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筹划针灸大科学研究计划

    刘保延;

    <正>近些年来,在国内随着医改的深入开展,针灸服务模式的变革在许多医院都有了新的尝试,"走出针灸科",扩大服务范围、增多服务病种,带动了门诊与病房针灸服务量有了近一倍的增长,在健康服务中针灸已经被广泛使用。科研方面在国家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支持下,在经穴特异性、穴位敏化、穴位配伍、灸法、针药复合麻醉、针刺双向调节机制以及经络的生物学基础等研究中,都有了新的进展。针灸治疗便秘、压力性尿失禁、更年期

    2017年01期 v.37;No.34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44 ]

消息

  • 《中国针灸》杂志公开诚聘第四届编委会委员的通知

    <正>《中国针灸》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1981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的办刊方针,在海内外针灸界具有较高权威性和较大学术影响力,已被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化学文摘》(CA)以及波兰《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技文献快递(JST)、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等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2017年01期 v.37;No.34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8 ]
  • 第九届国际耳针疗法研讨会征文通知

    <正>《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及中国针灸》杂志共同协办的"第九届国际耳针疗法研讨会"(9~(th) International Auriculotherapy Symposium)将于2017年8月10日至12日在新加坡召开。目前,耳针疗法及其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临床中逐渐被关注的领域。这些疗法已成功地应用在新生儿监护、急诊、军事战场、围手术期疼痛、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缓解等各个领域。正是由于耳针治疗学的神经调质机

    2017年01期 v.37;No.340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2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针灸》杂志投稿指南

    <正>本刊以广大医学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人员、针灸专业的学生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刊登针灸临床研究报告、临床经验介绍、机制探讨、理论研究、文献与史料的整理、名老专家经验的发掘、海外针灸发展状况以及述评、书刊评介、学术活动消息等,欢迎广大作者不吝赐稿。

    2017年01期 v.37;No.34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1 ]
  • 颁发证书及学分

    <正>应作者要求,凡在本刊正式发表的文章均可颁发证书,并注明学分。有需要者可直接汇款书费"及文檪50元至本刊编辑部。请在汇款单附言栏内说明"证章题目,发表于何年何期。务必写清地址、姓名、当地邮政编码,以免有误。

    2017年01期 v.37;No.340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9 ]
  • 本刊致谢

    <正>~~

    2017年01期 v.37;No.340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6 ]
  • “域外采风”征稿启事

    <正>随着针灸的作用被世人所认识,针灸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服务。针灸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如何?能治哪些病症?国外对针灸的接受程度如何?针灸的医疗费用在当地是否已纳入医疗保险范围?针灸医生的地位是否合法,有无准入门槛?针灸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等均为国内针灸界所关注。如果您曾在国外从事过针灸或目前正在国外从事针灸,对此

    2017年01期 v.37;No.340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9 ]
  • 本刊声明

    <正>近日有读者反映,有人以《中国针灸》的名义在网上和QQ群里发布征稿信息,并收取发表费。本刊在这里郑重声明:《中国针灸》从未委托过任何组织或个人进行过征稿活动(会议征文除外),更未以此名义征收费用。作者投稿请通过本刊唯一官方网站www.cjacupuncture.com作者投稿系统注册投稿,稿件录用与否本刊会通过采编软件将通知发到您注册投稿的电子信箱中。有何疑问可通过

    2017年01期 v.37;No.340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7 ]

论坛

  • 针灸疗法与针灸专科的差异及其国际标准化探讨

    吴思团;

    探讨针灸疗法与针灸专科的定义差异、临床角色差异及其国际标准化,为针灸专科化和国际化提供参考证据。针灸疗法因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赢得部分世人的信赖,但也存在一定的争议;而针灸专科鲜有较为公允的定义及国际先例可循。因此,客观地为针灸疗法与针灸专科比较定义差异、确立临床角色及制定国际认可标准便格外重要。笔者认为针灸标准化最好能够借鉴国际医学标准、循证医学等并结合针灸学理论,从以下3个重要项目开始入手:一是针灸疗法安全性和禁忌证;二是针灸疗法适应证及其诊疗规范;三是把针灸疗法适应证等级化成为"3级循证针灸病谱",作为规范针灸专科适应证的客观证据。

