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针灸》杂志投稿指南

    <正>本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刊登针灸临床研究报告、临床经验总结、机制探讨、理论研究、教学研究、仪器研制、文献与史料的整理、名老专家经验介绍、海外针灸发展状况以及述评、书刊评介、学术活动消息等内容。稿件刊登后将寄赠第一作者当期杂志2册。

    2023年09期 v.43;No.420 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组别命名的要求

    <正>随着循证医学理念逐步深入针灸界,越来越多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采取了随机对照、多组对照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针灸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的科学性。但是,在大量来稿中我们看到,对组别的命名方式比较混乱,不能一目了然,因此,有必要提出一定的原则,加以统一。《中国针灸》杂志对投寄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组别命名的基本要求:(1)直接以具体方法命名,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对照组设置的要求

    <正>在临床研究中引进科学对照的方法是针灸医学研究在方法学上的进步,但目前我国针灸临床研究论文中对照组的设置比较混乱,不能很好地反映研究者的意图,影响了论文的水平。根据当前我国针灸临床研究现状,《中国针灸》杂志对投寄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对照组设置的基本要求。对照组的设置一定要从研究目的出发,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被对照主体。(1)如果是要证明针灸疗效的优势,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筋专栏

  • 基于整体观念的经筋辨证体系构建

    张峰;董宝强;林星星;富昱;王树东;吴锡;

    经筋辨证作为指导经筋病治疗的方法,是针灸学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对于经筋病的治疗常因缺乏整体观的思想指引、系统性的辨证思维以及完备化的证素采集导致诊疗体系不够全面。通过梳理经筋整体观的渊源,从辨病位、辨病因、辨病性和辨病势4个方面阐述经筋病的辨证框架,并提出构建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思想、证素研究为共性方法、循证医学为理论依据的经筋辨证体系,丰富了经筋理论的辨证思路和诊病思维。

    2023年09期 v.43;No.420 97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1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对腓肠肌急性钝挫伤大鼠步态及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黄于婷;陈佳彦;郑林遥;刘阅阅;童秀冰;肖斯扬;阚宇;方燕平;景向红;廖军;

    目的:观察电针对腓肠肌急性钝挫伤大鼠痛阈、步态及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24只)和电针组(18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自制打击器建立右侧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电针组大鼠于右侧“承山”“阳陵泉”行电针干预,予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每次30 min,每日1次。按取材时间分别干预3、7、14 d。造模后第1、3、7、14天,采用Von Frey法检测各组大鼠后足机械缩足反射痛阈,计算左右足痛阈差值;Cat Walk XT~(TM)动物步态分析仪记录大鼠站立时间及右后足最大接触面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侧腓肠肌形态及炎性细胞数;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右侧腓肠肌配对盒基因7 (Pax7)及成肌分化因子(MyoD)阳性表达。结果:造模后右侧腓肠肌肌纤维断裂,可见大量红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电针干预后肌纤维组织形态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1、3、7、14天后足机械缩足反射痛阈差值升高(P<0.05),站立时间缩短、右后足最大接触面积减少(P<0.05),右侧腓肠肌炎性细胞数及Pax7、MyoD阳性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造模后第7、14天后足机械缩足反射痛阈差值降低、站立时间延长(P<0.05),右侧腓肠肌炎性细胞数减少(P<0.05);造模后第3、7、14天右后足最大接触面积增大、右侧腓肠肌MyoD阳性表达增加(P<0.05);造模后第3天右侧腓肠肌Pax7阳性表达增加(P<0.05)。结论:电针可有效改善腓肠肌急性钝挫伤大鼠痛阈及步态,促进骨骼肌损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加Pax7、MyoD表达,从而促进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有关。

    2023年09期 v.43;No.420 982-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1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德华基于经筋理论运用刃针治疗腮腺全切术后面神经损伤经验撷英

    张翠平;袁红;李德华;

