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婷婷;景向红;郭玮;韩冠雄;杜朔;赵吉平;
目的:观察针刺预防治疗中重度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中重度SA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52例,脱落4例)。观察组于患者发作期前4周予针刺预防治疗,穴取印堂、迎香、合谷、足三里、风池、肺俞等,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发作期前不予任何干预,两组发作期均可适当予应急药物。于发作期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发作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发作期第1、2、4、6周的鼻结膜炎患者生活质量问卷(RQLQ)及鼻症状总分(TNSS)评分,于发作期第1~6周记录两组应急药物评分(RMS)。结果:观察组发作率为84.0%(42/50),低于对照组的100.0%(48/48,P<0.05)。治疗后,观察组发作期各时间点RQLQ、TN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发作期各时间点RM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预防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重度SAR发作率,减轻患者发作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应急药物使用量。
2023年02期 v.43;No.413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1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姜丽芳;吴洁;符强;姜丽红;陈晨;朱丹;仲远明;
目的:比较针刺会阴与口服西药治疗严重慢性功能性便秘(CSF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CSFC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2例,脱落5例)与西药组(32例,脱落4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针刺组予直刺会阴20~30 mm,前4周每日1次,每周5次;后4周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8周。西药组于每日早饭前口服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2 mg,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8周周平均自主排便(SBM)次数,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便秘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生活质量[便秘生活质量自评量表(PAC-QOL)评分及治疗前后PAC-QOL评分差值≥1分者占比],并于治疗后及随访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8周周平均SBM次数增加(P<0.05);针刺组治疗第1周周平均SBM次数少于西药组(P<0.05),治疗第4~8周周平均SBM次数多于西药组(P<0.05)。两组治疗后、随访时便秘症状评分及治疗后PAC-QOL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刺组低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治疗前后PAC-QOL评分差值≥1分者占比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治疗后及随访总有效率分别为81.5%(22/27)和78.3%(18/23),均优于西药组的42.9%(12/28)和43.5%(10/23,P<0.05)。结论:针刺会阴可有效增加CSFC患者自主排便次数,减轻便秘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后及随访时疗效均优于口服西药。
2023年02期 v.43;No.413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7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栗浩;文谦;胡航绮;赫英;潘慧;李宁;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电针对腹部手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320例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电针组(联合组,80例)、经皮穴位电刺激组(80例,中止1例)、电针组(80例,中止1例)和对照组(80例,中止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加速康复外科(ERAS)标准化围手术期管理。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梁门、大横;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内关、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联合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电针治疗。予连续波,频率2~5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自术后第1天开始,至肛门恢复自主排便,并能耐受经口进食固体食物为止。观察各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和耐受经口进食固体食物时间的综合结果(GI-2)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耐受经口进食固体食物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各组患者术后1、2、3 d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治疗结束后评价患者对每种治疗方法的接受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电针组GI-2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耐受经口进食固体食物时间缩短(P<0.05),术后2、3 d疼痛VAS评分降低(P<0.05),且联合组短于、低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电针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电针组住院天数缩短(P<0.05),且联合组短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电针能加速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
2023年02期 v.43;No.413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1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郭晋锋;张勇;吴耿聪;郭昊;
目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针刺治疗胃癌术后残胃排空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胃癌术后残胃排空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40例,脱落1例)。对照组给予持续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穴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公孙、三阴交,留针30min,每日1次,5d为一疗程,治疗1~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恢复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恢复进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可促进胃癌术后残胃排空功能障碍患者康复。
2023年02期 v.43;No.413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张灿;沈英飞;谢尚举;全仁夫;
目的:观察隔附子饼灸涌泉穴联合利伐沙班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73例膝关节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6例,脱落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每次10 mg,每日1次;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隔附子饼灸患侧涌泉穴治疗,每次3壮,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4 d。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采用B超检测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情况;治疗前及治疗7、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患侧股深静脉血流速度、肢体周径;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情况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股深静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PT、APTT、股深静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PLT、Fib、D-二聚体、肢体周径(膝关节、髌骨上10 cm、髌骨下10 cm)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股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PLT、Fib、D-二聚体、肢体周径(膝关节、髌骨上10 cm、髌骨下10 cm)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34/35),高于对照组的85.7%(30/35,P<0.05)。结论:隔附子饼灸涌泉穴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加快下肢血流速度及减轻下肢肿胀。
2023年02期 v.43;No.413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7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钟毓贤;丁宇;付本升;马广昊;崔洪鹏;陈婷婷;潘灵芝;刘倩;徐航晨;李呈新;关玲;
目的:观察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术(PTED)后腰段多裂肌(LMM)脂肪浸润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04名接受PT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52例,脱落4例)。两组患者均于PTED治疗48 h后开始接受两周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内进行1次针刀(L3~L5夹脊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LMM脂肪浸润横截面积(CSA),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对各节段LMM脂肪浸润CSA与V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L4/L5及L3~S1总体节段LMM脂肪浸润CSA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L4/L5节段LMM脂肪浸润CSA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术后1个月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前L3~S1总体节段LMM脂肪浸润CSA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64,P<0.01);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各节段LMM脂肪浸润CSA与VAS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针刀能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TED后LMM脂肪浸润程度、疼痛症状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23年02期 v.43;No.413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赖金树;陈远东;阮传亮;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脱落1例、中止1例)和对照组(29例,脱落1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内科治疗、常规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和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加用电针八髎穴治疗,对照组于八髎穴旁对照点(八髎穴水平向外旁开20 mm处的8个点)浅刺联合电针治疗,予连续波,频率50 Hz,电流强度1~5 mA,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问卷(ED-EQoL)评分和盆底肌收缩幅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IEF-5评分及快肌、综合肌、慢肌收缩幅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ED-E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八髎穴能改善脑卒中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勃起功能,增加盆底肌收缩幅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023年02期 v.43;No.413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许金波;童光磊;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临床疗效,并基于脑白质纤维束及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炎性细胞因子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痉挛型CP患儿随机分成头针组与假头针组,每组45例。两组均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头针组针刺患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及顶中线,假头针组于上述穴线旁开1寸处行假针刺,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儿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大脑脚部位皮质脊髓束(CST)、内囊前肢(ICAL)、内囊后肢(ICPL)、内囊膝部(ICGL)、胼胝体膝部(GCC)、胼胝体体部(BCC)和胼胝体压部(SCC)的分数各向异性(FA)值]、血清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及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33(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度(Vs)及血管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表面肌电(SEMG)信号指标[股直肌、腘绳肌、腓肠肌、胫前肌均方根(RMS)值]、粗大运动功能(GMFM-88)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各纤维束FA值、Vm、Vs、GMFM-88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头针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假头针组(P<0.05);两组患儿血清NSE、GFAP、MBP、UCH-L1、IL-33、TNF-α含量及RI、PI、MAS评分、各肌肉RMS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头针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假头针组(P<0.05)。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5.6%(43/45),高于假头针组的82.2%(37/45,P<0.05)。结论:头针可有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改善患儿脑血流动力及粗大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及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为修复脑白质纤维束及调控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炎性细胞因子含量。
2023年02期 v.43;No.413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