    2017年01期 v.37;No.340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76 ]

继续教育园地

征订·书讯

  • 优惠出售《中国针灸》杂志合订本及增刊

    <正>为答谢广大读者及针灸爱好者长期对《中国针灸》杂志的厚爱,现优惠出售《中国针灸》杂志往年合订本及增刊,具体年份及价格参见价目表。早年杂志,数量有限,欲购从速,售完为止,售书目录以最新一期杂志为准。可通过淘宝网店或邮局汇款购买。淘宝网店店铺名称:针灸广发。淘宝网店因橱窗有限,商品未全部上

    2017年01期 v.37;No.340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3 ]
  • 欢迎选购《中国针灸》杂志光盘合订本

    <正>《中国针灸》杂志创刊至今已36年了,30多年中有许许多多的优秀论文在此发表,有许许多多的临床好经验在此展示,又有许许多多的针灸从业人员在此汲取"营养",尤其是早期杂志内容,更有许多实檪用的方法。由于岁月的流逝,早期的纸版杂志早已经销售一空,若想看到《中国针灸》杂志早期发表的文章已成奢望。《中国针灸》杂志编制的光盘合订本还有少量存货,使得这一奢望成为可能。现已推出的

    2017年01期 v.37;No.340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2 ]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要求

    <正>参考文献是科学研究论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中明确规定科研文章的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事实上,一项科学研究从开始选题到研究论证、最终撰写研究报告,都要参阅和利用大量的文献,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通过本项研究产生新的研究结果。因此,认真著录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不仅能够全面反映一项研究工作立题的必要性、研究过

    2017年01期 v.37;No.340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4 ]
  • 欢迎订阅2017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双月刊)

    <正>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中国针灸》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国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特色疗法等,提供继续教育

    2017年01期 v.37;No.340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2 ]

临床研究

  • “调神健脾”配穴针刺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和睡眠质量:随机对照试验

    李静;陆瑾;孙建华;阮志忠;徐大可;耿昊;周雪;黄志兰;徐万里;司鹤华;

    目的:比较"调神健脾"配穴针刺与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按2∶1比例将81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4例)和西药组(27例)。针刺组采用"调神健脾"配穴针刺,穴取百会、印堂、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隔日治疗1次,1周治疗3次,共治疗6周;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每次50mg,每日3次,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6周后观察IBS症状严重度积分(IBS-SSS),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时观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针刺组脱落病例3例、西药组脱落1例。除西药组治疗1周后腹胀程度积分无显著改善外,两组治疗1周、6周后IBS-SSS各单项积分和总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1周后,针刺组腹痛程度积分较西药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6周后,针刺组除了保持缓解腹痛的优势外,在腹痛天数、排便满意度、生活干扰度积分及总积分方面降低也较西药组明显(P<0.01,P<0.05);治疗6周后,针刺组PSQI评分及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针刺组临床缓解率和临床缓解合显效率均高于西药组[(51.0%(26/51)vs 19.2%(5/26),P<0.01;64.7%(33/51)vs 34.6%(9/26),P<0.05)]。结论:"调神健脾"配穴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治疗早期缓解腹痛即优于西药匹维溴铵片,治疗后期可明显地改善腹痛程度与发作频率,可提高排便满意度和减少生活干扰、优化睡眠质量,总体疗效优于西药匹维溴铵片。

    2017年01期 v.37;No.340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5 ] |[阅读次数:444 ]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丘脑痛:随机对照研究

    李雅洁;田浩;安丽;石学敏;