    总结李德华教授基于经筋理论运用刃针治疗腮腺全切术后面神经损伤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位在手足三阳经筋,以筋膜粘连出现“横络”“筋结”为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筋结为输”,运用刃针松解技术对病变经筋进行切割和剥离,以解除其对神经、血管的刺激或压迫,从而恢复经筋的正常功能状态。

    2023年09期 v.43;No.420 990-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经筋理论探讨针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疗思路

    国文豪;吕璞;李宝赢;汤翰;陆永辉;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以肾虚膀胱气化不利为本,精室瘀滞为标。基于经筋理论,以膜为体,刺筋(膜)行气,化滞通窍;CT引导下于膀胱募穴中极针刺至前列腺包膜行“募刺迫脏”,分层针刺治疗BPH,外应调“卫气”,内合调“精窍”,达到通利小便的目的。

    2023年09期 v.43;No.420 993-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郭雨林;高明;李慧;周荣杰;徐刚;唐文超;温军玲;李少雄;

    利用文献计量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分析针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并探讨其发展趋势。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及核心合集数据库(WOS)自建库至2023年3月20日所收录的关于针灸治疗MPS的中英文文献,应用Excel2016、CiteSpace6.2.R2、VOSviewer1.6.18软件通过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关键词突现等方法进行可视化分析。中文数据库与WOS数据库分别纳入中文文献910篇、英文文献300篇,年发文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英文文献产出集中于西班牙、中国与美国,跨区域合作较少;关键词分析显示,在针灸疗法的选择上,中文文献以“针刺”“电针”“小针刀”为主,英文文献以“干针”“注射”为主。中文数据库当前研究热点以临床研究为主,WOS数据库以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为主。中英文文献均缺乏机制研究,应加强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进行不同针灸方法的对比研究、量效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为进行更深层面的探究提供依据。

    2023年09期 v.43;No.420 996-10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7K]
    [下载次数:2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征订·书讯

  • 欢迎订阅2023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月刊)

    <正>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入选2023年度T1级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

    2023年09期 v.43;No.420 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埋线针刀技术操作安全指南》

    <正>书讯:《埋线针刀技术操作安全指南》为《中医特色疗法操作安全指南丛书》之一,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埋线针刀技术操作安全指南》由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埋线分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埋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才德带领国内埋线分会专家共同完成。该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详细阐述了埋线针刀疗法的传承与创新、理论基础、作用机制、作用原理、发展趋势及杨氏3A+疗法等内容,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编辑部在售杂志明细

    <正>因编辑部淘宝网店被黑,现无法正常使用,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以便沟通。现将编辑部出售中的杂志品种附录于后,欢迎购买。早年杂志所剩无几,售完为止,先到先得!另出售部分《针刺研究》杂志,2017年(1-6期),25元/册;2018年(1-12期),20元/册;2019年(1-12期),25元/册。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购买2022年《中国针灸》杂志合订本

    <正>为满足一直收藏合订本的读者需要,我刊每年制作少量合订本。2022年合订本,每册428元,包邮!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以便沟通。数量有限,欲购从速!亦可邮局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收款人姓名:中国针灸编辑部,邮编:100700。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购买2018-2021年《中国针灸》杂志合订本

    <正>2018年合订本,每册320元,快递费30元;2019年合订本,每册398元;2020年合订本,每册398元;2021年合订本,每册398元。购买任意2本合订本,均包邮。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用支付宝扫二维码加好友,以便沟通。亦可邮局汇款,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收款人姓名:中国针灸编辑部,邮编:100700。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百病》

    <正>书讯:《星状神经节埋线治百病》由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埋线分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埋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牵头撰写,是《穴位埋线系列丛书》的第3部,总主编为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和埋线专家杨才德教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本书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星状神经节的临床应用解剖、作用机制、疾病谱范围、穿刺技巧、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了完整阐述,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埋线术及其在临床的应用,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证经验

  • 筋针疗法联合推拿治疗颈痛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26例

    王睿;罗华送;

