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龙祥;
梳理筋病刺法的源流,发掘出其兴衰背后的根源,对于筋病刺法及其理论经筋学说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采用语境分析、整体考察、实践检验的方法,解析“筋”“经筋”“筋急”“结筋”等筋病刺法及经筋学说基本概念,特别是对当下学术界争议最大的经筋病候治则治法涉及的3个关键概念“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进行了深度考察。厘清筋病刺法的范畴及主要刺法术式,并重点考察“燔针劫刺”“贯刺法”的起源,探讨争议较多或长期被忽略的“内热刺法”“贯刺法”“挑刺法”“分刺法”“募刺法”的演变。最后从筋与脉的关系、干针疗法与筋病刺法的异同分析入手,探讨经筋学说未来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题思路,以供针灸学理论创新之参考。
2023年08期 v.43;No.419 85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下载次数:1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虞兵兵;方俊霖;王婷婷;谭飞;郭云;郑曾真;
<正>难治性面瘫又称顽固性面瘫,一般指病程超过3个月且尚未痊愈,存在面肌运动障碍、眼睑闭合不全、瘫痪肌肉挛缩(倒错)、面肌痉挛、联带运动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常与早期治疗不及时、治疗措施不当、面神经损伤程度重或合并其他疾病等有关。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激素冲击疗法、半导体激光疗法等进行治疗,但临床疗效并不显著~([1])。笔者采用经筋弹拨法治疗难治性面瘫31例,现报道如下。
2023年08期 v.43;No.419 868-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强;王茎;
受秦汉道家哲学中“气-虚空”观念的影响,早期针灸理论重视人体内分布范围极广的“筋膜(分肉)之间”,卫气通行其间,浅深皆达,易被风寒之邪所侵袭,并且与经筋痹证密切相关,同时又是恢刺、关刺等针刺方法的施治部位所在。筋膜组织是产生得气感的重要结构,而卫气的功能与现代医学中的自主神经关系密切,二者实际上属于患者身体感的不同表述方式。早期医家借助“筋膜”与“卫气”,对针灸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由此延伸出“谷气(得气)”“筋膜(分肉)之间”等概念,构成针灸理论体系中经脉、腧穴等核心概念的外围框架,成为古典针灸理论身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08期 v.43;No.419 871-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汪智刘安;唐宏图;熊勇;马玮玮;骆安琪;
经筋是以筋为基础构建的筋病远端诊疗体系,其中“筋”更多的是具备特殊手感的结构,而不是某一个沿固定路线走行的单一解剖结构。“以知为数”是以对患者筋骨结构的整体诊查所感知的结果作为筋病治疗的标准,且这一理念应贯穿筋病诊治的全过程,“以痛为输”是对“以知为数”的验证与践行。在“以知为数”的指导下通过“知标本”“调阴阳”将挛急和弛纵的筋恢复正常状态,治疗筋病及其引发的其他疾病。以“以知为数”为核心的经筋诊疗体系能够完善概念模糊的“经筋理论”,形成系统的筋病治疗思维,为临床筋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3年08期 v.43;No.419 87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8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黄红喜;欧阳希林;钟根平;朱道成;许巍;焦琳;
目的:探索颈型颈椎病患者经筋异常表现形式,总结其分布规律,为颈型颈椎病针灸临床诊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纳入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对患者上背部进行经络诊察,记录患者经筋异常表现类型、位置、所归属经筋。结果:(1)患者点状经筋病变部位共15处,病变频率最高的是肩胛内上角-曲垣穴区(113例,病变频率94.2%),病变频率≥50.0%的共计10处;点状经筋病变以手少阳经筋(349例次)、足太阳经筋(333例次)居多。(2)患者线状经筋病变部位共10处,病变频率最高的是肩胛内上角-曲垣穴区(77例,病变频率64.2%),病变频率≥50.0%的共计2处;线状经筋病变以足太阳经筋(251例次)为主。(3)患者面状经筋病变部位共8处,病变频率最高的是肩井穴区(84例,病变频率70.0%),病变频率≥50.0%的共计3处;面状经筋病变以足太阳经筋(260例次)为主。(4)将点状、线状、面状经筋病变的分布进行综合统计,经筋病变部位共25处,高发区域主要为肩胛内上角-曲垣穴区、肩井穴区、大椎穴区、C3-C5横突、肩胛外缘-小圆肌处;经筋病变主要集中在足太阳经筋、手少阳经筋、手阳明经筋。结论:颈型颈椎病患者经筋病变可分为点状、线状、面状三大类,且以点状经筋病变为主;各性状经筋病变主要集中在足太阳经筋,多于手少阳经筋及手阳明经筋,最常出现在肩胛内上角-曲垣穴区。
2023年08期 v.43;No.419 881-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10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颖;茅伟;张利达;李成龙;张国庆;吴海洋;郜莉;韩为;
<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1-2]。中风后SH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及时有效的早期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避免造成肩手关节与肌肉功能的不可逆损伤[3]。笔者采用毫火针扬刺法治疗中风后SHSⅠ期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
2023年08期 v.43;No.419 88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10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杨骏;刘慧林;李彬;常英;刘璐;陈鹏;游伟;王少松;张帆;付渊博;魏嘉;
依据病情发展将经筋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3个阶段:初期久劳成瘀,筋肉挛急,压痛为征;中期因瘀致寒,瘀寒相济,筋结渐生;晚期久延失治,筋肉挛缩,关节失用。提出治疗经筋病应结合火针与放血的特色优势,以“以通为用,强温并举”为治疗原则,温通以温阳化瘀、祛寒散结,强通以祛瘀生新,针对病变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分期论治。
2023年08期 v.43;No.419 889-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丽玲;姜欣;万宇翔;齐雪维;黄金昶;
经筋及筋膜网络在协调机体平衡方面存在功能上的共通性,而肿瘤的发生进展可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破坏筋膜网络及经筋的整体协调性,由此产生的癌痛可能是二者失衡所致。黄金昶教授在癌痛的治疗中,立足于筋膜网络的整体平衡学说,同时结合经筋理论对疼痛的认识,强调“解结”在癌痛治疗中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以筋膜反应点为靶点,围绕“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综合采用浮针、毫刃针、火针、艾灸等多种针灸疗法治疗。
