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 开窍利咽四步针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曹雪;张红娟;徐刚;马星星;蒲秀玲;马文娟;张迪;田兆迪;张卫华;

    目的:观察开窍利咽四步针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开窍利咽四步针法,第一步针刺病灶侧头针三区,第二步点刺咽后壁,第三步金津、玉液放血,第四步深刺咽三穴,头针三区、咽三穴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休息1 d,1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评级,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SSA评分、RosenbekPAS评级均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4/30),低于对照组的36.7%(11/30,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P<0.05)。结论:开窍利咽四步针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3年06期 v.43;No.417 611-614+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1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隔药灸贴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

    赵峥嵘;王雅萱;徐芳园;张文超;王巧芸;黄伟;

    目的:比较隔药灸贴与艾箱灸两种灸法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贴组和艾箱灸组,各40例。两组均予常规针刺治疗,穴取百会、印堂、中脘及双侧天枢、阴陵泉、太溪等。隔药灸贴组采用温阳扶正膏(制附片、制吴茱萸、干姜、肉桂等组成)在神阙、关元、中脘及双侧天枢、肾俞、上巨虚进行隔药灸贴,艾箱灸组在相同腧穴进行艾箱灸。针灸治疗均隔日1次,共治疗4周(14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肠易激综合征(IBS)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及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各项评分及总分、IBS-S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隔药灸贴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中腹胀评分、大便次数评分、总分和IBS-SSS评分低于艾箱灸组(P<0.05);两组患者IBS-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隔药灸贴组高于艾箱灸组(P<0.05)。隔药灸贴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艾箱灸组的85.0%(34/40,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隔药灸贴可有效改善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疗效优于艾箱灸。

    2023年06期 v.43;No.417 617-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9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频次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试验

    汤铠源;孙碧云;颜彦;汪汐;何欣;刘志顺;

    目的:比较不同频次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每周针刺3次组(31例,脱落2例)、每周针刺1次组(30例,脱落2例)及对照组(29例,脱落2例)。两个针刺组均取中脘及双侧天枢、内关、梁丘、阳陵泉、足三里和太冲,分别给予每周3次、每周1次的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于随访结束后给予补偿性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4、8周的消化不良症状(SID)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于治疗前,治疗2、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4、8周评定3组患者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指数(NDLQI)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后4、8周,每周针刺3次组、每周针刺1次组SID积分、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0 1,P<0.05)。治疗4周后,每周针刺3次组、每周针刺1次组SID积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0 1);治疗2、4周后,每周针刺3次组、每周针刺1次组NDLQI评分较基线期升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4、8周,每周针刺3次组SID积分、SAS评分、SDS评分低于每周针刺1次组(P<0.001,P<0.05),NDLQI评分较基线期升高值高于每周针刺1次组(P<0.000 1)。结论:每周针刺3次改善FD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情绪状态优于每周针刺1次,治疗结束后其疗效可持续8周。

    2023年06期 v.43;No.417 622-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9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脐四边穴”对慢性失眠及其并发症的影响

    李振华;徐应甲;吴毅明;

    目的:观察针刺“脐四边穴”对慢性失眠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脱落8例)和对照组(60例,脱落5例)。观察组在常规取穴(百会及双侧神门、内关、安眠)的基础上配合“脐四边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仅取常规穴位针刺治疗,均每日1次,一周6次,共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治疗前后Beck焦虑量表(BAI)、Beck抑郁量表(BD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并应用多导睡眠记录仪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睡眠潜伏期(SL)、觉醒时间(AT)、睡眠效率(SE)、实际总睡眠时间(TS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PSQI和I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I、BDI、FSS和E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L、AT较治疗前降低(P<0.05),SE、TST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SL、AT低于对照组(P<0.05),SE、TST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取穴基础上,针刺“脐四边穴”可提高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减轻失眠严重程度,改善并发的焦虑、抑郁、疲劳和嗜睡症状。

    2023年06期 v.43;No.417 629-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1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补肾安神”法针刺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失眠:随机对照试验

    杨文佳;赵娜;于心同;谢晨;李金金;张春雁;陈云飞;