    <正>在临床中,部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常伴同侧颈肩部疼痛,笔者发现其症状范围与手太阳经筋循行区域有所重合。研究~([1])表明,两者之间的发病规律确有相关联系。故本研究采用筋针疗法联合温阳散结推拿,从手太阳经筋论治颈痛型TMD 2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6例均为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患者。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06-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针刺联合循经叩刺闪罐法治疗重度贝尔麻痹25例

    林启慧;王梦秋;苟春雁;吴曦;

    <正>贝尔麻痹是一种自限性周围神经病,其预后与面神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临床多以发病第7~10天的肌电图结果作为判断面神经损伤程度的依据,若肌电图显示患侧面神经波幅较健侧下降≥90%,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重度贝尔麻痹~([1])。研究~([2-3])显示,约80%重度贝尔麻痹患者经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可在9个月内完全恢复,但仍有10%~20%的重度贝尔麻痹患者恢复不全,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33-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儿42例

    董海城;许榕榕;王雯菲;张瑶;张心悦;吴芳;

    <正>我国儿童肥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30年,中国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肥胖、超重患病率可能达到31.8%,学龄前儿童可能达到15.6%~([1-2])。肥胖不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且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9.5倍~([3])。穴位埋线减重的疗效已被证实~([4-6]),但儿童穴位埋线减重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儿42例,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48-1049+1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调神法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随机对照预试验

    霍一珊;陈昭伊;尹雪娇;姜同菲;王桂玲;崔莹雪;郭静;

    目的:观察调神法针刺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P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2例,剔除1例)。观察组于百会、神庭、四神聪,双侧本神、神门、内关、三阴交行针刺治疗;对照组于非效穴行浅刺治疗。均每次30 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期(治疗结束后4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广度测验(DST)、连线测验(TMT)-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疲劳量表-14 (FS-14)评定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对观察组PSQI评分和MoCA总分治疗前后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期,观察组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延迟回忆评分及DST-倒背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TMT-A时间较治疗前缩短(P<0.01),PSQI、FS-14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对照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治疗后及随访期,观察组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评分、延迟回忆评分及DST-倒背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TMT-A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P<0.01),PSQI、FS-1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SQI评分差值(治疗后–治疗前)与MoCA总分差值(治疗后–治疗前)呈负相关(r=–0.481,P<0.01); PSQI评分差值(随访–治疗前)与MoCA总分差值(随访–治疗前)呈负相关(r=–0.282,P<0.05)。结论:调神法针刺可提高PI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日间疲劳,PI患者认知功能提高与睡眠质量改善相关。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08-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1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辨证针刺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吴宝贤;杨硕;黄睿;廖越;张兴荣;

    目的:比较辨证针刺与艾司唑仑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各45例。针刺组采用辨证针刺治疗,穴取四神聪及双侧神门、三阴交,并结合辨证配穴,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共治疗4周;药物组采用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每次1片,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听觉词语记忆测验(AVMT)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刺组低于药物组(P<0.05);两组患者MMSE、MoCA评分及AVMT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针刺组高于药物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0.0%(36/45),高于药物组的53.3%(24/45,P<0.05)。结论:辨证针刺可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疗效优于艾司唑仑。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14-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8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涌泉灸对肾精亏虚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叶炎生;杨庆镗;朱定钰;邓凯翔;林慧娟;张鑫;纪婷;卓梦真;张毓茂;

    目的:观察涌泉灸对肾精亏虚型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肾精亏虚型P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各脱落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电针、康复训练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艾灸双侧涌泉穴治疗。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 d、休息2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中医证候积分量表(SDSVD)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MMSE、FMA-LE、BBS、FIM、MFE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DSV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涌泉灸能改善肾精亏虚型PSCI患者认知功能,提高下肢运动及平衡功能,降低跌倒的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18-1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拔罐发泡疗法联合雷火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冷哮证及对气道重塑的影响

