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少卿;方正;胡丽梅;石燕华;薛启玲;武钟颐;查传龙;吴美娟;严吉勇;吕光秀;王姝;
<正> 我国各地有不少有关针刺治疗疟疾的报道。从古今文献记载来看,证明针刺治疗疟疾是有效的。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我们在江宁县低疟区,连续四年开展了针刺治疗间日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983年04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2 ] - 吕人奎;延自强;解秀莲;王辉;张涛清;
<正> 自从磺胺药及抗菌素问世以来,菌痢的流行曾一度受到抑制,但随着耐药菌株的出现,其发病率再度上升。我院从1956年开始应用针灸治疗急性菌痢,多年来的资料证实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以往,致病菌以福氏痢疾杆菌
1983年04期 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9 ] - 孙任民;魏玉林;张春景;
<正> 能使针下之气向疾病所在部位运行,出现"气至病所"的效应,谓之针刺催气手法。我们从1979年开始临床观察针刺合谷、足三里280穴次,艾灸井穴61穴次,发现施行催气手法后,所产生的效应有两种现象,一种是针
1983年04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4 ] - 田庆年;孙平生;
<正> 东北针灸经络学术经验交流会于1982年月11中旬在哈尔滨市召开。到会代表共122人,黑龙江省科协、卫生厅、中医学会的领导亲临会议指导。
1983年04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4 ] - 刘瑞庭;孟竞璧;赵长信;须惠仁;荆尔滨;
<正> 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有"真心痛""厥心痛""心痹"等记载。近年来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针刺内关等穴可以缓解疼痛,改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左心功能。然而针刺对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脏功能状态的影响如何,却未见报道。本文采用无创式间接计算方法,观察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左心功能状态和针刺内关穴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1983年04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6 ] - 龙安民;
<正> 1979年以来,我们应用电针治疗神经性呕吐26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一、一般资料:26例中,男22例,女4例。18~25岁23例,26~28岁3例。二、电针穴位:巨阙透下脘,不容透太乙。三、仪器:采用6805治疗仪的疏密波段作治疗,机器频率每分钟14~26次。共分4档,我们选用16档。电流输出大小以病人耐受为度。
1983年04期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8 ] - 甘珍媛;张志钧;黄延龄;
<正> 偏头痛系头部血管功能紊乱所致,尤其与颞动脉的扩张有关,临床多见于女性。1981年5年至1982年7月我们援外医疗队在突尼斯治疗31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983年04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6 ] - 管遵惠;
<正> 漏肩风属痹证范畴。多由正气虚弱,风、寒、湿邪客于肩部经络,致使筋脉收引,气血涩滞而成;亦有因外伤劳损,经脉涩滞所致。笔者试按经络辨证,采用以热针为主的治疗方法,对60例漏肩风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现报道如下。
1983年04期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5 ] - 奚桂芳;李其松;
<正> 以往工作表明,针刺镇痛效果与中医辨证有一定的关系,发现偏阳虚病人针刺镇痛效果优于非阳虚病人。至于中医辨证分型患者的针刺镇痛效果差别的原因,尚不清楚。随着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资料
1983年04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0 ] - 肖进顺;
<正> 百日咳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程较长。本病以阵发性痉咳为特征,中医称为"顿咳"或"痉咳";因其具有传染性所以又称为"疫咳"。多年来笔者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本病40例,效果显著,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983年04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5 ] - 刘乡;张守信;
<正> 针刺镇痛与脑内镇痛系统的活动有关,已为很多研究者所注意。我们以往的工作证明,电针"足三里"可以激活下行抑制系统重要起源部位中缝大核(NRM)神经元的活动,并抑制其伤害性反应;但与脑内镇痛系统有关一些重要结构,尾核、导水管周围灰质(PAG)NRM和脊髓背角的胶质细胞多含有丰富的脑啡肽及密集的吗啡受体,是微量注射吗啡和电刺激
1983年04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2 ] - 石炬;项曼君;余秋生;
<正> 针刺"人中"穴可以调整血压和心率已经实验证明。某些中枢介质参与血压和心率的调节,因而推测针刺对血压的调整可能与中枢介质的活动有关。本工作即试图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侧脑室注入作用不同的中枢介质或药物,对电针引起血压变化的影响,为探讨血压调节以及针刺对血压调整的机理提供一些资料。
1983年04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4 ] - 陈得心;
