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保国;曹奕;杨琪琪;尹维帅;孙永旗;赵娜;李飞;
目的:观察“灸刺督脉”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疲劳(PS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PS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9例,脱落1例)。两组均予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次2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灸刺督脉”疗法,穴取百会、大椎、神庭、风府、至阳、命门、腰阳关,其中百会采用艾灸治疗,大椎采用刺络治疗,其余腧穴予常规针刺治疗,艾灸及针刺均每次30 min。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分,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SS、PSQI评分及血清CRP、IL-1β、IL-6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FSS、PSQI评分及血清CRP、IL-1β、IL-6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FSS评分与血清CRP、IL-1β、IL-6含量呈正相关(P<0.01)。结论:“灸刺督脉”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缓解PSF患者疲劳程度,改善其睡眠质量、提高肢体功能,其缓解疲劳程度的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炎性因子含量有关。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63-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晏明熙;朱敏;全菲;陈盼碧;崔瑾;
目的:观察脂肪层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96例腹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48例,脱落3例)和假穴位埋线组(48例,脱落3例)。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治疗上,穴位埋线组于中脘、气海、关元及双侧梁门、丰隆、脾俞等穴行穴位埋线治疗,线体埋置在脂肪层;假穴位埋线组取穴及操作同穴位埋线组,但不埋入线体。两组均每2周1次,治疗12周,共6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测量及计算两组患者腰围、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和腰围身高比(WHtR),观察两组患者食欲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检测并计算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检测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并于治疗结束后2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穴位埋线组患者腰围、体质量、BMI、WHR、WHtR和食欲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假穴位埋线组患者腰围、体质量、BMI、WHtR和食欲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除治疗后体质量外,穴位埋线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腰围、体质量、BMI、WHR、WHtR低于假穴位埋线组(P<0.01,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患者食欲VAS评分低于假穴位埋线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腹部VFA、SFA较治疗前减少(P<0.01,P<0.05);穴位埋线组患者血清FBG、FINS、HOMA-IR指数及TC、TG、LDL-C、瘦素、TNF-α、IL-6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1),血清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1);假穴位埋线组患者血清FBG、HOMA-IR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患者腹部SFA少于假穴位埋线组(P<0.01),血清FINS、HOMA-IR指数及TC、LDL-C、瘦素、TNF-α、IL-6含量低于假穴位埋线组(P<0.05,P<0.01)。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2.2%(37/45),高于假穴位埋线组的15.6%(7/45,P<0.01)。结论:脂肪层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腹型肥胖患者肥胖程度,减少腹部脂肪堆积,抑制食欲,改善糖脂代谢,减轻炎性反应,且具有持续性效应。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70-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1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攀利;张彩举;周民涛;付金厚;何金乾;孙宁;曹维福;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肠道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电针刺激双侧内关与内麻点30 min,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麻醉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记录两组患者电针刺激前(T0)、拔管前(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出PACU(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_2),观察两组患者T3、T4、T5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于T5评定两组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患者T0、T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皮质醇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滞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MAP、HR在T2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患者T3、T4、T5时间点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P<0.01);观察组患者T3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T0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皮质醇含量在T5时间点升高(P<0.001),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及皮质醇含量在T5时间点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提高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滞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应激反应。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77-1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逸;肖蕾;吴延华;秦勤;徐昌霞;陈斌;杨青凤;张园园;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患者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行LC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52例,剔除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方案及苏醒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干预,耳穴选取右侧交感、脑(皮质下)、丘脑、兴奋点、心、足心,于术前1 d进行耳穴贴压,于麻醉开始前(T0)、手术结束即刻(T1)、入复苏室即刻、拔管时(T2)及拔管后10 min(T3)进行按压,每次每穴按压1 min。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出复苏室时间,观察两组患者T2、T3、出复苏室时(T4)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及T0、T1、T2、T3循环相关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试验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出复苏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P<0.05)。两组患者T2、T3、T4时点疼痛VAS、RASS评分及T0、T1、T2、T3时点HR、SBP、DBP、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可缩短LC患者麻醉苏醒时间。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83-1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瑶;张曦平;葛任洁;Im Hee Shin;姚昶;