    陶继恩;邹卓成;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拔罐发泡疗法联合雷火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冷哮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气道重塑、炎性因子、肺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6例支气管哮喘冷哮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吸入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拔罐发泡疗法联合雷火灸进行治疗,穴取大椎、膻中及双侧肺俞、膏肓、中府,拔罐发泡疗法每日1次,雷火灸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7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气道重塑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与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IL)-1β、IL-25],观察两组患者肺功能、中医症状评分、哮喘生存质量问卷(AQLQ)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MP-9、TIMP-1、TGF-β1、IL-1β、IL-25含量,呼气高峰流量(PEFR)及中医症状评分、AQL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拔罐发泡疗法联合雷火灸能有效减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气道重塑,改善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23-1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混元灸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

    耿乐乐;黄辉;宣逸尘;万基伟;余希婧;聂小峰;胡秀武;

    目的:比较混元灸与口服西药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肾阳虚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混元灸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混元灸组予关元穴混元灸治疗,每次约40 min,每天1次;西药组予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2 mg/次,每天3次)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0.5 g/次,每天3次)。两组均治疗2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病情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BS-SSS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IBS-QOL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混元灸组IBS-SSS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西药组、IBS-QOL总评分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混元灸组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各项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西药组腹痛、腹泻、不思饮食及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混元灸组腹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及总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混元灸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90.0%(27/30)vs 73.3%(22/30),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混元灸可有效改善脾肾阳虚证IBS-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其在改善腹痛、腰膝酸软和畏寒肢冷症状及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口服西药。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28-1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电针和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差异:随机对照试验

    韦慧麟;任亚锋;张芝兰;黄晓萌;李冰;

    目的:比较电针和艾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艾灸组和间歇导尿组,每组40例。间歇导尿组给予常规治疗及间歇导尿,电针组和艾灸组在间歇导尿组基础上分别给予电针(断续波,频率1.3~1.6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和艾灸治疗,均穴取中极、关元,双侧足三里、阴陵泉、八髎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最大膀胱容积(MBC)、残余尿量(RUV)、充盈期逼尿肌压力(Pdet)、膀胱顺应性(BC)、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尿白细胞数、中医证候积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记录治疗后各组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患者例数,评定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电针组和艾灸组MBC、Pdet、BC、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RUV、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尿白细胞数、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P<0.01);间歇导尿组MBC、RUV、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尿白细胞数较治疗前减少(P<0.05),BC、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电针组和艾灸组MBC、Pdet、BC、WHOQOLBREF评分高于间歇导尿组(P<0.05),RUV、中医证候积分低于间歇导尿组(P<0.05);艾灸组MBC、Pdet高于电针组(P<0.05),电针组RUV、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中医证候积分低于艾灸组(P<0.05)。电针组和艾灸组治疗后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患者例数多于间歇导尿组(P<0.05)。电针组愈显率为85.0%(34/40),艾灸组愈显率为82.5%(33/40),均高于间歇导尿组的65.0%(26/40,P<0.05),电针组和艾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艾灸均能有效改善SCI后NB患者膀胱功能状态,电针在减少残余尿量、减轻尿道括约肌过度活动、缓解中医证候方面疗效更佳,艾灸则在增加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建立逼尿肌反射方面疗效更佳。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36-1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经络与腧穴

  • 原发性痛经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体表微循环研究

    林杪;张明健;范玺胜;张细芬;刘今;路广通;陈豪;左广;刘君;张俊茶;佘延芬;

    目的: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体表微循环,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选穴依据。方法:招募月经周期规律的健康女大学生(正常组) 99名和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痛经组) 94名。经前、经期第1天和月经结束后第3天,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两组受试者任脉腹部经穴(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冲脉交会腧穴(双侧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督脉腰骶部经穴(悬枢、命门、腰阳关、腰俞)及2个非经非穴体表微循环。结果:经前,痛经组和正常组穴位体表血流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期第1天,痛经组悬枢、命门、腰阳关和右侧肓俞体表血流灌注量大于正常组(P<0.05,P<0.01);月经结束后第3天,痛经组右侧横骨体表血流灌注量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第1天督脉悬枢、命门、腰阳关和冲脉交会腧穴右侧肓俞,月经结束后第3天冲脉交会腧穴右侧横骨体表血流灌注量异常,可为原发性痛经的针灸选穴提供依据。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42-1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1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机制探讨

