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 “灸刺督脉”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疲劳:随机对照试验

    王保国;曹奕;杨琪琪;尹维帅;孙永旗;赵娜;李飞;

    目的:观察“灸刺督脉”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疲劳(PS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PS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9例,脱落1例)。两组均予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次2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灸刺督脉”疗法,穴取百会、大椎、神庭、风府、至阳、命门、腰阳关,其中百会采用艾灸治疗,大椎采用刺络治疗,其余腧穴予常规针刺治疗,艾灸及针刺均每次30 min。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分,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SS、PSQI评分及血清CRP、IL-1β、IL-6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FSS、PSQI评分及血清CRP、IL-1β、IL-6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FSS评分与血清CRP、IL-1β、IL-6含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灸刺督脉”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缓解PSF患者疲劳程度,改善其睡眠质量、提高肢体功能,其缓解疲劳程度的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炎性因子含量有关。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63-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脂肪层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随机对照试验

    晏明熙;朱敏;全菲;陈盼碧;崔瑾;

    目的:观察脂肪层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96例腹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48例,脱落3例)和假穴位埋线组(48例,脱落3例)。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治疗上,穴位埋线组于中脘、气海、关元及双侧梁门、丰隆、脾俞等穴行穴位埋线治疗,线体埋置在脂肪层;假穴位埋线组取穴及操作同穴位埋线组,但不埋入线体。两组均每2周1次,治疗12周,共6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测量及计算两组患者腰围、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和腰围身高比(WHtR),观察两组患者食欲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检测并计算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检测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并于治疗结束后2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穴位埋线组患者腰围、体质量、BMI、WHR、WHtR和食欲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假穴位埋线组患者腰围、体质量、BMI、WHtR和食欲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除治疗后体质量外,穴位埋线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腰围、体质量、BMI、WHR、WHtR低于假穴位埋线组(P<0.01,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患者食欲VAS评分低于假穴位埋线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腹部VFA、SFA较治疗前减少(P<0.01,P<0.05);穴位埋线组患者血清FBG、FINS、HOMA-IR指数及TC、TG、LDL-C、瘦素、TNF-α、IL-6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1),血清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1);假穴位埋线组患者血清FBG、HOMA-IR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患者腹部SFA少于假穴位埋线组(P<0.01),血清FINS、HOMA-IR指数及TC、LDL-C、瘦素、TNF-α、IL-6含量低于假穴位埋线组(P<0.05,P<0.01)。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2.2%(37/45),高于假穴位埋线组的15.6%(7/45,P<0.01)。结论:脂肪层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腹型肥胖患者肥胖程度,减少腹部脂肪堆积,抑制食欲,改善糖脂代谢,减轻炎性反应,且具有持续性效应。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70-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1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电针预处理对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

    周攀利;张彩举;周民涛;付金厚;何金乾;孙宁;曹维福;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肠道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电针刺激双侧内关与内麻点30 min,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电针刺激前(T0)、拔管前(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出PACU(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_2),观察两组患者T3、T4、T5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于T5评定两组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患者T0、T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皮质醇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MAP、HR在T2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患者T3、T4、T5时间点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P<0.01);观察组患者T3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T0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皮质醇含量在T5时间点升高(P<0.001),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皮质醇含量在T5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提高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滞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应激反应。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77-1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耳穴贴压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麻醉苏醒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

    王逸;肖蕾;吴延华;秦勤;徐昌霞;陈斌;杨青凤;张园园;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患者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52例,剔除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方案及苏醒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干预,耳穴选取右侧交感、脑(皮质下)、丘脑、兴奋点、心、足心,于术前1 d进行耳穴贴压,于麻醉开始前(T0)、手术结束即刻(T1)、入复苏室即刻、拔管时(T2)及拔管后10 min(T3)进行按压,每次每穴按压1 min。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出复苏室时间,观察两组患者T2、T3、出复苏室时(T4)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及T0、T1、T2、T3循环相关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试验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出复苏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患者T2、T3、T4时点疼痛VAS、RASS评分及T0、T1、T2、T3时点HR、SBP、DBP、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可缩短LC患者麻醉苏醒时间。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83-1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针预防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

