以补益固摄;针刺膀胱经背俞穴通调三焦气机,共奏调养膜原、助三焦膀胱气化、固摄止漏之功效。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94-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维滨“脑部电场”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经验撷菁

    宁可星;刘少鹏;林立军;崔杨;焦雪峰;黄飞;孙忠人;尹洪娜;

    “脑部电场”疗法是高维滨教授独创用于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新型电针方法,适用于治疗脑梗死恢复期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偏盲以及延髓麻痹等病症。基于不同的病症,高教授选取相应的脑部穴区为主,辅以太阳2、吞咽2、提咽、供血和下天柱等新穴,并连接电针仪,选择密波,频率50 Hz,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在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中疗效显著,为此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99-1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对照组设置的要求

    <正>在临床研究中引进科学对照的方法是针灸医学研究在方法学上的进步,但有些针灸临床研究论文中对照组的设置比较混乱,不能很好地反映研究者的意图,影响了论文的水平,故《中国针灸》杂志对投稿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对照组设置的基本要求。对照组的设置一定要从研究目的出发,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被对照主体。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组别命名的要求

    <正>随着循证医学理念逐步深入针灸界,越来越多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采取了随机对照、多组对照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针灸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的科学性。但是,在大量来稿中我们看到,对组别的命名方式比较混乱,不能一目了然,因此,有必要提出一定的原则,加以统一。《中国针灸》杂志对投稿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组别命名的基本要求:(1)直接以具体方法命名,如针刺组、艾灸组、西药组、中药组、××穴位组、×××疗法组,等等,在组名字数较少的情况下,药物组也可以直接写出药物的名称。这种命名方式直接反映了研究的主体和客体,明确表示研究者的目的,在文章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2024年11期 v.44;No.434 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高质量发展”系列专栏

    <正>针灸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非药物疗法。近20年来,针灸学科在传统理论、临床研究和科研探索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在针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突显出了“去理论化”、临床研究方法“不兼容”,以及科研“碎片化”、转化乏力等诸多问题。美国NIH实施的SPARC计划、TARA项目等,使针灸未来的发展迎来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守正创新,构建一流学科体系,立于学术高峰、高原,打造领军人才队伍,推动我国针灸“产、学、研、医”协同、高质量发展,主导针灸国际化发展的话语权,是吾辈针灸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6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高质量发展系列专栏”之二——“针灸学科建设”专栏征稿通知

    <正>学科发展是科学及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针灸学科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在知识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基础科学研究规模和学科分布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具备了一级学科的基本要求。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将针灸学与中医学、中药学共同列为一级专业学位类别,表明针灸学已经成为理论体系相对独立、治疗技术特色鲜明、临床运用广泛、知识体系较为完善的应用型学科。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证经验

  • “老十针”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

    马强骥;陈松鹤;

    目的:观察“老十针”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老十针”治疗,穴取中脘、上脘、下脘、气海及双侧天枢、足三里、内关,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左侧腹部胃经、督脉、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左侧脾俞、左侧胃俞温度,对各区域温度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01);治疗1、2周后,各区域温度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各区域温度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呈负相关(r<0,P<0.01,P<0.001,P<0.05),其中左侧腹部胃经、督脉、左侧脾俞、左侧胃俞温度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呈弱相关(0.3≤|r|<0.5,P<0.01,P<0.05),上脘、中脘、气海温度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呈中度相关(0.5≤|r|<0.8,P<0.001,P<0.01)。结论:“老十针”可改善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症状,升高相关区域温度。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04-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滞针、动气针法联合重灸治疗风寒袭肺型感染后咳嗽31例

    谢秀俊;黄静娴;滕飞;姜伟强;

    目的:观察滞针、动气针法联合重灸治疗风寒袭肺型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1例感染后咳嗽患者,予滞针、动气针法联合重灸治疗。针刺穴取双侧定喘、肺俞、膏肓,得气后均施以从脊柱内侧向外侧旋转约360°,使针下有紧涩滞针感,并嘱患者配合缓慢深呼吸,使针刺部位有轻微牵拉感。针刺后,于双侧肺俞行重灸治疗,艾灸45 min。针灸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治疗7次)。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咳嗽症状积分、中医证候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患者日间咳嗽积分、夜间咳嗽积分与总分,以及咳嗽、咯痰、咽痒各分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有效率为93.5%(29/31)。结论:滞针、动气针法联合重灸可有效改善风寒袭肺型感染后咳嗽及伴随的咽痒、咯痰症状。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14-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督脉透刺法配合足三阳经输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41例

    谭黄圣;万梦婷;黄勇;赖居易;何升华;

    目的:观察督脉透刺法配合足三阳经输穴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41例,采用督脉透刺法配合针刺足三阳经输穴治疗,穴取双侧相应腰椎节段的夹脊穴、上髎和足三阳经输穴(陷谷、足临泣、束骨),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简易McGill疼痛问卷(SF-MPQ)、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及腰椎活动度,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SF-MPQ各项评分及总分、RMDQ评分降低(P<0.05),腰椎活动度前屈、侧屈(左、右)及后伸角度增加(P<0.05);总有效率为87.8%(36/41)。结论:督脉透刺法配合足三阳经输穴针刺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疼痛症状,改善腰椎活动功能。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29-1330+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方法与规范

  • CDISC针刺治疗领域标准用户指南的应用解读

    李庚;Jordan LI;温泽淮;

    提高研究数据质量是高质量针灸临床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CDISC)开发了一系列标准,用以支持临床研究数据的采集、制表和分析。为更好地提高针刺临床研究效率和质量,同时促进多个同类研究数据的整合、共享和二次分析,CDISC制定并发布了针刺治疗领域标准用户指南。本文主要介绍针刺治疗领域标准用户指南,包括相关概念、主要内容及其如何在针刺临床研究中应用,并示例说明。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07-1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以辨病位为核心探讨中风后遗症的针灸诊疗思路