  • 电头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缺血皮质区炎性反应及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彭晓云;袁博;田甜;罗文君;朱玲桂;张延菊;李颖;杜小正;王金海;

    目的:观察电头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缺血皮质区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206、CD32及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0表达的影响,探讨电头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从60只7周龄雄性SD大鼠中随机选取15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大鼠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VitD3组和电头针组,每组15只。电头针组取双侧“顶颞前斜线”进行电针干预,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30 min,每日1次,共7 d。VitD3组给予1,25-二羟维生素D3(1,25-VitD3)溶液(3 ng/100 g)灌胃,每日1次,共7 d。干预前和干预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神经行为学评分。干预结束后,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缺血皮质区CD32和CD206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缺血皮质区IL-6、IL-1β、IL-10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脑梗死体积增加(P<0.01),缺血皮质区CD32、IL-6、IL-1β蛋白表达增加(P<0.01),缺血皮质区CD206、IL-10蛋白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头针组和VitD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脑梗死体积缩小(P<0.01),缺血皮质区CD32、IL-6、IL-1β蛋白表达减少(P<0.01),缺血皮质区CD206、IL-10蛋白表达增加(P<0.01)。电头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VitD3组(P<0.05),脑梗死体积大于VitD3组(P<0.05),缺血皮质区CD32、CD206、IL-1β、IL-10蛋白表达少于VitD3组(P<0.01,P<0.05)。结论:电头针可改善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小胶质细胞M1型向M2型极化,缓解炎性损伤有关。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50-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HIF-1α/NLRP3炎性信号的影响

    蔡筝韵;张新昌;刘芙蓉;黄正;杨梦凝;黄珮妍;张智慧;倪光夏;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及非穴位针刺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再灌注后即刻,针刺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进行干预,穴取双侧“内关”及“水沟”,非穴位针刺组在非穴点行针刺干预,留针30 min。各组大鼠于再灌注后24 h取材。Zea-Long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对大鼠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估,TTC染色法观察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侧大脑皮层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右侧大脑皮层HIF-1α、NLR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P<0.01),HIF-1α、NLRP3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P<0.01),HIF-1α、NLRP3蛋白表达下降(P<0.01);非穴位针刺组大鼠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以上指标均优于非穴位针刺组(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非穴位针刺组大鼠脑组织疏松水肿,细胞核皱缩,针刺组大鼠脑组织形态趋近假手术组。结论:针刺干预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损伤侧大脑皮层HIF-1α、NLRP3表达从而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56-1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1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热证可灸”的不同悬灸法对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证候特征的影响

    赵中亭;赵怡坤;陈家涟;朱田田;严兴科;张彦峰;

    目的:观察不同悬灸法对热痹型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证候特征和炎性因子的影响,初步探明“热证可灸”。方法:将70只Wistar大鼠随机取12只作为正常组,剩余大鼠以胶原诱导联合风、湿、热环境刺激复制热痹型RA模型,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3个悬灸组(即温和灸组、回旋灸组、雀啄灸组),每组12只。3个悬灸组大鼠均取“曲池”“大椎”“阿是穴”,并分别给予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干预,每穴每日施灸10 min,6 d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测定右侧后足垫软组织依文思蓝(EB)漏出量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含量;于造模前后及干预1、2、3个疗程后测量各组大鼠双侧后足足跖容积,采集红外热成像图并分析双侧足垫区温度,计算足底热痛反应时间;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后测量右侧踝关节跖屈角度。结果:造模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双侧后肢高温区增多,AI评分、双侧后足足跖容积、双侧后足足垫区温度、足底热痛反应时间、右后侧踝关节跖屈角度、右侧后足垫软组织EB漏出量、血清TNF-α与IL-10含量均出现异常(P<0.01,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悬灸组大鼠双侧后肢高温区缩小或消失,右后侧踝关节跖屈角度增大(P<0.05),右侧后足垫软组织EB漏出量减少(P<0.05),血清TNF-α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P<0.05);温和灸组、雀啄灸组大鼠AI评分降低(P<0.01,P<0.05)。干预1、2、3个疗程后,与模型组比较,各悬灸组大鼠双侧后足足跖容积减小(P<0.05,P<0.01),足底热痛反应时间增加(P<0.05);各悬灸组大鼠干预2、3个疗程后右侧后足足垫区温度及温和灸组大鼠干预3个疗程后左侧后足足垫区温度降低(P<0.05)。结论:悬灸可调节血清TNF-α、IL-10含量使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等热痹型RA证候特征改善,以温和灸效应最突出,可为“热证可灸”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62-1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理论探讨

