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璟;韩崇华;程晓晖;朱国祥;龚秀杭;侯文光;包烨华;徐永刚;
目的:观察芒针疗法与常规针法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引起的排尿困难症的临床效应的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协作随机对照的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72例)和常规针刺组(78例),均取秩边、中极,每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积分、尿流率、残余尿的变化。结果:芒针组有效率为83.3%,常规针刺组有效率为44.9%,芒针组能有效改善I-PSS症状积分、增加尿流率、减少残余尿量,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芒针疗法对BPH引起的排尿困难症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2008年10期 No.241 707-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申芳芳;吴强;林忠荣;林栋;黄冬娥;刘建忠;陈立典;张学君;
目的:观察电针与运动疗法组合应用时不同干预次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偏瘫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先电针后运动治疗组(A组)与先运动后电针治疗组(B组),记录并比较1个疗程(2周)前后患侧Fugl-Meyer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分别为31.760±4.438、76.640±3.621,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分别为26.520±2.413、62.360±3.700;B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分别为32.480±5.903、65.640±5.212,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前后分别为28.000±3.383、54.480±5.205。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A组差值均优于B组(均P<0.05)。A组SEP波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SEP波幅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EP波幅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运动疗法以任何次序组合均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的功能,但以先电针后运动治疗组疗效更佳。
2008年10期 No.241 711-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彭易雨;黄移生;张素兰;叶秀英;熊真荣;曹杰;
目的:探索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较佳疗法。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三联针法,即针刺、穴位注射、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穴位注射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3.5%、60.9%,优于对照组的65.0%、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三联针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显著。
2008年10期 No.241 715-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佘延芬;孙立虹;杨继军;葛建军;李新华;卢永建;
目的:探讨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5例(隔物灸组),并设中药月月舒作对照104例(药物组),观察临床疗效,同时对两组各40例进行了治疗前后经期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检测。结果:隔物灸组总有效率为95.2%,优于药物组的85.6%(P<0.05);隔物灸组β-E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隔物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β-EP的水平而发挥止痛效应。
2008年10期 No.241 719-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0 ] |[阅读次数:0 ] - 季宇宏;孙宝东;张静;张茹;吉媛红;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头针合运动组和运动组,每组40例。头针合运动组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头针取穴以运动区、平衡区、感觉区、震颤控制区、足运感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及百会、四神聪为主,予针刺治疗并配合运动疗法;运动组只采用运动疗法。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和儿童功能独立性(WeeFIM)评分的变化。结果:头针合运动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分别为106.58±54.19、154.20±46.31,WeeFIM评分分别为58.93±25.07、86.05±23.97,运动组GMFM评分分别为106.55±54.20、127.10±47.93,WeeFIM评分分别为60.90±23.44、73.30±23.02,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头针合运动组优于运动组(P<0.05);头针合运动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运动组的72.5%(P<0.05)。结论:头针配合运动疗法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的运动疗法。
2008年10期 No.241 723-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罗开民;侯志;杨琳;
目的:观察电针、红外线照射加被动运动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合运动组(32例)和运动疗法组(28例)。针刺合运动组取患肩部僵硬软组织进行电针治疗,并行红外线照射;配穴取血海、三阴交、阳陵泉,予针刺治疗,取针后被动活动肩关节。运动疗法组先被动活动肩关节后再行主动运动训练。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肩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针刺合运动组总有效率为84.4%,运动疗法组为64.3%,针刺合运动组疗效优于运动疗法组。针刺合运动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5.8±0.5、3.1±0.3,运动疗法组分别为5.7±0.5、4.3±0.4,两组V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均P<0.001),针刺合运动组较运动疗法组下降更显著(P<0.001)。针刺合运动组肩关节活动功能总分治疗前后分别为103.38±11.10、193.61±10.21,运动疗法组分别为103.01±10.01、133.45±9.81,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均P<0.001),且针刺合运动疗法组优于运动疗法组(P<0.001)。结论:电针、红外线照射加被动运动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2008年10期 No.241 727-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谢潇侠;雷秋慧;