    目的:比较醒脑开窍针刺法与西药普瑞巴林治疗丘脑痛的疗效差异及对患者血浆P物质(SP)及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西药组,每组32例。两组均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西药组口服普瑞巴林胶囊75mg,每日2次;针刺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主穴取水沟、内关、三阴交,上肢疼痛加患侧极泉、尺泽、合谷,下肢疼痛加患侧委中、足三里,头痛加双侧风池、完骨、翳风,每日2次,每周治疗6d,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及随访(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血浆SP及β-EP的变化,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50.0%(16/32),与西药组的46.9%(15/32)相当(P>0.05);治疗8周后、随访时,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29/32)、84.4%(27/32),均分别优于西药组的65.6%(21/32)、40.6%(13/32,均P<0.05)。治疗4周、8周后及随访时针刺组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西药组治疗4周、8周后疼痛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8周后及随访时,针刺组疼痛评分均低于西药组(均P<0.05)。治疗4周、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SP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血浆β-EP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治疗8周后,针刺组血浆SP含量较西药组降低更明显(P<0.05),β-EP较西药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明显缓解丘脑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优于西药普瑞巴林,且疗效稳定,远期疗效明显占优,同时可以更明显地升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SP含量。

    2017年01期 v.37;No.340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464 ]
  • 针刺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调节作用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效应研究

    刘义;冯慧;刘文娟;毛洪京;莫亚莉;尹岩;余正和;徐莲莲;

    目的:比较针刺与艾司唑仑调节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的差异,并探讨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效应。方法:将64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和药物组(32例),共剔除3例,最终针刺组31例,药物组30例。针刺组主穴取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结合配穴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的平均睡眠潜伏时间(mean sleep latency,MSL),并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监测睡眠结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药物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睡眠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缩短、觉醒次数(number of awakenings,NWAK)、入睡后清醒时间(wake after sleep onset,WASO)减少,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增多、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明显增高(均P<0.01)。药物组治疗后非快速眼动1/2/3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 1/2/3,N1、N2、N3)、快速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REM)占TST比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较药物组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两组治疗后SOL、NWAK、WASO、TST、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药物组缩短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较艾司唑仑能更有效地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更有利于调节其过度觉醒状态。

    2017年01期 v.37;No.340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421 ]
  • 针刺与艾灸对气虚证心率变异性的不同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舒晴;孙丹红;王华;梁凤霞;Gerhard Litscher;Daniela Litscher;Ingrid Gaischek;陈丽;何文娟;王雅媛;

    目的:观察针刺与艾灸对气虚证患者症状的改善作用及对心率变异性指标的不同影响。方法:招募30例气虚证患者及15例健康受试者,将30例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艾灸组,每组15例;1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针刺组与健康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艾灸组接受艾灸治疗,所取穴位均为关元和足三里,隔日治疗1次,共10次。在患者治疗前、治疗4次及治疗结束后进行气虚证症状量化评分并检测受试者心率变异性。比较气虚证症状量化评分与心率变异性指标的相关性,比较治疗前、治疗4次及治疗结束后3组受试者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结果:针刺组与艾灸组气虚证症状量化评分在第4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治疗结束后艾灸组气虚证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气虚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健康对照组更低(均P<0.05),且相关系数更高;治疗结束后,艾灸组的平均心率较治疗前下降(P<0.05),心率变异性总功率、低频均较治疗前上升(均P<0.05),健康对照组平均心率较治疗前上升(P<0.05);针刺组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总功率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气虚证的严重程度,针刺与艾灸均能改善患者的气虚症状,艾灸作用更明显,原因可能与艾灸能够持续性地提高自主神经系统活性有关。

    2017年01期 v.37;No.340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432 ]
  • 齐刺电针扳机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黄壮;霍金;赵冏琪;