    杨一涵;谭程;杨超;杨雪冬;王燕;桂迎莹;王敏元;李春黇;张婉娇;

    梳理中医古代文献中“脑”的相关记载,初步分析人体“脑-经络-经筋运动系统”及“脑-经络-皮部感知系统”的潜在结构与功能,继而以中风后遗症的病症特点为出发点,以辨病位为核心,结合辨病性,确立中风的病机为“髓海失养、经筋失调、皮部营卫失和”,树立“补髓健脑、疏调经筋、补气理血和络”的基本治法,依此理清针灸治疗的选穴与刺灸法,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为中风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17-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1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贺氏三通法治疗难治性耳鸣临证经验

    张雪婷;李柏洁;刘慧林;张玉琢;倪雨彤;曾宇涵;冯耀辉;付渊博;

    总结贺氏三通法治疗难治性耳鸣的临证经验。临床上难治性耳鸣多为虚实夹杂之象,总属脏腑功能相失,以致形神俱伤所致。结合其病情反复、病因复杂的临床特点,采用贺氏三通法治疗,借毫针之精妙直达病所,调神宁耳;凭火针温通之力消除痼垒,以愈沉疴;加以放血疗法活血行气,引邪外出,“去宛陈莝”。三法结合,共奏调神定志、通耳止鸣之效。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24-1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7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标准研制

  • 《火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实践指南》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的确定

    赵楠琦;武晓冬;李彬;胡静;丁楠;刘雅莉;牟东晓;刘璐;

    目的:应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及其评估规范》提出的临床问题确定方法,形成《火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实践指南》的临床问题及结局指标。方法:采用调研法与专家咨询、共识法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医生(会员)为调研对象,征集其关注的临床问题后,在专家组内开展2轮函询。第1轮专家问卷采用投票法,征集针灸专家是否同意保留干预措施相关临床问题的意见;第2轮专家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征集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重要性评分。结果:临床调研共收集到153位临床医生提出的200个结构化临床问题,及13种以火针为主的联合疗法治疗经验。德尔菲问卷权威系数>0.70,备选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重要性评分变异系数分别为0.06~0.26和0.12~0.47,纳入临床问题重要性评分均值>4,结局指标重要性评分均值>6,且变异系数均≤0.25的前10个临床问题与12个结局指标(急性期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期人群分别对应6个指标)。结论:本研究形成了《火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实践指南》的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为指南形成推荐意见提供研究基础。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31-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教学园地

  • “新医科”背景下《实验针灸学》课程改革实践

    李玉婕;孔庆悦;金妍;高青;张晶;

    《实验针灸学》作为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教学团队在“新医科”人才建设的引领下,以培养守正创新针灸人才为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成果导向教育(OBE)等先进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基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多维度实施“两线三段八步”“六维度、五结合”“五结合三量规”系列创新举措。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学生满意度、创新创造能力及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可为中医相关一流课程的建设提供思路。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39-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理论探讨

  • 刺灸反应诊察理论探析

    刘熠斐;刘兵;

    以具体诊察对象为切入点,从刺灸后病情变化及对施术本身反应两个方面,系统阐述针灸临床刺灸反应诊察的方法及应用。总结刺灸反应诊察的理论内涵为,在针灸施治过程中及施治后,医者依据患者对刺、灸等体表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来诊察疾病或判断患者机能状态,或进一步寻求更有效施治。同时指出刺灸反应诊察是整个针灸临床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45-1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器具研制

  • 一种艾灸实验鼠固定装置的设计及应用

    张雪涛;曾倩兰;王震;汪雅璐;王含笑;吴欣;王堃;崔帅;李立涛;周美启;吴生兵;

    设计一款用于实验鼠艾灸的固定装置,既可以充分暴露施灸腧穴,又可以保持艾灸温度的相对恒定。实验鼠艾灸固定装置由实验鼠固定座、实验鼠固定夹和艾条夹持器三部分组成,固定方式灵活,舒适性高;可实现多个腧穴同时施灸,满足多种配穴方式的需要;可弥补现有固定器具的不足,减少艾灸实验鼠的工作量,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安全性。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51-1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医案选集

  • 瘢痕疙瘩案

    万怡;李琰;唐人彦;王凤笑;郑涵;东贵荣;刘伟;曹振东;

    报道1例瘢痕疙瘩患者接受针刀、火针、头针治疗的情况。根据患者症状表现,使用针刀沿瘢痕边缘平刺,离断、松解、剥离瘢痕粘连;继用火针于瘢痕疙瘩表面进行散刺;后用东氏头针,在百会穴与太阳穴的连线上,左右各接力式针刺3针,留针30min。以上治疗每2周1次,2次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疼痛、瘙痒症状基本消失,瘢痕挛缩松解,表面凸起萎缩,病变范围缩小;随访2个月,病情基本稳定,未复发。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55-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述评

  • 针刺治疗糖尿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何凯婷;张秦宏;岳金换;蒲通;池浩;吴巧云;蒋松鹤;杨观虎;

    从分子生物学的视角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旨在揭示其促进身体恢复平衡及对抗糖尿病的潜在规律。通过检索针刺治疗糖尿病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文献,发现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与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调节、炎性反应的调控、胰岛β细胞的保护与再生以及脂肪代谢和能量平衡密切相关。目前尚缺乏针刺对1型糖尿病相关研究及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以及对其上游调控机制、细胞分子以及各分子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针刺治疗糖尿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需要多层次、多靶点、多维度的深入探索。

    2024年11期 v.44;No.434 1357-1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