    姚瑶;张曦平;葛任洁;Im Hee Shin;姚昶;

    目的:探讨电针预防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拟行紫杉烷辅助/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26例,脱落3例)和常规护理组(26例,脱落1例)。常规护理组在标准化疗方案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电针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加用电针干预,穴取印堂及双侧八邪(第二)、外关、合谷、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悬钟、八风(第四),同侧太冲、三阴交连接电针,予疏密波,频率2 Hz/10 Hz,每次30 min,自第1周期化疗前1 d开始,前2周每周2次,后每周1次,共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试验第24周CIPN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试验前及试验第12、24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化疗引起周围神经毒性生活质量问卷20(EORTC QLQ-CIPN20)评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量表(EORTCQLQ-C30)评分,检测两组患者试验前及试验第12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CIPN发生率为17.4%(4/23),低于常规护理组的72.0%(18/25,P<0.001);电针组高级别CIPN发生率为0%(0/23),低于常规护理组28.0%(7/25,P<0.05)。试验第12、24周时,常规护理组EORTC QLQ-CIPN20感觉神经症状评分、总分较试验前升高(P<0.001,P<0.05,P<0.01);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EORTC QLQ-CIPN20感觉神经症状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试验第12周时,常规护理组患者感觉神经中右侧腓浅神经传导速度较试验前下降(P<0.05);电针组感觉神经中左侧正中神经、右侧腓浅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P<0.01)。试验第12、24周时,电针组中医证候量表次症积分均较试验前降低(P<0.05),常规护理组中医证候量表主症、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均较试验前升高(P<0.01,P<0.001,P<0.05);试验第12周时,电针组主症、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P<0.01),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患者次症积分、总积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试验第12周时,常规护理组EORTC QLQ-C30疲倦、疼痛、恶心呕吐评分均较试验前升高(P<0.05,P<0.01);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EORTCQLQ-C30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较试验前升高(P<0.001),恶心呕吐、食欲丧失评分较试验前降低(P<0.01)。试验第12周时,电针组EORTC QLQ-C30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疼痛、恶心呕吐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1,P<0.05);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EORTC QLQ-C30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01),食欲丧失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电针能降低CIPN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88-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10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火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随机对照试验

    董艳;刘震钢;刘媛;李花荣;于然;刘卫星;杨秀荣;王东昇;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所致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每日1次,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双侧三阴交及关元、中极穴行火针治疗,隔日1次,治疗4周(共14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记录两组排尿情况(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检测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参数[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 Qmax)、膀胱残余尿量(RUA)、最大膀胱容量(MCC)、膀胱压力],观察两组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并评价两组患者疗效、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RUA及NBSS、US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后以上指标低于治疗2周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2、4周后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日均单次排尿量、Qmax、Pdet Qmax、MCC、膀胱压力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4周后以上指标高于治疗2周后(P<0.05),且除治疗2周后膀胱压力外,观察组治疗2、4周后以上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0%(0/30),对照组为10.0%(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火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NB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排尿情况,恢复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95-1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耳穴贴压辅助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随机对照试验

    曹晨明;徐炎;马淑霞;张骁;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风热闭肺型细菌性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47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47例,中止4例)。对照组予拉氧头孢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治疗,耳穴取肺、气管、交感、肾上腺、神门,每天1次,两耳交替,治疗7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加拿大急性呼吸道疾病和流感量表(CARIFS)评分及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CARIFS评分降低(P<0.05),WBC、CRP、PCT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中发热、咳嗽、咯痰、肺部听诊、喷嚏、流涕、睡眠及大便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CARIFS评分中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烦躁急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70.5%(31/44),高于对照组的44.2%(19/43,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抗生素治疗在改善风热闭肺型细菌性肺炎患儿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方面更具优势。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01-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证经验