2023年08期 v.43;No.419 894-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1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丁玉菊;刘照勇;肖荣;张波;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频率对脑卒中偏瘫肩痛(HSP)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脑卒中HSP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35例,脱落2例)、电针连续波组(35例,脱落3例)和电针疏密波组(35例)。三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手针组穴取患侧肩髃、肩贞、肩髎、肩前等针刺治疗,电针连续波组和电针疏密波组在手针组基础上于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加用电针,参数分别为15 Hz连续波、2 Hz/100 Hz疏密波。每天1次,一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患肩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治疗前后肩前屈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肩外展PROM、上肢肌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2、4周VAS评分降低(P<0.05),治疗4周VAS评分低于治疗2周(P<0.05);治疗2、4周,电针连续波组、电针疏密波组患者VAS评分低于手针组(P<0.05);治疗4周,电针疏密波组患者VAS评分低于电针连续波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肩前屈、外展PROM增大(P<0.05),上肢肌力增强(P<0.05),MBI和FMA评分升高(P<0.05);治疗后,电针连续波组、电针疏密波组肩前屈PROM大于手针组、上肢肌力强于手针组(P<0.05),电针疏密波组MBI、FMA评分高于手针组(P<0.05)。结论:电针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止痛效应和综合康复疗效优于手针,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优于15 Hz连续波电针。
2023年08期 v.43;No.419 899-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10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银娟;杨佳琦;吴杰;郭建恩;杨志新;柳金英;王玉满;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472例颈椎病颈痛患者按意愿及接受针刺治疗情况分为针刺组(221例)与非针刺组(251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控制混杂因素后针刺组与非针刺组各纳入218例。针刺组予针刺大椎、百会、阿是穴及双侧颈夹脊、风池、后溪、申脉等穴,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非针刺组予口服艾瑞昔布片及甲钴胺片,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Northwick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和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并评定两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PQ评分及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且针刺组NPQ评分及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评分低于非针刺组(P<0.001)。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13/218),非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22/21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有效改善颈椎病颈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与综合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2023年08期 v.43;No.419 907-910+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添奕;韩清;王锋;高鹏飞;朱洁;李璟;
目的:比较肩膊区刺络拔罐联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肩周炎冻结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肩周炎冻结期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1例)和针刺组(35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予功能锻炼。针刺组患者取患侧肩髃、肩髎、臂臑、阿是穴等进行针刺治疗,隔日1次,每周针刺3次,共治疗4周。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组于患者肩膊区(天宗、臑俞、肩贞3穴连线区域内)行刺络拔罐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治疗前后压痛阈值,并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随访时,两组患者UCLA肩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UCLA肩关节评分高于针刺组、VAS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随访时,联合组愈显率分别为48.4%(15/31)和51.6%(16/31),均高于针刺组的23.5%(8/34)和23.5%(8/34,P<0.05)。结论:肩膊区刺络拔罐联合常规针刺能改善肩周炎冻结期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2023年08期 v.43;No.419 91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傅燕;徐月;吴海霞;王姗姗;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针法对肛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41例行肛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1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120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肌内注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口服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双侧“三其穴”(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倒马针法联合双侧“三皇穴”(天皇副穴、地皇穴、人皇穴)动气针法治疗,每次30 min。