    目的:观察“补肾安神”法针刺治疗肾阴虚型围绝经期失眠(PM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肾阴虚型P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6例,脱落1例)。观察组予针刺百会及双侧肾俞、太溪、安眠;对照组予非穴浅刺假针刺。两组均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10次。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主观睡眠质量,采用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患者客观睡眠质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PSQI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及总分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SG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入睡潜伏期及入睡后清醒时间缩短、微觉醒指数降低(P<0.01),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第1期百分比(N1%)降低、NREM睡眠第3期百分比(N3%)增加(P<0.05);对照组PSG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G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入睡潜伏期及入睡后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微觉醒指数及N1%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肾安神”法针刺可有效改善肾阴虚型PMI患者主观和客观睡眠质量。

    2023年06期 v.43;No.417 634-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1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针刺与拔罐不同顺序操作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随机对照试验

    窦婷婷;邹依纯;严兴科;马重兵;魏玉婷;

    目的:比较针刺与拔罐不同顺序操作治疗腰肌劳损(寒湿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腰肌劳损(寒湿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拔罐组(38例)和拔罐针刺组(38例,脱落1例)。针刺拔罐组在针刺治疗结束后10 min行拔罐治疗,拔罐针刺组在拔罐治疗结束后10 min行针刺治疗。针刺穴取命门、腰阳关、阿是穴,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留针30 min;拔罐于腰椎两侧行闪罐3 min,于双侧肾俞、大肠俞及阿是穴留罐10 min。两组均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腰部平均温度,并评定两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除ODI睡眠评分外,两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1,P<0.05),腰部平均温度升高(P<0.01);治疗后,拔罐针刺组VAS评分、ODI疼痛程度评分低于针刺拔罐组(P<0.05)。拔罐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针刺拔罐组(P<0.01)。针刺拔罐组有效率为92.1%(35/38),拔罐针刺组有效率为94.6%(35/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与拔罐不同顺序操作治疗腰肌劳损(寒湿型)疗效相当,但先拔罐后针刺在改善疼痛及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2023年06期 v.43;No.417 639-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1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长度艾段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随机对照试验

    孙敦坡;傅捷;滕娟;黄谦;张传东;高绪柱;

    目的:比较不同长度艾段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临床疗效。方法:将6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4组:4 cm组(150例,脱落5例、中止2例)、3 cm组(150例,脱落6例、中止2例)、2 cm组(150例,脱落6例)和常规针刺组(150例,脱落6例)。4 cm组采用4 cm艾段温针灸治疗,3 cm组采用3 cm艾段温针灸治疗,2 cm组采用2 cm艾段温针灸治疗,常规针刺组仅予针刺治疗,取穴均为大椎及双侧夹脊穴(C_5、C_7)、风池、肩贞、曲池、中渚等,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两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各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症状评价量表(CASCS)评分、患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评分及患侧上肢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F波出现率和传导速度,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并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中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上肢麻痛评分及总分,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CASCS评分中主观症状、适应能力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治疗后,4 cm组中医证候评分中颈部疼痛、活动受限评分及总分低于其他3组(P<0.05,P<0.01),CASCS评分中主观症状、适应能力评分及总分高于其他3组(P<0.05,P<0.01),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正中神经、桡神经F波出现率及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4 cm组桡神经F波出现率及传导速度高于其他3组、正中神经F波出现率及传导速度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4 cm组IL-6含量低于其他3组、TNF-α含量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4 cm组总有效率为78.3%(112/143),高于3 cm组(67.6%,96/142)、2 cm组(65.3%,94/144)和常规针刺组(53.5%,77/144,P<0.05)。结论:4 cm长度艾段温针灸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症状,提升上肢神经功能,减轻神经压迫造成的炎性反应,临床疗效优于3 cm、2 cm长度艾段温针灸和常规针刺。

    2023年06期 v.43;No.417 647-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1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