  • 滞动针联合电针为主治疗枕大神经痛32例

    武家竹;杜元灏;

    目的:观察滞动针联合电针为主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枕大神经痛患者,于患侧枕大神经刺激点,头下斜肌、上斜方肌、头半棘肌肌筋膜激痛点行滞动针联合电针疗法,阿是穴、合谷行毫针针刺,滞动针疗法每周1次,毫针针刺每周3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简明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痛阈(PPT)、头痛影响测定量表(HIT-6)评分及血清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脑啡肽(ENK)含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与安全性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SF-MPQ各维度评分降低(P<0.05),头下斜肌、头半棘肌、上斜方肌PPT升高(P<0.05),HIT-6评分降低(P<0.05),血清5-HT、CGRP含量降低(P<0.05),血清ENK含量升高(P<0.05)。总有效率为96.9%(31/32),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滞动针联合电针为主可以减轻枕大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痛阈,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其镇痛效应的发挥可能与下调炎性致痛物质的表达、上调镇痛物质的释放有关。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06-1408+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机制探讨

  • 电针“风池”“四神聪”介导NMDAR/CREB/BDNF信号通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

    宋元毓;陈英华;孙玮;李长青;李俊峰;王浩宇;秦瑞琦;苏晓庆;吴彤;赵红旭;韩玉生;

    目的:观察电针“风池”“四神聪”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及海马区钙超载所致兴奋性毒性的影响,探究电针“风池”“四神聪”改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手术组(20只)。手术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4-VO)法制备V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于双侧“风池”及左右“四神聪”进行电针干预,予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1 mA,以大鼠头部微颤为宜。电针干预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21d。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海马组织谷氨酸(GLU)含量及海马组织Ca~(2+)-三磷酸腺苷(ATP)酶活力;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NMDAR、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 MKⅡ)、磷酸化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Ca MKⅡ)、磷酸化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CREB、BDNF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MDAR、CREB、p-CREB、BDNF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海马神经元结构不同程度受损,海马CA1区组织结构疏松,排列结构散乱,网格状结构明显,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核仁固缩甚至溶解,胶质细胞增多,毛细血管扩张,散见炎性细胞浸润;血清及海马组织GLU含量、海马组织NMDAR蛋白表达升高(P<0.01),海马组织Ca~(2+)-ATP酶活力及Ca MKⅡ、p-Ca MKⅡ、CREB、p-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p-CaMKⅡ/CaMKⅡ、p-CREB/CREB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大鼠海马CA1区组织排列散乱程度稍有好转,神经元形态相对完整,核仁形态相对明显,固缩或溶解现象减轻,胶质细胞数量相对减少,毛细血管扩张程度减轻;血清及海马组织GLU含量、海马组织NMDAR蛋白降低(P<0.01),海马组织Ca~(2+)-ATP酶活力及Ca MKⅡ、p-Ca MKⅡ、CREB、p-CREB、BDNF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p-Ca MKⅡ/CaMKⅡ、p-CREB/CREB值升高(P<0.05)。结论:电针“风池”“四神聪”可以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海马组织GLU含量,抑制海马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介导NMDAR/CREB/BDNF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维持神经细胞存活和生长有关。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09-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AMPK/mTOR/ULK1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徐小雯;徐钒锋;朱炎贞;詹杰;詹乐昌;陈红霞;

