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真;
<正> 将中草药或其制剂敷在病变局部、特定部位或经穴上以治疗局部、深部、内脏或远隔部位的病证,是祖国医学许多治疗方法中的一种。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马膏、桂酒外敷治疗"口僻"的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提到磁石末调面敷于囟上可治"大肠脱肛"和吴茱萸贴足心能治咽喉口舌生疮。清代名
1982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廷溢;
<正> 妇科腹部手术后,我们使用针刺足三里、天枢穴以促进胃肠机能恢复,预防术后腹胀,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使用范围:应用于八种妇产科腹部手术,
1982年05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熊源清;郑光知;
<正> 我院对停经40~70天的已婚育年妇女选用"生殖穴区"进行压诊,以观察早孕的诊断可靠性。现已完成203例,择无任何早孕症状的119例,报道如下。一、压诊部位"生殖穴区"位于腰骶部相当于次髎穴内侧0.5寸处,左右各一,此穴压诊阳性对早孕的诊断有价值,二穴之间部位压诊阳性,对早孕
1982年05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克新;
<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常见病。其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两年来,我们采用拉针疗法治疗80例,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0例,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最小者11岁,最大者76岁,以19~45岁青壮年为多。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
1982年05期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锦堂;
<正> 自1979年起我们应用氦氖激光针治疗了皮肤病离心性环状红斑25例,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性别:男4例,女21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59岁,以11~46岁为多。职业:工人16人,干部4人,学生4人,家属1人。轻重
1982年05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军;
<正> 郑××,男,53岁,干部。患者肝区疼痛已十余年,两年来站立过久或坐车,疼痛加重,卧时可缓解。有时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消瘦。外埠医院曾诊断为慢性迁延型肝炎,经保肝治疗不见好转。于1981年7月间来我院做超声波检查:立位,肝在肋缘下6公分;卧位,在肋缘下2.8公分。X 线检查:两横膈下降,前第九肋与膈外交叉,后十一肋可
1982年05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云;刘彦梅;徐笨人;葛书翰;
<正> 1973年以来我们共治疗胃下垂82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640例的治疗情况及无选择地对150例随访报告如下。一般资料640例中,男218例,女422例。年龄:19~25岁156例,26~35岁141例,36~45岁215例,45岁以上128例,其中最大年龄60岁。病程:2年以内者357例,3~5年164例,6~10年
1982年05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我科自72年以来,用针灸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有资料记载的94例作一初步疗效分析,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患者94例,其中脑血栓形成73例(男48例,女25例),脑溢血12例(男7例,女5例),脑栓塞9例(男4例,女5例)。治疗方法1.单纯头针:本组49例,偏瘫失语者取瘫痪对侧头皮运动区、足运感区。偏麻加感觉
1982年05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志明;刘鸿鸾;孟竞璧;孙稳;
<正> 喘息是一种常见而又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由于久治不愈,影响身体健康,目前对它的防治尚缺乏理想的方药。为了进一步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我院于1958年成立了瘢痕灸治疗喘息小组,从2月至12月共收治182例喘息病人。在灸治后经过多次复查,随访其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一)例数及年龄:本组182例其中男性
1982年05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崇山;王建伟;
<正> 横贯性脊髓炎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疾病。我们采用穴位注射结合体针治愈一例,特介绍如下。康××,女、61岁。患者先是腰背部酸痛,相继两脚发麻、微肿,逐渐向上发展到腰部,下肢遂瘫痪,大小便障碍,精神痴呆。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60毫克/100毫升,淋巴细胞50/立方毫米,白细胞12000/立方毫米。经省××医院确诊为横贯性脊髓炎。服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家属送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我
1982年05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定宗;杨立平;邓春雷;
<正> 针刺治疗膀胱机能障碍,历来临床记载颇多,但有关针刺改变膀胱机能的作用机理,尤其是涉及排尿中枢细胞活动的情况,则报道甚少。我们发现,在兔下丘脑后部切断脑于后,针刺一些腧穴引起的膀胱内压升高幅度几乎减半,在延髓以上或以下切断脑干,针刺效应也大为改变。因此,我们对下丘脑后部及延髓这两部分排尿中枢进行了探索,并观察了它们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
1982年05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王淑琴;臧俊岐;
<正> 急性淋巴管炎中医称红丝疗。笔者近年来用针刺郄穴放血治疗该病,效果颇为满意,兹介绍如下。具体操作取穴:明确淋巴管炎属于那条经脉,即取该经的郄穴;如果红线走行不完全符合那一条经脉时,则以红线所经过之郄穴为准。针刺法:常规消毒后,以左手拇、食指在
1982年05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文生;
<正> 我院自1976~1979年,采用针灸治疗外伤性尿道狭窄30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30例均属男性。年龄:15~18岁者3例,20~40岁者19例,41~60岁者7例,65岁者1例。病程:28例属地震伤,其他两例为非地震伤(1例在井下被煤车撞伤,1例从高处