    目的:比较齐刺电针疗法与常规电针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齐刺电针组与常规电针组,每组18例。齐刺电针组采用齐刺扳机点(可激发面部疼痛的阳性反应点)为主,并予电针刺激;常规电针组采用常规针刺扳机点,并予电针刺激,均隔日1次,10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第1个疗程后、第2个疗程后对两组综合症状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齐刺电针组和常规电针组治疗后综合症状评分和VAS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P<0.01),齐刺电针组较常规电针组评分降低更加明显(均P<0.01);齐刺电针组愈显率为44.4%(8/18)、总有效率为88.9%(16/18),分别优于常规电针组的27.8%(5/18)、66.7%(12/18,均P<0.05)。结论:齐刺电针扳机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常规电针治疗。

    2017年01期 v.37;No.340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391 ]
  • 不同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对比观察

    张丽丽;赵磊;白颖;

    目的:比较耳针、针刺、西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探寻治疗面肌痉挛的较佳疗法。方法:将90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耳针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耳针组主穴选取眼、神门、心、肝、脾、皮质下、垂前、枕,针刺组穴取百会、风池、四白、下关、承泣、合谷、太冲、足三里为主,两组均每天针刺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2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卡马西平片,每次0.1g,每日3次,7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面肌痉挛强度分级变化,并比较3组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面肌痉挛强度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耳针组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耳针组、针刺组和西药组3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3.3%(28/30)、80.0%(24/30)和53.3%(16/30),耳针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及西药组(均P<0.05),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各组病程<6个月的疗效显著优于病程≥6个月者(均P<0.05),且均为耳针组疗效最优(均P<0.05)。结论:耳针是治疗面肌痉挛的较佳疗法,其疗效优于针刺及西药卡马西平,且病程小于6个月者治疗效果更佳。

    2017年01期 v.37;No.34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372 ]
  • 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卵泡发育不良疗效研究

    颜宇轩;潘畅;吴节;杨丽洁;

    目的:观察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脾肾阳虚型卵泡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型卵泡发育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针灸疗法和针灸周期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以脾肾阳虚证型的取穴原则为主,穴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血海、子宫;观察组针对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月经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而采用不同的穴位,主穴选取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血海,卵泡期加用关元、大赫等补益肾阴,排卵期加用合谷、太冲等理气活血,黄体期则加用气海、关元并使用灸法,以补益肾阳。两组患者经期不予治疗,其余时间隔日针灸1次,每次治疗30min,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患者的总体疗效、基础体温(BBT)、卵泡发育情况、子宫内膜平均厚度及类型和脾肾阳虚的中医证候积分,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1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另1例因患其他疾病而停止治疗,最终纳入28例;对照组3例欲行试管婴儿术而使用激素,予以剔除,最终纳入27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26/28),优于对照组的85.2%(23/27,P<0.05);除对照组子宫内膜类型外,两组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BBT、卵泡发育情况、子宫内膜平均厚度及类型和中医证候积分(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卵泡发育情况、子宫内膜类型和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2/2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1/27),均为轻度不良反应,可自行缓解。结论: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卵泡发育不良疗效显著,与常规针灸疗法相比,针灸周期疗法临床疗效更优。

    2017年01期 v.37;No.340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300 ]
  • “健脾益肾通督”配穴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赵勇;刘振寰;金炳旭;

    目的:比较"健脾益肾通督"配穴针刺配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物理治疗和手功能训练,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0d,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健脾益肾通督"配穴针刺疗法,穴取百会、风府、身柱、至阳、筋缩、腰阳关、命门、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0d,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定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Peabody精细运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加显著(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46/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39/60,P<0.05)。结论:"健脾益肾通督"配穴针刺法作为辅助疗法可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2017年01期 v.37;No.340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435 ]

医案选辑

  • 右小腿间歇抽痛案

    殷晓彤;李洁;张仁;