    目的:探讨电针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Unc-51样激酶1(ULK1)信号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3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1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假手术组血管分离后不插入线栓。造模成功后,电针组行电针干预,穴取“百会”及患侧“足三里”,疏密波,频率2 Hz/15 Hz,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3 d。分别于术后1、3 d评定大鼠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干预结束后,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定大鼠脑梗死面积,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缺血侧皮层神经元形态,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缺血侧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缺血侧皮层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苄氯素-1(Beclin-1)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缺血侧皮层p-AMPK、AMPK、p-mTOR、mTOR、p S757-ULK1、ULK1、螯合体1(p62)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 NSS评分升高(P<0.01);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升高(P<0.01);缺血侧皮层神经元分布松散,核固缩,呈空泡化现象,神经元数量减少(P<0.01),细胞肿胀破裂,线粒体收缩,电子密度增加,有大量自噬碎片;缺血侧皮层LC3、Beclin-1阳性表达均升高(P<0.01),p-mTOR/mTOR、pS757-ULK1/ULK1及p62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m NSS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面积百分比降低(P<0.01);缺血侧皮层神经元分布较为规律,数量增多(P<0.01),线粒体结构较清晰,嵴断裂减轻,神经元损伤情况改善;缺血侧皮层LC3、Beclin-1阳性表达均降低(P<0.01),p-AMPK/AMPK降低(P<0.05),p-mTOR/mTOR、p S757-ULK1/ULK1及p62蛋白表达升高(P<0.01)。结论:电针“百会”“足三里”可能通过调控AMPK/mTOR/ULK1信号通路,抑制自噬,改善CIRI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脑组织病理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18-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下载次数:8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医案选集

  • 透灸治疗孕妇巴氏腺脓肿案

    郭雪阳;高希言;李博;林楠;

    报道1例巴氏腺脓肿孕妇接受透灸治疗的情况,本案患者辨证属热毒证,依据“热证可灸”理论,选用透灸法于局部施灸,每日1次,每次40 min,共治疗2次,患者脓液排出,疮口收敛,肿痛消除,随访1月未见复发。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针家精要

  • 许云祥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临床经验撷要

    杨一鹏;朱健;徐嘉梓;邱晶晶;陈贵珍;许云祥;

    介绍许云祥教授采用许氏双手飞针疗法治疗小儿抽动障碍(TD)的临床经验。许氏双手飞针疗法是将双手调阴阳与飞针无痛术结合而形成的特色疗法,尤其适合小儿脑病的治疗。许云祥教授认为TD的发病机制主要在于肝强脾弱、髓海失衡,治法上强调以抑木扶土、熄风调神为核心,取穴以头部腧穴、背俞穴、募穴、抽动之经腧穴为主,针法以“飞指定神、左右同针、俞募相伍、诱发感传、双手补泻、出针安神”为特色,以达到治神、调气、抚形的目的,具有提高针刺效率、减轻针刺痛感、增强针感、提升患儿依从性的优势。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27-1430+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从豁“形神并调”论治痛经经验拾萃

    肖璐;许韵;陈兴娟;王蕊;吴佳霓;杨涛;

    总结田从豁教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诊治要点与特色。田从豁教授认为痛经病位在小腹,形神失调是其基本病机。临证治疗,先于小腹局部触诊,常于归来、肓俞、子宫穴处触及条索样结节,针刺深度至结节,同时加用脐周四穴(水分、双侧肓俞、阴交)、背俞四穴(肝俞、脾俞、肾俞、膈俞)调神固本,结合辨证配穴,采用三才进针法,重视患者心神状态,守神定气,通其气血,形神并调治疗痛经。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31-1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华针刺治疗主观性耳鸣临床经验撷菁

    徐虹;孙华;

    介绍孙华教授治疗主观性耳鸣的临床经验。孙华教授临证主张辨经、辨证、辨病相结合,针刺治疗主观性耳鸣实证以疏通少阳经、调和气血为纲,虚证以补益肝肾阴精为本。重视调神,一取“神志四针”调脑神,二取四关穴调脏腑气机,三取申脉、照海调阴阳,心身同治,有效改善耳鸣。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35-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10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征订·书讯

  • 欢迎购买2023年《中国针灸》杂志合订本

    <正>为满足一直收藏合订本的读者需要,我刊每年制作少量合订本。2023年合订本,每册428元,包邮!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以便沟通。数量有限,欲购从速!亦可邮局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收款人姓名:中国针灸编辑部,邮编:100700。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5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月刊)

    <正>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入选2023-2026年度T1级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编辑部在售杂志明细