均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14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7、14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第1天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导尿次数;术前、术后第4天肛肠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低敏感量)。于术后1个月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术后第1天(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导尿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自主排尿量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4天,两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及直肠最低敏感量较术前降低(P<0.05),直肠静息压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低敏感量低于对照组(P<0.05),直肠静息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3.2%(110/118),高于对照组的84.7%(100/118,P<0.05)。结论:董氏奇穴针法可减轻肛瘘术后疼痛程度,减少尿潴留发生,改善排便。
2023年08期 v.43;No.419 916-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冯卫星;唐晨;张金培;李鑫彦;张慧;
目的:比较热敏灸与温和灸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27例,脱落2例)。两组均予基础西药治疗,对照组于患侧率谷、风池、阳陵泉行温和灸;观察组于患侧敏感度较高的穴位处(风池、率谷、太阳、太冲、阳陵泉等)进行探查,每次选择3个热敏感最强的腧穴行温和灸。两组均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偏头痛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定问卷(MSQ)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症状积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MSQ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偏头痛症状积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S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23/25),高于对照组的72.0%(18/25,P<0.05)。结论:热敏灸和温和灸均可有效缓解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临床症状、头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热敏灸疗效优于温和灸。
2023年08期 v.43;No.419 92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柏林康;梁慧;王文娟;朱艳;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西药治疗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56例瘀血痹阻型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予来氟米特片、塞来昔布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艾灸治疗,穴取双侧足三里、肾俞、血海及阿是穴,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疾病活动评分(DAS-28)、类风湿因子(R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血清钙离子(Ca2+)和血小板计数(PLT),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DAS-28评分、RF、hs-CRP、ESR、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PL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Ca~(2+)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24/28),高于对照组的67.9%(19/28,P<0.05)。结论:艾灸联合西药能减轻瘀血痹阻型RA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有关。
2023年08期 v.43;No.419 927-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陶然;左歆;柏杉;祝鹏宇;
目的:观察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9例,脱落1例)和西药组(39例,脱落1例)。西药组采用“糖皮质激素+巴曲酶+银杏叶制剂”治疗。针药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于百会、宁神、晕听区、乳突1穴、乳突2穴、风池、供血、听会等穴针刺。百会、宁神、晕听区施经颅重复针刺法;患侧乳突1穴与乳突2穴、风池与供血分别连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频率2 Hz。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均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值、耳鸣致残量表(THI)评分、眩晕评定量表(DHI)评分、言语识别测试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听阈值、THI评分、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组低于西药组(P<0.05);两组患者言语识别测试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针药组高于西药组(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87.2%(34/39),高于西药组的74.4%(29/39,P<0.05)。结论:经颅重复针刺法结合电针可以改善平坦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水平,缓解耳鸣、眩晕症状。
2023年08期 v.43;No.419 93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