    李博;王冬冬;乔晓迪;袁爱红;蒋平;徐久平;杨骏;张庆萍;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患者近期、远期疗效及针刺安全性。方法:将42例CP/CPP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1例,脱落1例)和假针刺组(21例)。针刺组穴取双侧中髎、会阳、肾俞、三阴交行针刺治疗,中髎、会阳针刺60~80 mm,肾俞、三阴交直刺30 mm;假针刺组穴取双侧肾俞、中髎、会阳旁开2 cm非经非穴点和三阴交旁开非穴点(脾经和肾经连线中点),均直刺2~3 mm。两组均留针30 min,前4周隔日1次,每周3次,后4周每周2次,共治疗20次。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24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和尿流率,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CPSI疼痛不适、排尿症状、生活质量各分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随访时,针刺组患者NIH-CPSI各分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针刺组NIH-CPSI各分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假针刺组(P<0.05,P<0.01)。治疗后,针刺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针刺组患者平均尿流率高于假针刺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5.0%(15/20),高于假针刺组的42.9%(9/21,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缓解CP/CPP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安全可靠。

    2023年06期 v.43;No.417 654-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0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临证经验

  • 快速针刺天突、人迎治疗抑郁症咽异感症43例

    陈广烈;刘昊;

    <正>咽异感症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咽部异常感觉,如有异物感、阻塞感、痒感、黏着感等,该病多发于青中年女性~([1])。咽异感症在精神心理科门诊常不做诊断,而作为抑郁、焦虑的一种躯体表现,除抗抑郁、抗焦虑治疗外并无针对性治疗,如长期得不到改善将成为焦虑的主要原因[2]。笔者采用快速针刺天突、人迎治疗抑郁症咽异感症43例,现报道如下。

    2023年06期 v.43;No.417 615-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调周序贯疗法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经行头痛48例

    刘姣;梁弘;赵明阳;林辰;

    <正>笔者采用针刺调周序贯疗法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经行头痛48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8例均为2020年9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科门诊的经行头痛患者,年龄15~42(29±7)岁,病程1~23(10.3±6.5)年。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经行头痛的诊断标准:(1)头痛常伴随月经周期,连续规律发作2次以上;(2)头痛多为单侧,少数可见于巅顶或双侧太阳穴,常表现为抽掣痛、锥刺样痛或绵绵作痛。

    2023年06期 v.43;No.417 627-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发作性丛集性头痛20例

    宰风雷;陈娅茹;王志福;冀来喜;宋珊;程江慧;连紫宇;张丽英;

    <正>笔者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发作性丛集性头痛患者2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于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针灸理疗科门诊招募发作性丛集性头痛患者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8~50(33±6)岁;病程2~12(6.2±2.3)年。均符合《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治指南》[1]中发作性丛集性头痛的诊断标准:(1)头痛在丛集期内发作;

    2023年06期 v.43;No.417 659-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调神解结法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35例

    杨云涛;胡斌;邵素菊;吴毅明;马巧琳;麦冬燕;

    <正>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发病率高、危害大,是临床康复治疗的难点之一[1]。笔者运用名老中医邵经明教授治神思想指导的调神解结法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35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5例来自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商城县中医院康复科病房,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45~75(61±13)岁;

    2023年06期 v.43;No.417 706-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征订·书讯

  • 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月刊)

    <正>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入选2019年度T1级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

    2023年06期 v.43;No.417 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编辑部在售杂志明细

    <正>因编辑部淘宝网店被黑,现无法正常使用,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以便沟通。现将编辑部出售中的杂志品种附录于后,欢迎购买。早年杂志所剩无几,售完为止,先到先得!

    2023年06期 v.43;No.417 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购买2021年《中国针灸》杂志合订本

    <正>为满足一直收藏合订本的读者需要,我刊每年制作少量合订本。2021年合订本,每册398元,包邮!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以便沟通。数量有限,欲购从速!亦可邮局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收款人姓名:中国针灸编辑部,邮编:100700。

    2023年06期 v.43;No.417 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医案选辑

  • 针灸治疗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案

    张帆;王麟鹏;袁芳;王少松;张雪;孙敬青;

    <正>患者,女,51岁,初诊日期:2021年4月16日。主诉:左侧前额部及面部疼痛伴萎缩进行性加重1年余。现病史:2019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太阳穴处疼痛,且有局部紧缩感,持续刺痛,间断加重,非放射性,疼痛可忍受,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3分,无法自行缓解,无肌肉颤动及萎缩,无压痛,

    2023年06期 v.43;No.417 645-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机制探讨