    <正>编辑部淘宝网店现无法正常使用,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以便沟通。现将编辑部出售中的杂志品种附录于后,欢迎购买。早年杂志所剩无几,售完为止,先到先得!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文讲坛

  • 古代铍针沿革考略——兼议铍针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王丽;

    铍针为《灵枢》九针之一,最初为刺脓而设,后广泛应用于疮疡一科。宋明以后,外科医生手中的铍针从制针材料、形制及应用范围,均有改变。通过对代表性外科著作进行考察发现,铍针主要演化为剑形铍针、三角形铍针、柳叶形铍针及斜式铍针4种,作用范围从刺脓、刺血、刺水扩展为刺痈排脓、扩创、切除赘瘤、割除腐肉等。手术技术传入之后,铍针在外科的应用几乎消失。本文从知识变迁的角度分析了铍针针具的不同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认为与针灸知识的生产及继承方式、铍针技术传播自身的局限性、缺乏理论化推导过程等因素有关。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39-1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基于“骨–脑轴”探讨触骨针法治疗脑病的理论依据

    俞天辰;王佳;王雨晴;陆嘉盈;苏雨昕;徐东升;刘一寒;崔晶晶;

    触骨针法作为五体针法中的刺骨法,在脑病的治疗中运用广泛且疗效确切,然缺乏理论依据。本文基于中医经典分析骨与脑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紧密联系,阐释“骨-脑轴”理论的中医学内涵,归纳五体针法的针刺效应与针刺特点,梳理触骨针法的渊源与现代运用,探讨触骨针法治疗脑病的理论依据,以期为触骨针法治疗脑病的后续临床和机制研究提供借鉴,并为脑病的针灸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45-1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乳血同源”理论探析少泽治疗产后缺乳

    康家乐;陈晟;

    基于“乳血同源”理论探析少泽治疗产后缺乳的依据和临床应用。小肠经、小肠腑广泛地参与乳汁形成的各个步骤,包括化生、转运、联络。少泽穴沟通手太阳、手少阴经,增强小肠与心、脾胃的联络,又具有井穴开窍通润的特点,能促进气血生化、乳汁通流,在小肠经上具有特异性的通乳优势,对于虚证缺乳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49-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针灸辅助肿瘤化疗的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 Space和VOSviewer的文献计量分析

    刘文浩;刘文婷;黄乐天;郭子宁;梁莹;张海波;许能贵;何怡瀚;

    目的:梳理针灸辅助肿瘤化疗的研究现状及热点,为该领域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核心合集数据库(Wo S)建库以来至2023年12月10日收录的针灸辅助肿瘤化疗的相关研究文献,运用Cite Space6.2.R4、VOSviewer1.6.20软件对发文量、作者、机构、来源期刊、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共纳入文献2 116篇(其中CNKI 1 829篇,WoS 287篇),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针灸辅助肿瘤化疗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研究类型不断丰富。CNKI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和机构来自河南中医药大学,并且形成了核心研究团队;WoS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Bao T,机构是韩国的Kyung Hee University,作者、机构分布松散,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但跨区域合作较密切。CNKI相关文献共有602个关键词节点,Wo S共有383个关键词节点,CNKI和Wo S高频关键词主要为施术方案、肿瘤类型及化疗相关不良反应3大类。CNKI中常用腧穴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腧穴方案选择更丰富,而Wo S更关注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近年CNKI开始更多关注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Wo S中系统性评价成为突现的关键词。结论:针灸辅助肿瘤化疗的相关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着力提升临床证据水平,推动针灸在整合肿瘤研究中更广泛的应用。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53-1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1K]
    [下载次数:2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现状分析

