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 不同针刺方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及病灶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

    雷龙鸣;吴林;胡跃强;罗本华;黄锦军;粟胜勇;唐宏亮;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针刺方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的康复作用及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交替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0例。两组在采用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良肢位摆放的同时均给予针刺治疗。交替针刺组采用巨刺与非巨刺交替运用的方法,即每日2次、健侧与患侧腧穴交替使用;常规针刺组每日1次、仅取患侧腧穴针刺。评价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分,并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监测两组患者治疗第1天及治疗最后1天针刺前及针刺过程中病灶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交替针刺组的愈显率为65.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37.5%(P<0.01);交替针刺组治疗后的改良SSS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1);交替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在治疗第1天及最后1天针刺过程中均可使病灶侧MCA平均血流速度下降(均P<0.05);治疗最后1天交替针刺组针刺前MCA平均血流速度与常规针刺组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替针刺组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组,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灌注是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机制之一。

    2009年07期 v.29;No.v.29 517-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针刺中脘、四关穴为主配合呼吸补泻手法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谢肄聪;李育红;

    目的:探寻治疗抑郁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60例)采用以中脘、四关穴(太冲、合谷)为主穴,百会、四神聪等为配穴,同时配以呼吸补泻手法的治疗方法。西药组(60例)口服盐酸氟西汀,每天20mg。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基本无不良反应,西药组表现为恶心、厌食、腹泻等。结论:针刺中脘、四关穴为主配合呼吸补泻手法治疗抑郁症与服用盐酸氟西汀疗效相当,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2009年07期 v.29;No.v.29 52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

    张晓哲;王茹敏;钱军;

    目的:在多种针灸治疗方法中寻找治疗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最佳疗法。方法:将187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A组)、电针组(B组)、针刺加穴位注射组(C组)、电针加穴位注射组(D组),穴取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翳风、风池,头部上星、百会、四神聪,体穴合谷、外关等。每日治疗1次,经治疗40次后再次进行听力测试,并对比疗效差异。结果: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A组47.6%、B组79.2%、C组76.0%、D组94.0%,D组疗效最好,A组疗效最差,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D组中,发病在2周之内的患者针刺疗效优于2周以上的患者(P<0.05);轻中度患者针刺疗效优于重度患者(P<0.05);年龄在50岁以下的患者针刺疗效优于50岁以上的患者(P<0.05)。结论:电针加穴位注射是治疗急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最佳疗法,同时观察到针灸的及时干预、病情的轻重程度、患者年龄都关系到本病的预后。

    2009年07期 v.29;No.v.29 525-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的影响

    胥方元;干锦华;李卫平;杨敏;刘曦;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43例膝OA患者予电针治疗,穴取梁丘、血海、阴陵泉等,观察治疗前后患膝疼痛程度、下肢日常活动能力以及IL-1β、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电针治疗后,OA患者的患膝疼痛目测类比定级法(VAS)评分治疗后(32.50±10.79)较治疗前(64.22±14.55)明显降低,下肢功能评分治疗后(9.05±1.89)较治疗前(7.38±2.01)明显增加,即患者的疼痛症状及下肢功能均有显著改善(均P<0.01);同时,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电针治疗对膝OA患者的短期疗效较好,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IL-1β及TNF-α的活性有关。

    2009年07期 v.29;No.v.29 529-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温针环跳穴加拔罐治疗顽固性腓肠肌痉挛疗效观察

    秦玉革;

    目的:探寻治疗顽固性慢性腓肠肌痉挛的较佳方法。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采用温针环跳穴加拔罐的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要求一定要从环跳穴刺中坐骨神经;对照组则浅刺环跳并刻意不刺中坐骨神经。观察两组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8.0%,优于对照组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环跳刺中坐骨神经加拔罐是治疗顽固性腓肠肌痉挛的有效方法,其疗效优于针刺环跳穴但不刺中坐骨神经。

    2009年07期 v.29;No.v.29 533-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药艾条灸治疗足癣疗效观察

    田元生;陈磊;任中万;王新义;梁廷营;王雷生;

    目的:观察药艾条治疗湿热下注型足癣的疗效。方法:将144例足癣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药艾条组、清艾条组和达克宁组,各48例。药艾条组及清艾条组采用局部熏灸治疗,达克宁组采用硝酸咪康唑乳膏(达克宁霜)局部涂擦,均治疗21天,于治疗前后记录足癣症状体征评分,评价疗效。结果:药艾条组总有效率为89.59%,与清艾条组的81.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达克宁组的70.84%(P<0.05);药艾条组在改善瘙痒、丘疹、水疱及浸渍糜烂症状方面优于清艾条组和达克宁组(均P<0.05)。结论:药艾条熏灸治疗湿热下注型足癣有较好疗效,优于清艾条及达克宁治疗。