    <正>患者,男,60岁,于2015年11月9日就诊。主诉:右小腿外侧间歇性抽搐性疼痛2月余。现病史:10年前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曾行腰椎内固定术,之后腰病未再发作。2个月前无明显原因,突然出现右小腿外侧阵发性剧烈抽痛,痛如电击,每次持续数秒钟,发作停止时一如常人,夜间发作为甚,可达数十次,以致彻夜无眠,十分痛苦。曾辗转多家医院治

    2017年01期 v.37;No.340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4 ]
  • 髋关节积液案

    张洪芳;王聪;张永臣;

    <正>患者,男,60岁,退休干部,于2015年11月6日就诊。主诉:双髋关节疼痛间歇发作半年余。病史: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髋关节疼痛,行双髋关节MRI示:双侧股骨头外形轮廓尚可,其内未见信号异常,关节间隙清晰,关节内示少许长T2液体信号,见图1。关节周围软组织无肿胀。印象:双髋关节积液(微量)。行理疗治疗后效果差,为求进一步治疗来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就诊。刻诊:双

    2017年01期 v.37;No.340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72 ]
  • 婴儿小麦过敏案

    黄绍磊;温仲;胡怀珍;刘真;李国强;杨佃会;

    <正>患儿,男,5个月。就诊日期:2016年4月16日。主诉:母亲代述患儿反复出现全身皮疹、水疱伴瘙痒2月余。病史:患儿2个月前开始出现面颊、额部、眉间和头部红斑,后逐渐加重,遍布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患儿自觉瘙痒,搔抓、摩擦后水疱破损,形成渗出性糜烂面,水疱干涸后形成黄色痂。以上症状多在开始哺乳20~30 min后发作或加重。

    2017年01期 v.37;No.340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5 ]

临证经验

  • 隔姜灸治疗阴茎硬结症30例

    张迅;梁季鸿;梁世坤;申树林;韦国强;朱春晖;宋卫儒;李广裕;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阴茎硬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阴茎硬结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硬结处行隔姜灸,每天1次,治疗90d;对照组应用曲安奈德局部多点注射,每周1次,治疗3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60.0%(18/30,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阴茎硬结症疗效确切。

    2017年01期 v.37;No.340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09 ]
  • “十字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金玖;范晶;陆妍;杜宇征;

    <正>周围性面瘫为临床常见病,笔者在中医院实习期间见杜宇征导师运用"十字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0例病例均为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1~65岁,平均(43±7)岁;病程1d~2个月,平均(2.0±0.6)个

    2017年01期 v.37;No.340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381 ]
  • 针刺内睛明穴为主治疗干眼27例

    朱文增;朱莉莉;倪金霞;刘华;

    目的:观察针刺内睛明穴为主治疗干眼的临床疗效。方法:27例(54只眼)干眼患者均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门诊。针刺选取内睛明为主穴,以太阳、攒竹、鱼腰、瞳子髎、天柱、"供血"、百会、神庭、神门、照海、中脘、天枢等为配穴。每周治疗3次,共观察4周,记录首诊、二诊及每周第1次在针刺治疗前的干眼症状评分以及疗程前后泪液分泌量的变化。结果:症状改善显效12只眼,有效37只眼,无效5只眼,总有效率达90.7%。在4周的疗程内,干眼症状评分呈递减趋势;治疗后泪液分泌量增加(P<0.001)。结论:以内睛明穴为主针刺治疗干眼的方法安全有效。

    2017年01期 v.37;No.340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388 ]

刺法与灸法

  • 合谷穴的“倒马针法”机制浅析及临床应用举隅

    张立志;许能贵;

    合谷穴的"倒马针法"不同于传统的齐刺法,笔者在董氏"灵骨""大白"穴同刺用于温阳补气的基础上,沿着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揣穴,运用"灵骨"、合谷、"大白"3穴合用直刺的"倒马针法",直通三焦,整体协调脏腑功能以强化临床疗效。笔者认为合谷穴的部位在示指桡侧面上,穴位随着机体的功能状态而动态变化,董氏奇穴"灵骨""大白"穴只是病理状态下,合谷穴在第二掌骨桡侧的移动点。《四总穴歌》中记载:"面口合谷收",揭示了合谷穴与头面五官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此针法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等面口疾病较单纯针刺合谷穴疗效显著,并有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2017年01期 v.37;No.34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462 ]