  • 道家和医家关于“夹脊”位置的认知差异

    张馨月;张树剑;

    通过查阅文献,总结道家和医家对“夹脊”位置的认知差异。医家认为夹脊的主要形式为“夹脊穴”;道家则以“夹脊关”呈现,聚焦关键部位。医家重点讨论距离脊柱的旁开尺寸,重点落在“夹”;道家则以“夹脊骨”和“夹脊三关”表达对人体后背中轴线的强调,重点落在“脊”。医家基于针刺等治疗目的,关注点最终走向体表;道家则通过内证将夹脊描绘为深入体内的、立体的结构空间。道家和医家对“夹脊”位置的认知差异,体现了二者对人体认知维度和方式的差异,为中医“夹脊”的文献考证提供了“外史”参照。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70-1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迎寸口脉法之学与用

    李奕诗;陈宣尚;李红梅;

    人迎寸口脉法乃《黄帝内经》脉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提出至今颇有争议,本文以王叔和“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为诊断操作依据,以左右分阴阳,左手人迎脉盛则为阳病,右手寸口脉盛则为阴病,并以同手关脉与“关前一分”的盛数躁急定三阴三阳。治疗方面以《黄帝内经》主要基于人迎寸口脉法所提出的手足阴阳经脉补泻法为原则,以五输穴及原穴为针刺主穴,治疗过程重视脉象变化,以人迎寸口脉作为判断“气至”“气调”的标准。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76-1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流派研究

  • 当代不同针灸流派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特色概览

    廖欧萍;黄馨云;王慈;周丽芳;姜淑云;周艳丽;李璟;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一定优势,但治疗手段及诊疗思路纷繁复杂。本文梳理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针灸流派,分析其学术渊源,归纳比较不同流派在诊疗本病中的理论、选穴及技法特色,以期为指导临床优选治疗方案供一定借鉴。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81-1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1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随机对照试验结局及其测量工具现状分析

    曹文聪;邱幸莹;刘冰清;李庚;温泽淮;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及其测量工具的报告情况,为其临床试验设计及构建核心结局指标集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linicalTrials.gov、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RCT,检索日期为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0日,通过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汇总结局指标及其测量工具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纳入172项研究(165项RCT,7项在研试验注册方案)。涉及91个结局指标,可按照功能属性分为临床表现、理化检查、生活质量、中医症状/证候、远期预后、安全性评价及经济学评估7类指标域。结局指标的选用存在测量工具种类多、差异大、评价时点不统一及报告不分主次等问题。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RCT结局及其测量工具现状不利于各个试验结果的汇总和比较。建议构建该类临床研究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以提高其临床试验设计的规范性和研究质量。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86-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述评

  • “至骨”针法应用特点及现代研究进展

    邹德辉;冯开新;梁洪文;唐徐浩;赵珊;邱子健;白鹏勇;刘佳木;刘通;

    探讨“至骨”针法的刺法演变、作用靶点及起效机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短刺、输刺等针刺“至骨”法的具体操作。骨膜是针刺“至骨”法镇痛和醒脑调神最有效的刺激靶点。“至骨”针法不仅治疗骨痹作用突出,对疼痛性、脑源性、情志性疾病亦效应独特。针尖“至骨”法、飞针“至骨”法、针体“至骨”法的系统总结和改良,是对《黄帝内经》刺骨法的继承发展和有益补充,对拓宽针灸临床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9期 v.43;No.420 1094-1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1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