  •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NLRP3/Caspase-1/GSDMD轴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游小芳;林万庆;李萍萍;郑永杰;陈斌;

    目的:探讨电针“曲池”“足三里”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与小胶质细胞焦亡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2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参照Zea Longa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电针组造模后次日于右侧“曲池”“足三里”行电针干预,予疏密波,频率4 Hz/20 Hz,电流强度0.2 mA,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术中大鼠脑血流下降率;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观察大鼠神经功能;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荧光法检测缺血侧皮质小胶质细胞阳性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缺血侧皮质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缺血侧皮质组织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及焦孔素-D(GSDMD)m 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中脑血流下降率升高(P<0.001),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P<0.001),缺血侧皮质CD68+的M1型小胶质细胞及TMEM119+的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P<0.001),NLRP3、ASC、Caspase-1及GSDMD mRNA表达升高(P<0.001,P<0.01);缺血侧皮质小胶质细胞膜结构破坏,较多孔隙形成。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后,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P<0.05),缺血侧皮质CD68+的M1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P<0.05),TMEM119+的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P<0.05),NLRP3、ASC、Caspase-1、GSDMD mRNA表达降低(P<0.01,P<0.05);缺血侧皮质小胶质细胞膜结构虽然破坏,但较少细胞膜孔隙形成。结论:电针干预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减小脑梗死体积,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LRP3/Caspase-1/GSDMD轴抑制小胶质细胞焦亡有关。

    2023年06期 v.43;No.417 661-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1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小脑顶核GABAA受体及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

    王帅亚;舒琪;陈翩翩;张帆;周翔;王茜伊;周杰;魏霞;胡玲;余情;蔡荣林;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心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及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小脑顶核(FN)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受体)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改善MIRI的神经调节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激动剂组、激动剂+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MIRI模型。电针组和激动剂+电针组于双侧“神门”“通里”行电针干预,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7 d后制备模型;激动剂组于造模前连续7 d于FN注射GABAA受体激动剂麝香酮(1 g/L),每次150μL,每天1次;激动剂+电针组在每次电针前30 min于FN注射麝香酮。通过PowerLab标准Ⅱ导联采集各组大鼠心电图数据,分析ST段位移值及心率变异性(HRV);ELISA法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TTC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FN GABAA受体阳性表达及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T段位移值、HRV低频和高频比值(LF/HF比值)升高(P<0.01),HRV频域分析表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清NE、CK-MB、cTnI含量升高(P<0.01),心肌梗死面积占比增加(P<0.01),心肌纤维断裂、细胞间质水肿严重,FN GABAA受体阳性表达及mRNA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ST段位移值、LF/HF比值降低(P<0.01),HRV频域分析表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血清NE、CK-MB、cTnI含量降低(P<0.01),心肌梗死面积占比减少(P<0.01),心肌纤维断裂及细胞间质水肿减轻,FN GABAA受体阳性表达及mRNA表达降低(P<0.01);与电针组比较,激动剂组及激动剂+电针组ST段位移值、LF/HF比值升高(P<0.01),HRV频域分析表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清NE、CK-MB、c Tn I含量升高(P<0.01),心肌梗死面积占比增加(P<0.01),心肌纤维断裂、细胞间质水肿加重,FN GABAA受体阳性表达及mRNA表达升高(P<0.01)。结论:电针预处理可改善MIRI大鼠心肌损伤,其机制与抑制FN GABAA受体表达从而改善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关。

    2023年06期 v.43;No.417 669-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5K]
    [下载次数: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对糖尿病肥胖大鼠肝脏Akt/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

    董滢;李瑞;郭卫星;莫芳芳;宋姗姗;段浩茹;庄舒婷;郭孟玮;