机制探讨

  • “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家兔尿液代谢物的影响

    杜小正;袁博;王金海;张星华;田亮;任朝展;曾华宗;

    目的:比较不同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家兔尿液代谢物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机制。方法:40只清洁级青紫蓝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余组以卵蛋白诱导法和低温冷冻法复制RA寒证模型。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于"足三里"分别施以平补平泻、捻转补法、"热补针法"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共7d。干预结束后收集24h尿液,处死家兔,剥取各组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技术(LC-Q/TOF-MS)检测尿液代谢物,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PLS-DA)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尿液代谢物变化主要体现在亮氨酸代谢相关物质降低(P<0.05),嘌呤代谢、色氨酸代谢相关物质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尿液代谢物变化主要体现在亮氨酸代谢相关物质增高(P<0.05),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相关物质降低(P<0.05),且热补针法组亮氨酸代谢相关物质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P<0.05)。结论:平补平泻、捻转补法及"热补针法"针刺可调控RA家兔体内亮氨酸代谢(能量代谢)、嘌呤代谢(氧化损伤)、色氨酸代谢(免疫调控)通路,而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可能体现在对亮氨酸代谢(能量代谢)的调控方面。

    2017年01期 v.37;No.340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335 ]
  • 针刺对单眼剥夺弱视大鼠视皮层17区神经元异常时空模式的干预研究

    朱田田;马重兵;严兴科;

    目的:初步揭示针刺对视皮层可塑性变化的电生理调节机制。方法:14d龄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敏感早期、敏感中期和敏感末期针刺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余组采用缝合上下眼睑的方法复制单眼剥夺弱视大鼠模型。造模后,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天抓取,不予其他干预;各针刺组均选取双侧"睛明""攒竹""光明""风池",分别于模型复制后的第3d、12d、21d开始针刺干预,每次留针10min,每日针刺1次,共9d。干预结束后采用在体多通道神经信号技术(M-NEMEA)检测各组大鼠视皮层17区神经元放电波的幅值和功率谱密度。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皮层17区放电神经元减少,波幅明显降低(P<0.05);敏感早期、中期针刺组大鼠放电神经元增多,波幅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均P<0.05);敏感早期针刺组神经元放电波幅值高于敏感中期针刺组和敏感末期针刺组(均P<0.05),敏感中期针刺组神经元放电波幅值高于敏感末期针刺组(P<0.05)。在120s采集时域内,空白组功率谱密度主要集中在-105~-100dB,模型组功率谱密度区间较空白组增大,主要分布在-132~-124dB;各针刺组功率谱密度区间较模型组缩小,敏感早期针刺组功率谱密度主要分布在-115~-110dB,敏感中期针刺组主要分布于-120~-115dB,敏感末期针刺组主要分布于-129~-122dB。结论:单眼剥夺后大鼠视皮层17区神经元出现时空模式异常改变,而针刺对神经元时空模式改变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敏感期内视皮层神经元存在发育可塑性,早期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2017年01期 v.37;No.340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77 ]

思路与方法

  • 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论治中风后尿失禁

    夏云;温骏;卢小叶;佘君菲;钟峰;章薇;常小荣;娄必丹;

    "五经配伍"强调经脉经穴及脏腑间的五行配伍、生克制化关系。通过调节病变脏腑对应经络的子母经、克侮经,使失衡的脏腑间的关系复归平衡,调控人体机能,有效治疗疾病。本文在"五经配伍"学术思想指导下,根据导致中风后尿失禁的风、火、痰等病因病机,从虚、实、本虚标实3个方面,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下,选取本经、子经、母经、我克经、克我经腧穴,采用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等治疗方法,论述中风后尿失禁的针灸治疗,为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2017年01期 v.37;No.340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402 ]