<正> "针芒迎随补泻"是几种迎随补泻手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关于它的治疗作用,人言言殊,有的认为作用很大,有的认为没有作用,但前后两说还很少提出有力的论据加以验证。笔者在工作中、初步认为此法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1983年04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7 ] - 黄汉文;
<正> 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解决针灸、按摩、气功后继乏人的问题,为了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当前发展需要,抽调了34名县级以上医院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或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并热爱本专业的医师、医士,在银川市中心医院举办了半年脱产的首届"针
1983年04期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9 ] - 张世仪;屈金河;
<正> 我们曾经用自制的经穴测记装置,测定健康人部分穴位对脉冲电的皮肤阻抗,表明多数穴位具有皮肤阻抗较低的特性,并描记了穴位低阻抗的图形。关于经络线的电阻特点研究
1983年04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6 ] - 曹一鸣;
<正> 八脉交会八穴是元代医家窦汉卿所创,在其所著的《针经指南》中,有"交经八穴"的记载。八脉交会八穴的理论在针灸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灵龟八法就是依据此理发展而订出的。过去文献中对其专题阐述不多见,故试做如下论述。
1983年04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1 ] - 王志岩;
<正> 鞍山中医学会针灸分会,为了提高针灸医生的理论水平,于1982年5月15日至11月15日举办为期6个月的针灸提高班。学员50名,均来自全市
1983年04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7 ] - 胡翔龙;
<正> 今年元月,在昆明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经络现象、经穴—脏腑相关研究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交流的情况表明,在烟台会议(1980年)以后的三年中,经络研究又有了许多新的进展。现将这一过程中的研究工作情况,简述如下。
1983年04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2 ] - 李凤波;
<正> 痤疮俗称粉刺或酒刺,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男女青年。因粉刺多长在脸上,不仅使人感到病痛,严重者可毁坏面容。又因其极易感染和反复发作,故不易治愈。我们试用针刺治疗30例,效果颇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983年04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0 ] - 侯陛魁;
<正> 辽宁省针灸学会主持的冷针冷灸学术经验交流会于3月30日在沈阳市召开,会期两天。参加会议的有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有关专家、教授、电子工程师、院长、所长和情报部门等十八个单位32名代表。
1983年04期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8 ] - 裴廷辅;
<正> 《针灸穴名解》已由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问世。它是第一本穴名释义专著,甚受广大的读者欢迎。
1983年04期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1 ] - 刘精微;
<正> 为了将针灸学术传授给后人,使后人容易接受并易于记诵,古人习惯将针灸的理论及其临床心得,用"歌""赋"体裁记载下来。"歌"类如《八法手法歌》、《八法飞腾定十干八卦歌》,等等,为数比较庞杂;而"赋"类著名的有《百证赋》、《标幽赋》、
1983年04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6 ] - 刘金兰;夏亚钦;
<正>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针刺"人中"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研究较多,特别是国内从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983年04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2 ] - 王德深;
<正> 世界生卫组织西太区于1982年12月14日至20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了针灸穴名标准化工作组会议。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朝鲜、新加坡、菲律宾、越南和香港九个国家和地区十五位针灸专家参加了会议。
1983年04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3 ] -
<正> 针灸作为一门医学科学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朝代。从那时开始,特别是最近300年间,针灸一直不断地得到发展,尤其从1950年以来,针灸科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广泛地得到发展。
1983年04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9 ] - 张琼玉;
<正>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部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祖国医学认为属于气血不和、血不养筋的"痹证"。俗称"漏风肩"。其发病多在50岁左右,亦称"五十肩"。
1983年04期 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