    目的:观察电针对Zucker糖尿病肥胖(ZDF)大鼠肝脏蛋白激酶B(Akt)/叉头框转录因子1(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2型糖尿病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雄性2月龄ZDF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制备糖尿病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6只;6只雄性Zucker瘦型(ZL)大鼠作为空白组。电针组大鼠予电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胃脘下俞”“脾俞”干预,同侧“足三里”“胃脘下俞”连接电针,连续波,频率15 Hz,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共干预4周。比较各组大鼠造模前及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BG)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胰岛素(INS)、C肽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肝脏Akt、FoxO1、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蛋白表达。结果:干预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大鼠FBG升高(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FBG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NS和C肽含量、HOMA-IR、肝脏FoxO1和PEPCK蛋白表达升高(P<0.01),肝脏Akt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INS和C肽含量、HOMA-IR、肝脏FoxO1和PEPCK蛋白表达降低(P<0.01),肝脏Akt蛋白表达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肝细胞结构紊乱,排列散乱,细胞质内出现大量脂质空泡;电针组大鼠肝细胞形态趋于正常,脂质空泡减少。结论:电针能够下调ZDF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可能与调控Akt/FoxO1信号通路有关。

    2023年06期 v.43;No.417 679-683+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TGF-β1/Smad3信号通路探讨针刺抗哮喘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

    张倩;乔赟;时宜蓉;庞基丽;宋诗俊;唐红园;覃乐茗;曾国圆;

    目的: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家族成员3(Smad3)信号通路观察针刺双侧“肺俞”“定喘”和双侧“孔最”“鱼际”对哮喘大鼠气道重塑的影响,探讨两组腧穴配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0只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30只。造模组大鼠采用卵清蛋白(OVA)致敏法复制哮喘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肺俞”“定喘”(AAF)组、针刺“孔最”“鱼际”(AAK)组,每组10只。实验第15天起,AAF组、AAK组每天于激发后5 min分别针刺双侧“肺俞”“定喘”及双侧“孔最”“鱼际”,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3周。应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大鼠气道阻力(RL)和肺顺应性(Cdyn),HE染色法及Masson染色法检测肺组织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TGF-β1、Smad3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RL升高、Cdyn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AAF组和AAK组RL降低、Cdyn升高(P<0.01,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出现支气管管腔狭窄、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平滑肌增厚;与模型组比较,AAF组和AAK组支气管管腔狭窄、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及平滑肌增厚减轻;与AAK组比较,AAF组以上肺组织形态改变均减轻。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TGF-β1、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AAF组和AAK组肺组织TGF-β1、Smad3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与AAK组比较,AAF组大鼠TGF-β1、Smad3m 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针刺“肺俞”“定喘”及“孔最”“鱼际”均可减轻哮喘大鼠气道重塑,可能与下调TGF-β1、Smad3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针刺“肺俞”“定喘”疗效更优。

    2023年06期 v.43;No.417 684-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1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对照组设置的要求

    <正>在临床研究中引进科学对照的方法是针灸医学研究在方法学上的进步,但目前我国针灸临床研究论文中对照组的设置比较混乱,不能很好地反映研究者的意图,影响了论文的水平。根据当前我国针灸临床研究现状,《中国针灸》杂志对投寄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对照组设置的基本要求。对照组的设置一定要从研究目的出发,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被对照主体。(1)如果是要证明针灸疗效的优势,

    2023年06期 v.43;No.417 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对照组命名的要求

    <正>随着循证医学理念逐步深入针灸界,越来越多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采取了随机对照、多组对照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针灸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的科学性。但是,在大量来稿中我们看到,对照组的命名方式比较混乱,不能一目了然,因此,有必要提出一定的原则,加以统一。《中国针灸》杂志对投寄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对照组命名的基本要求:(1)直接以对照两组的具体方法命名,如针刺组、艾灸组、西药组、

    2023年06期 v.43;No.417 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知

    <正>为了更好地服务作者和读者,《中国针灸》杂志正式启用新邮箱zhongguozhenjiu@vip.163.com,后续将通过此邮箱为大家发送通知。通过邮箱沟通的事宜:收稿通知、退修通知、录用通知、收费回执返回和后期修稿等。

    2023年06期 v.43;No.417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路与方法

  • 针刺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科学依据探讨

    巴特;孙楷航;王婧;王泽然;桑博默;李泓宽;郭昊然;杨雪;郑玉洁;赵晓峰;

    探讨针刺作用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科学依据。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卒中早期炎性级联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具有极大潜力,但实际转化却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如何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效率是增强其疗效的首要问题。通过梳理文献总结针刺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抑制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炎性级联反应的可能机制,并提出假说:针刺可促进缺血灶分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调控SDF-1α/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轴,从而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归巢效率,发挥其神经保护功能,提高临床转化能力。