1982年05期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方慧荣;石体仁;赵相杰;张文安;陆卓珊;
<正> 肾为祖国医学的五脏之一,是先天之本,对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肾虚则会出现许多症状,而久病多有肾虚的表现。我国医务工作者为认识肾的本质做了大量工作,从十几项指标筛选测定中,发现不少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冠心病、神经衰弱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阳虚病人,常见尿中17-OHCS的排出量显著低下,其中约有半数患者的 ACTH 刺激
1982年05期 21-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瑞林;
<正> 历代针灸医家,对针刺补泻手法,都一直视为针灸临床治疗中重要问题。《内经》就曾提出了"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等多种补泻方法。以后历代不少针灸家,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发展,提出:"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烧山火、透天凉"等针刺手法。由单式到复式,由简单到复杂。针刺补泻手法虽各有不同,但其
1982年05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孟昭威;
<正> 四、展望感传现象的发现及其治疗的效果,导致了经络学说的形成,并影响中医基本理论的各个方面。不解决经络问题,不但不能解决中医问题,也谈不上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我们认为必须考虑下面几个问题。(1)从实际出发是一根本的原则。人体是一个,决不容许有两个道理去解释它。因此必须考虑到中医,西医以及所有自然科学的过去和现在。在经络问题上,
1982年05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张缙;刘万成;王莲芝;韩荣;
<正> 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是针灸、针麻原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国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经络感传现象的性质、线路和速度等有了进一步认识。1975年我们在以往的基础上,对循经感传现象做了进一步的观察。根据过去体会,结合传统针术手法特点,我们把通用的板状探测电
1982年05期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崔世运;
<正> 急性腰扭伤是常见病之一。我们针刺睛明、至阴穴治疗该病3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治疗方法患者仰卧,针刺患部的同侧睛明和至阴穴,最好是术者二人,各刺一穴同时垂直进针。得气后,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进行中等刺激或强刺激。在进行刺激时,嘱患者活动腰
1982年05期 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振山;刘秀琴;
<正> 美尼尔氏病是一种常见病。两年来,我们采用耳针和耳穴压豆的方法,治疗了20例病人,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于下。本组病人,男性占30%,女性占70%。发病季节以春末夏初为多,占65%,秋季发病占35%。临床症状较为典型眩晕者占100%。
1982年05期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宗禹;
<正> 马王堆医书中有关经络问题的文献资料发表以来,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在现代临床上与针灸、针麻、气功等医疗技术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密切相关,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拟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等,提出报告,以就正于各位同道。一、关于马王堆医书中有关经络著作的考证译释研究从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发表《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释文》以来,有关医书的考证译释研究工作一直在不断地有进步。例如①开始时对"温"字的读释
1982年05期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精微;
<正>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古今文献中对经络有很多论述,在临床上亦可观察到针刺感传现象,但在解剖学上对经络的具体形态结构,则各家看法不一。目前关于经络学说的起源、形成和它的物质基础,在国内外医坛上正引起繁响。笔者依据自己的体会及某些古今文献提出
1982年05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俊雄;
<正> 先父高有光从事针灸临床达五十余年,颇有临床经验。幼待左右,将耳闻目睹之治验,择其精要者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先父针治遗尿症一般不用肾俞、关元、气海,而依据《百症赋》:"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针刺通里、大钟,用泻法,针后至夜间患者能自醒,则遗尿之症即获痊愈。某大学一女生,因患遗尿症,精神苦闷,
1982年05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复峰;
<正> 募穴是针灸特定穴的一种,是古代医学家在针灸临床上总结出的一组治疗内脏疾病的有效穴位。募穴为什么能治内脏病?笔者提出如下看法。关于募穴的文献记载募穴最早的医书见于《素问·奇病篇》,如云:"胆虚,气上溢而口苦,治以胆募。"说明当时已经知道胆募日月穴是治疗胆
1982年05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笑平;
<正> 《难经、六十八难》早就对五腧穴各具不同的主治作用做过归纳,如:"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嗽寒热,合主气逆而泄。"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虽然一穴可分治多种病证,多穴又可同治一种证,但就每一腧穴而言,几乎都有其相对而又特定的适应指征。腧穴究竟有无相对特异性作用,国内外在探讨经络实质和针灸原理的过程中,曾就此开展多方面研究,迄今各家意见虽不统一,但已倾向性地认为腧穴似具相对特异性作用。现就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一综述。
1982年05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