目的:探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有效疗法。方法:将56例RA患者随机分为铺灸组(31例)和针刺组(25例)。铺灸组取督脉(大椎至腰俞)及双侧相应华佗夹脊,将药粉(羌活、独活、牛膝等组成)和鲜姜泥铺其上,上置艾炷行灸;针刺组取大椎、身柱等穴,单纯针刺。治疗时间均为50天。结果:铺灸组有效率为100.0%,针刺组为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铺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
2008年10期 No.241 730-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刘敏;黄兆民;
目的:观察小针刀为主综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305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153例)、理疗组(152例)。针刀组采用小针刀松解治疗,辅以封闭和功能训练;理疗组行超短波、调制中频电、推拿及功能训练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评定疼痛程度,并测量腰屈曲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屈曲活动度均明显改善,治疗后针刀组VAS评分为(1.60±0.38)分,腰屈曲活动度为(65.76±15.11)cm,理疗组分别为(4.59±1.09)分、(53.74±15.13)cm,针刀组明显优于理疗组(P<0.01)。两组患者随访6~36个月,针刀组VAS评分与腰屈曲活动度均优于理疗组(P<0.01)。结论:小针刀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及腰屈曲活动度,且远期疗效稳定。
2008年10期 No.241 733-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甄洪亮;王瑛;刘贤菊;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45例)和中药组(40例)。温针灸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穴取关元、气海、足三里、肾俞等,每日1次;中药组口服中药汤剂,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半年后随访痊愈病例的复发率。结果: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5.6%,中药组为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选25例患者测定治疗前后CRP水平,温针灸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6.47±7.11)mg/L、(5.98±2.29)mg/L,中药组分别为(16.32±8.19)mg/L、(8.63±2.41)mg/L,两组治疗后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温针灸组与中药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组随访23例,复发2例;中药组随访9例,复发2例。结论: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并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CRP水平。
2008年10期 No.241 736-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刘芳;郑翠红;黄光英;王伟;
目的:观察沉默穴位局部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的表达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以催产素造成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穴位局部Cx43的表达。将50只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组(N)、模型组(M)、针刺组(A)、针刺+干扰组(A+I)、针刺+干扰对照组(A+IC)。应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子宫的催产素受体(oxytocin receptor,OTR)、加压素受体(vasopressin receptor,VPR)的mRNA表达情况;放免法和ELISA检测血浆中前列腺素E2(PGE2)和PGF2α的含量。结果:①A组和A+IC组的大鼠扭体次数(9.43±3.87,10.28±4.23)明显低于M组和A+I组(15.43±5.13,17.00±3.87),潜伏期(12.43±3.46,11.00±3.65)min高于M组(7.57±1.99)min和A+I组(8.43±2.57)min(P<0.05)。②A+I组穴位处的Cx43 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N组(P<0.05)。③A组和A+IC组的OTR、VPR的mRNA表达较M组和A+I组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组和A+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和A+IC组的PGE2升高,PGF2α降低,较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沉默穴位局部Cx43能有效抑制针刺效应,通过降低痛经大鼠子宫内膜OTR、VPR及调节前列腺素合成系统,可能是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之一。
2008年10期 No.241 751-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冀来喜;闫丽萍;王海军;王博;张夏毅;张天生;金晓飞;
目的:探讨电针腧穴"胃病方"治疗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正常组)、假模型组、模型组、胃病方组,每组10只。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造模。胃病方组取"内关""中脘"和"足三里",针刺入穴位后施以疏密波,频率10~30Hz,电流强度2mA,以大鼠肢体微颤为宜,电针20min。治疗结束1h后,取大鼠腹动脉血液及胃黏膜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测胃黏膜上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中EGF含量为41.62±12.58ng/L,胃黏膜中EGFR mRNA表达为0.78±0.03,与正常组[(60.37±12.01)ng/L,0.55±0.04]及假模型组[(61.21±13.46)ng/L,0.53±0.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病方组电针后,EGF的含量升高[(70.59±10.14)ng/L],胃黏膜上皮EGFR mRNA表达上调(1.18±0.02),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腧穴"胃病方"可能促进了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分化、迁移,以修复损伤的胃黏膜。
2008年10期 No.241 757-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