    2023年06期 v.43;No.417 691-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三才思想在针刀治疗项痹病中的应用探讨

    张欣;杨文龙;刘方铭;

    在三才思想指导下,基于对项痹病筋骨失衡病因病机的认识,整体施治,选择头颈背3个部位的相应穴位(天才穴:脑户、脑空;人才穴:颈夹脊;地才穴:大椎、曲垣、天宗),应用针刀松解治疗,根据病变经筋所在层次分别针至皮、肉、骨,调筋治骨,恢复颈部正常力学平衡。

    2023年06期 v.43;No.417 697-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方法与规范

  • 针灸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方法

    白杨;宏亚丽;陈波;秦懿囡;杜元灏;

    构建针灸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AC)临床研究的核心结局指标集。采用系统评价、半结构化访谈、德尔菲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专家共识会议的研究方法,得到的主要结局指标为肩关节局部压痛、肩关节活动时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程度、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局部症状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肌筋膜厚度、关节囊下壁的厚度、健康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不良事件发生率、实验室指标、生命体征、成本-效益、总有效率、患者满意度,以期为针灸治疗AC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选择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产生提供参考。

    2023年06期 v.43;No.417 701-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理论探讨

  • 徐秋夫十三鬼穴考辨

    熊汝慧;张树剑;

    除了为人所熟知的《千金方》十三鬼穴外,在其他医籍中还记载有“徐秋夫十三鬼穴”。医籍中记载的“徐秋夫十三鬼穴”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鬼穴名和选穴上。不同的“徐秋夫十三鬼穴”皆与《千金方》十三鬼穴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部分选穴相同或位置相近、进针顺序一致,在治法上亦有相通之处。笔者以为“徐秋夫十三鬼穴”实际上是以《千金方》十三鬼穴为框架进行的改编。

    2023年06期 v.43;No.417 709-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卒中后癫痫的选穴规律

    徐志杰;吴林纳;徐帆;李桂平;王舒;叶旸真;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卒中后癫痫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自建库至2022年8月1日收录的针灸治疗卒中后癫痫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腧穴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Cytoscape3.9.0软件绘制高频腧穴共现网络图;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绘制树状图。结果:共纳入39篇文献,提取针灸处方63条,涉及腧穴56个,总频次516次;腧穴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为百会、丰隆、内关;所选经脉主要为督脉、手足阳明经;选穴多分布在头项部及下肢部;在腧穴配伍方面,合谷-水沟与内关的置信度最高;前20位高频腧穴可分为4个有效聚类群。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卒中后癫痫重视阳经及多气多血之经的使用,核心处方为水沟-内关-合谷-百会,重视远近配穴以提高临床疗效。

    2023年06期 v.43;No.417 715-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2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器具研制

  • 一种基于热敏灸疗法的多功能灸疗机的设计与研制

    李娜;赵东亮;陈皓宇;

    为辅助实施热敏灸疗法,研究设计了一种多功能灸疗机。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对步进电机的运动控制实现热敏灸腧穴探查、施灸手法的自动化控制;红外非接触式测温技术实时监测皮肤温度,PLC根据温度设定值与监测值的偏差,可以自动调节艾灸装置与施灸部位的距离,实现温度控制。基于热敏灸疗法的多功能灸疗机具有温和灸控制、回旋灸控制、雀啄灸控制、循经灸控制、皮肤温度实时监控功能,温度变化曲线与人工热敏灸一致,实现了辅助实施热敏灸疗法的功能,并且控温效果较好、精度较高。

    2023年06期 v.43;No.417 72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述评

  • 术前针刺预处理的应用研究进展

    辜梦月;曾获麟;邓烽丞;张永俊;钟惠;

    对近年的术前针刺预处理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从缓解术前焦虑、预防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3个方面探讨针刺在术前准备中的应用价值。针刺作为一种相对安全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在参与加速康复外科(ERAS)多学科合作中具有潜在优势。未来通过建立更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从更多维度揭示针刺的作用机制后,针刺技术有望与ERAS结合,优化围手术期临床路径,最终推动围手术期医学的发展。

    2023年06期 v.43;No.417 727-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