    秦元;付进杰;肖凌勇;张馨予;杨欢;王晓璇;戴晓矞;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情况,为后续针灸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及构建核心结局指标集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RCT文献,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通过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汇总,对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及结局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纳入46篇文献,2 072例样本,涉及18项诊断标准,结局指标按功能属性分为7个指标域,即临床症状/体征、中医症状/证候、理化检查、生活质量、精神心理健康、安全性评价、患者满意度,共报告84个结局指标,使用总频次为237次。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RCT研究目前存在神经心理学评估工具使用差异大、对受教育程度/受教育年限报告不足、理化检测指标多样、结局评价时点差异大、主次要结局指标应用较少、中医诊断辨证及指标应用缺乏、远期预后与经济学评估不足的问题。结论:建议规范构建针灸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指标集,以提高相关研究设计的规范性、结局指标选择的合理性以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63-1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1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本刊致谢

    <正>在辞旧迎新之际,《中国针灸》杂志向2024年为本刊审稿、给本刊大力支持的审稿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并祝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排名不分先后)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对照组设置的要求

    <正>在临床研究中引进科学对照的方法是针灸医学研究在方法学上的进步,但有些针灸临床研究论文中对照组的设置比较混乱,不能很好地反映研究者的意图,影响了论文的水平,故《中国针灸》杂志对投稿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对照组设置的基本要求。对照组的设置一定要从研究目的出发,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被对照主体。(1)如果是要证明针灸疗效的优势,需选择与现行公认有效的疗法对照;(2)如果是要验证针灸的疗效,需设立空白对照或安慰针灸对照,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组别命名的要求

    <正>随着循证医学理念逐步深入针灸界,越来越多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采取了随机对照、多组对照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针灸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的科学性。但是,在大量来稿中我们看到,对组别的命名方式比较混乱,不能一目了然,因此,有必要提出一定的原则,加以统一。《中国针灸》杂志对投稿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组别命名的基本要求:(1)直接以具体方法命名,如针刺组、艾灸组、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器具研制

  • 基于巴马小型猪的智能针灸机器人仿人针刺初步实验

    马唯刚;董钰格;张长帅;罗凯耀;张永龙;高卫芳;唐瑜紫;邱继文;任海燕;李忠正;潘兴芳;

    目的:通过小型猪动物实验对已完成研发的智能针灸机器人仿人复刻针刺进行评估。方法:选择3月龄巴马小型猪2只,一只用于施针者手法采集,一只用于智能针灸机器人仿人复刻针刺。选取小型猪“抢风”“膊尖”“小胯”“会阳”“百会”穴,均直刺25~35 mm,以90次/min的频率进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操作,提插幅度约10 mm,捻转角度约180°,提插捻转各进行30 s,共1 min。利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对施针者的针刺手法进行采集,将施针者的手法数据输入智能针灸机器人中,由智能针灸机器人进行基于巴马小型猪的施针者手法复刻。单次实验5个穴位均完成针刺为一轮,共进行3轮,隔日1次,共5次,总计完成15轮针刺。将智能针灸机器人仿人复刻针刺数据与采集的施针者手法数据以Fréchet distance为方法,进行曲线拟合度分析以评价智能针灸机器人仿人复刻针刺的完成度和精确性。结果:智能针灸机器人75次针刺操作的复刻完成率为96.00%,未完成率为4.00%。智能针灸机器人完成的手法与施针者预录入的手法拟合程度较好,多个特征点高度重合。Fréchet distance平均值为18.67。“百会”“会阳”穴提插、捻转手法的Fréchet distance小于“小胯”“抢风”穴(P<0.01);“小胯”“抢风”穴提插手法的复刻精确性低于捻转手法(P<0.01)。结论:智能针灸机器人能够基本完成预录入人工手法参数的复刻操作。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72-1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9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述评

  •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林滢;沈楚楚;徐森磊;白桦;陈静;严如根;张宏如;

    本文对近20余年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国内外临床研究和机制研究进行梳理。结果表明,针灸治疗可以使RA患者获益且不良反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RA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针灸治疗RA是多靶点、多层次共同作用的结果,针灸疗效机制包括从整体角度上调节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以及通过抑制炎性反应、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维持骨细胞和关节软骨内平衡、调节基因表达等改善RA。尽管针灸治疗RA的临床和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针灸治疗RA的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索,从而推动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其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79-1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20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