    2009年07期 v.29;No.v.29 537-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消息·启事·征订

便验之术

临床报道

热点关注

刺法与灸法

  • 悬灸热敏化穴配合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刘汉山;艾尼玩·热合曼;付勇;康明非;

    目的:观察热敏化穴悬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以探索一种新的疗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热敏化穴悬灸配合中药灌肠;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关元、中极、肾俞等)艾灸配合中药灌肠。采用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及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EPS-WBC)积分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50.0%,优于对照组的26.7%(P<0.05),观察组症状分级量化积分、NIH-CPSI及EPS-WBC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热敏化穴灸配合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明显优于穴位艾灸配合药物疗法,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

    2009年07期 v.29;No.v.29 54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艾叶燃烧物清除自由基作用的观察

    杨梅;江丹;易筠;洪宗国;

    目的:研究艾叶燃烧物的药性作用。方法: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艾叶燃烧物几种提取分离产物以及艾油清除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艾烟重组分化学成分与结构。结果:几种提取分离产物中艾烟重组分清除自由基能力最强;从中得到了36个可鉴定结构的化学成分,找出了一种抗氧化能力较强的物质5-叔丁基连苯三酚,其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维生素C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的1.55倍与1.21倍。结论:艾叶燃烧产物中的5-叔丁基连苯三酚清除自由基能力较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均强。

    2009年07期 v.29;No.v.29 547-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8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7 ] |[阅读次数:0 ]
  • 抑制法针刺阿是穴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即时止痛及疗效观察

    陈仁年;陈永斌;

    目的:观察抑制法针刺阿是穴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即时止痛效果和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抑制法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0例。抑制法针刺组采用抑制Ⅱ型手法针刺阿是穴为主穴治疗;常规针刺组穴取环跳、秩边、阳陵泉等,采用传统方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即时止痛效果、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抑制法针刺组有效率为92.5%,常规针刺组为82.5%,抑制法针刺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抑制法针刺组止痛的即时显效率为75.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52.5%(P<0.0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均P<0.01),且抑制法针刺组较常规针刺组VA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抑制法针刺阿是穴为主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确切,有较好的即时止痛效果,具有取穴少、见效快的特点。

    2009年07期 v.29;No.v.29 550-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针灸在海外

  • 针灸在英国的现状和发展

    陈增力;吴俊宏;

    介绍针灸在英国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针灸教育、立法等情况。针灸在英国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1993年开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创办"伦敦中医学院",现有4所大学设中医针灸本科课程;自2002年始倡导中医针灸立法,2008年英国卫生部立法小组给政府提交"针灸、草药、中医"立法提案;从事针灸的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所治疗的病症有近20种,针灸的费用既有可报销者,也有自费者。

    2009年07期 v.29;No.v.29 55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编读往来

机制探讨

  • 中渚、阳陵泉穴与脑功能区的关系: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田丽芳;周诚;陈敏;邹明珠;杨正汉;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针刺手少阳经中渚穴和足少阳经阳陵泉穴时大脑皮层兴奋区的分布特点,初步探讨经络、穴位作用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2例健康受试者(右利手),随机分为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两组。采用fMRI技术实时动态扫描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时脑功能区的变化,最终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分析其作用部位。结果:中渚穴引起的脑内主要兴奋区依次为双侧的额叶、颞叶、小脑和枕叶,阳陵泉穴引起的主要兴奋区依次为双侧的枕叶、小脑、额叶和颞叶。结论:针刺中渚穴和阳陵泉穴时均可以引起双侧听觉、视觉相关大脑皮质和双侧躯体运动区大脑皮质兴奋,这可能是临床治疗相关病症的中枢作用基础。

    2009年07期 v.29;No.v.29 56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机械压迫对针刺引起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

    王瑞红;黄涛;田宇瑛;王广军;徐一慧;张宇沁;张维波;