目的:探讨电针预防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拟行紫杉烷辅助/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26例,脱落3例)和常规护理组(26例,脱落1例)。常规护理组在标准化疗方案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电针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加用电针干预,穴取印堂及双侧八邪(第二)、外关、合谷、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悬钟、八风(第四),同侧太冲、三阴交连接电针,予疏密波,频率2 Hz/10 Hz,每次30 min,自第1周期化疗前1 d开始,前2周每周2次,后每周1次,共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试验第24周CIPN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试验前及试验第12、24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化疗引起周围神经毒性生活质量问卷20(EORTC QLQ-CIPN20)评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量表(EORTCQLQ-C30)评分,检测两组患者试验前及试验第12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CIPN发生率为17.4%(4/23),低于常规护理组的72.0%(18/25,P<0.001);电针组高级别CIPN发生率为0%(0/23),低于常规护理组28.0%(7/25,P<0.05)。试验第12、24周时,常规护理组EORTC QLQ-CIPN20感觉神经症状评分、总分较试验前升高(P<0.001,P<0.05,P<0.01);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EORTC QLQ-CIPN20感觉神经症状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试验第12周时,常规护理组患者感觉神经中右侧腓浅神经传导速度较试验前下降(P<0.05);电针组感觉神经中左侧正中神经、右侧腓浅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P<0.01)。试验第12、24周时,电针组中医证候量表次症积分均较试验前降低(P<0.05),常规护理组中医证候量表主症、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均较试验前升高(P<0.01,P<0.001,P<0.05);试验第12周时,电针组主症、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P<0.01),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患者次症积分、总积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试验第12周时,常规护理组EORTC QLQ-C30疲倦、疼痛、恶心呕吐评分均较试验前升高(P<0.05,P<0.01);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EORTCQLQ-C30总体健康状况评分较试验前升高(P<0.001),恶心呕吐、食欲丧失评分较试验前降低(P<0.01)。试验第12周时,电针组EORTC QLQ-C30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疼痛、恶心呕吐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1,P<0.05);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EORTC QLQ-C30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01),食欲丧失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电针能降低CIPN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88-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10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艳;刘震钢;刘媛;李花荣;于然;刘卫星;杨秀荣;王东昇;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所致NB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每日1次,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双侧三阴交及关元、中极穴行火针治疗,隔日1次,治疗4周(共14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记录两组排尿情况(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检测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参数[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 Qmax)、膀胱残余尿量(RUA)、最大膀胱容量(MCC)、膀胱压力],观察两组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并评价两组患者疗效、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RUA及NBSS、US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后以上指标低于治疗2周后(P<0.05),且观察组治疗2、4周后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日均单次排尿量、Qmax、Pdet Qmax、MCC、膀胱压力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4周后以上指标高于治疗2周后(P<0.05),且除治疗2周后膀胱压力外,观察组治疗2、4周后以上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WHOQOL-BREF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关系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0%(0/30),对照组为10.0%(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火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所致NB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排尿情况,恢复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2024年12期 v.44;No.435 1395-1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晨明;徐炎;马淑霞;张骁;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风热闭肺型细菌性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47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47例,中止4例)。对照组予拉氧头孢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治疗,耳穴取肺、气管、交感、肾上腺、神门,每天1次,两耳交替,治疗7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加拿大急性呼吸道疾病和流感量表(CARIFS)评分及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CARIFS评分降低(P<0.05),WBC、CRP、PCT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中发热、咳嗽、咯痰、肺部听诊、喷嚏、流涕、睡眠及大便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CARIFS评分中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烦躁急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70.5%(31/44),高于对照组的44.2%(19/43,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抗生素治疗在改善风热闭肺型细菌性肺炎患儿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方面更具优势。
2024年12期 v.44;No.435 1401-1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