针家精要

  • 金伯华重用翳风穴诊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赵新雨;李靖;王俊霞;张鹏翔;黄毅;

    介绍名老中医金伯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特色及经验。金老治疗周围性面瘫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将翳风作为诊断预后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穴,通过翳风穴压痛及阳性反应物明显程度判断疾病的轻重。治疗时针刺翳风穴多与皮肤呈60°~80°角向咽喉方向进针,以得气迅速并保证安全,且其刺法在不同分期随治则而变化。

    2017年01期 v.37;No.340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404 ]
  • 闽南针灸名家张永树先生的针灸学术特色

    徐伟伟;孟宪军;朱安宁;王昱;倮伍有姑莫;匡子芳;

    张永树先生是闽南泉州针灸名家,师承留章杰教授。通过收集整理张老的相关论文论著,对其针灸学术特色进行总结,发现张老十分重视阳气的调养,并创"养阳育阴"之说,以扶养阳气达培育阴精之效;总结八法以通调任督二脉,并调人身阴阳;重视灸法,强调灸法剂量,并善用直接灸;注重经络理论,善用经络辨证,临床尤善调手阳明经,通过养阳、生津、通腑以治疾。

    2017年01期 v.37;No.340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11 ]

理论探讨

  • 语言学视域下的阿是穴释义

    姜姗;赵京生;

    阿是穴一词的释义目前尚未统一,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也是针灸理论难点之一。通过梳理《针灸学》统编教材、工具书、术语标准等文献资料中的"阿是穴"定义,筛选其中具有共识、言之合理的要素,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距离象似性理论,对"阿是穴"进行重新释义;此外,在理解"以痛为输""天应穴""反应点"等相近术语的基础上,以义素分析法辨析其与阿是穴的异同,并引申出对针灸理论的部分思考。

    2017年01期 v.37;No.340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53 ]
  • “筋脉系统”假说

    刘农虞;

    笔者从经脉和经筋在生理、病理、诊治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论述"筋脉系统"假说。经脉受阴血而营,经筋禀阳气而柔;经脉逆顺线性循环,经筋向心带状循布;经脉表里内外相贯,经筋结合筋骨联动;经脉属络脏腑,经筋维稳脏器;经脉营养五官,经筋润运九窍;脉为营,筋为刚;经脉强调虚实,经筋重视寒热;经脉病深重复杂,经筋病轻浅单纯;经脉病难疗效慢,经筋病易治效速。"筋脉系统"由脉络系统和筋皮系统两部分构成。笔者将与营血相关、具有输送气血、传递信息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脉络系统和与卫气相关、具有主管运动、保卫机体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筋皮系统联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筋脉系统"。

    2017年01期 v.37;No.340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424 ]

学术争鸣

  • 基于人类本能浅谈睛明穴在VDT视疲劳和脑疲劳之间的桥梁作用

    张玮;李华南;赵娜;海兴华;董桦;王金贵;

    为探讨睛明穴在沟通视频显示终端(VDT)视疲劳和脑疲劳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对古代和近代文献资料的研究,对有关睛明穴的古医籍和现代科学研究报道进行分析整合,探索按揉睛明穴是人体视疲劳后大脑信号向外传达的一个与生俱来的本能反馈动作。证明睛明穴是眼睛和脑部信息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是人体视疲劳后大脑信号向外传达的一个主要反馈点。本文试图建立通过睛明穴来反映视疲劳和脑疲劳之间关系的一条新的研究思路,从而确定睛明穴在二者之间的桥梁作用,以期为未来开展"观眼识脑"研究奠定一些基础。

    2017年01期 v.37;No.340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27 ]

百家园

  • “八邪”源流考

    余芝;徐斌;