    目的:观察针刺效应的传导和机械压迫经脉线对此效应的影响。方法:应用FrewilQ.F.型微量二氧化碳测定仪。20名健康志愿者(男8名,女12名,平均年龄29岁),针刺内关穴,检测针刺前后曲泽、经上非穴a点(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经上非穴b点(郄门与曲泽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TCE),并与非经非穴c点(a点尺侧旁开2cm)、非经非穴d点(b点尺侧旁开2cm)进行对照。然后用弹簧压力计分别在郄门和大陵进行机械压迫(压力1kg,面积1cm×2cm),观察其对针刺引起上述被测点TCE变化的影响。结果:针刺内关穴未压迫时,针刺中和针刺后曲泽、经上非穴a、b点的TCE明显增加(P<0.05),而非经非穴c、d两点没有明显增加(P>0.05);机械压迫郄门再针刺内关,曲泽和经上非穴a、b点的TCE未出现明显增加(P>0.05)。压迫大陵时,曲泽和经上非穴a点在针刺过程中TCE有明显增加,经上非穴b在起针并压迫时TCE亦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能够提高经脉的能量代谢水平,而且这一效应能被机械压迫所阻断。

    2009年07期 v.29;No.v.29 56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学术争鸣

  • 对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一些思考

    李学惠;郭效德;

    笔者认为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肥胖不应视为疾病,也不应依照其他中医病证的诊治模式进行诊治。笔者从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治则治法、实验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关于针灸减肥的新观点,指出排除节食、运动等因素影响后考察到的针灸减肥疗效才是真正的针灸减肥疗效,目前的工作还不足以证实针灸具有直接的减肥疗效。认为减肥应从正确养生入手,调整饮食与生活,治疗不宜作为主要手段。

    2009年07期 v.29;No.v.29 569-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张雪艳;卓春萍;

    一般认为面瘫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而发病。笔者认为面瘫的主要病因病机应当是阴血亏虚,阳明、少阳络脉空虚,肝血不足,失于荣养,而又复感风寒之邪,致经气阻滞,经筋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在治疗上要调节任督阴阳,取穴上要始终针四关,并注意慎用灸法。

    2009年07期 v.29;No.v.29 575-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针刺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

    刘志顺;王扬;贾宝辉;

    为了提高针刺临床试验的质量,针对目前试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从试验中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质量监控3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进行针刺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为研究者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严格的质量控制是保证高质量针刺临床试验的重要手段。

    2009年07期 v.29;No.v.29 57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标准研制

  •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6部分:穴位注射》研制及应用的若干问题探讨

    陈幼楠;郭长青;刘清国;

    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6部分:穴位注射》研制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穴位注射的定义,标准的特点,技术参数的使用等,指出在标准应用中需要注意选穴和选药的问题,最后还提出了关于穴位注射文献报道中技术描述需要改进的问题,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与科研。

    2009年07期 v.29;No.v.29 581-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文献与史料

  • 论明末清初经络研究的轨迹和学术走向

    张建斌;赵京生;

    应用文献汇集方法,收集明末清初期间关于经络理论的专著及其他医学著作,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经络理论研究的内容和特点,概括这一时期经络研究的主要学术走向。结果表明,明末清初经络理论研究的主要特征有:①紧密结合临床阐述经络理论;②体现了"明理致用"学术走向;③研究者包括针灸医生、其他中医学专家、兼通医学知识的儒者等;④研究内容整体上沿着《内经》所定理论体系和框架,部分内容有新的阐述;⑤研究视角从针灸拓展到人体生理和病理及治疗等各方面。说明明末清初经络研究有着自己独特学术轨迹和方向,在经典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多方面有了新的阐述。

    2009年07期 v.29;No.v.29 587-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九针溯源与发展

    张天生;靳聪妮;关芳;郝世飞;李新华;冀来喜;

    详细阐述古九针的名称、形状、功用、刺法及来源,并对建国后在继承古九针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成果新九针进行了系统介绍。新九针的改制和创新丰富了九针针具,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新九针的科研与临床发展过程中新九针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多种针具结合,既重视每种针具的特点又强调发挥整体功能,使新九针形成了自身特点及独特的学术思想。

    2009年07期 v.29;No.v.29 591-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特色疗法

综述

  •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Meta分析

    张建博;任路;孙艳;

    目的:评价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10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Meta分析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同质性检验及合并效应量,并进一步对治疗后针刺组与药物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被纳入研究的17个RCT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χ2=21.98,P=0.14,证明其具有同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后OR=2.54,95%可信区间(CI)为(1.91,3.38),经Z检验,Z=6.41,P<0.00001,菱形位于竖线的右侧,提示针刺组和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针刺对HAMD影响的评价表明,针刺组与药物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优于其他常用药物,且具有安全性,但仍需更多的大样本RCT进行验证。

    2009年07期 v.29;No.v.29 599-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