    笔者考察了中医学术语"八邪"的源流,认为目前工具书所记载的该穴位名称出处有误,八邪穴的穴名很可能源于窦氏,最早记载于《盘石金直刺秘传》,其命名基本旨趣指的是可以驱除八风/八邪的一组穴位。

    2017年01期 v.37;No.340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48 ]

文献研究

  • 基于得气理论的中医古籍研究

    赵妍;鲁凌云;孙路强;张树森;周思远;李瑛;

    从古至今历代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本文基于中医类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所收录的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重点查阅医经类、针灸推拿类等,通过搜索"得气""气至",摘录有关电子原文,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研究分析,发现得气不仅是评价传统针刺治疗是否有效的标准,还体现在调整机体寒热虚实,指导补泻手法,决定针刺深浅、留针时间、出针及判断预后等多个层面,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17年01期 v.37;No.340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9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346 ]
  • 从“凤汉系统”到“原始管道系统”——对经穴实质研究的思考

    林栋;黄晓真;庄婉玉;林丽莉;

    通过对近年原始管道系统系列研究的梳理,笔者认为,虽然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原始管道系统在血管、淋巴管、神经、脑、脊髓及内脏器官表面等全身各部位呈网状结构分布,且管道内含有大量免疫细胞并参与机体免疫、循环等各生理病理过程,在形态学及细胞生物学上也有能证明其存在的证据,但至今尚无法在功能上阐述其作用特点。基于生命物质特征的研究可以在系统缜密的合作中不断取得突破,然而其回归生命功能效应的道路却显得步履蹒跚,这一点在经穴实质研究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基于临床的经穴效应规律研究也许是经穴实质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2017年01期 v.37;No.340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55 ]

器具研制

  • 温针灸技术训练考核装置的设计

    高明;徐刚;杨华元;刘堂义;胡银娥;唐文超;

    研制一种具有训练和评价温针灸操作技术的现代针灸教学仪器。根据传统温针灸的原理及技术操作特点,结合机械设计和单片机技术,设计温针灸训练考核装置。温针灸训练考核装置由装置本体、万向穴位模拟器、振动复位系统和电路控制系统4个模块组成,包括机架、平台框架、摆动框架、万向穴位模拟器、振动复位装置及操作计时、针感显示和振动控制电路等,可训练温针灸操作中从不同角度进针和搓装艾绒团,显示针尖是否达到要求的位置,通过振动检验搓装在针柄上艾绒团是否易于脱落,并显示操作时间。该装置可实现温针灸技术的操作训练、考核与评价,客观化评价温针灸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和评价针灸学生温针灸技术的规范化操作,提高温针灸临床操作能力。

    2017年01期 v.37;No.340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12 ]

述评

  • 穴位皮肤温度研究之述评

    杨紫艺;周梦媛;汪杏;赵芸芸;陈芷枫;兰益;徐韬;赵煜;赵凌;

    对50余年来的穴位体表温度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比较穴位与非穴位以及不同状态下穴位体表温度的特点,各种针灸、拔罐等干预因素对穴位温度的影响,并对这些研究中穴位皮肤温度表现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梳理与总结。健康人体穴位皮肤温度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穴位比非穴位体表温度高;同一条经脉上穴位的皮肤温度越接近头面躯干,温度值越高;左右侧对称穴位的温度大约相差0.5℃;不同经脉上相近穴位皮肤温度相近。患病后穴位皮肤温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判断。针刺、艾灸和拔罐等治疗方法均可以刺激穴位,改善机体代谢,使人体阴阳平衡,调节穴位温度,对疾病起到缓解或治疗的作用。穴位皮肤温度表现的特异性和规律性可能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穴位敏化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今后的研究还需借助不同疾病的状态和属性,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采用更加敏感、客观的温度测量方法,通过实验和数学模型更加深入地挖掘穴位温度的相关规律。

    2017年01期 v.37;No.340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57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