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琳;刘雁泽;李孟媛;张子扬;于硕;孙树楠;徐铭;郑海珠;马诗琪;钟桢;王洪峰;
目的:基于磁共振波谱技术探究2型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T2DACD)患者脑内代谢,探讨“调脏醒神”电针治疗T2DACD的效应机制。方法:招募15例T2DACD患者作为观察组,22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接受“调脏醒神”电针治疗,穴取百会、神庭,双侧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强度0.1~1.0 mA,每次30 min,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连续治疗8个疗程。对照组于治疗前、观察组于治疗前后评定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Flanker范式、Stroop范式、Nback范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检测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检测基底节区代谢物,并将代谢物值与MoCA评分、CDR评分、Flanker范式、Stroop范式、Nback范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MoCA评分降低(P<0.001),CDR评分、FPG、HbA1c升高(P<0.001),Flanker不冲突、Flanker冲突、Stroop中性、Stroop一致性、Stroop冲突和1-back反应时均延长(P<0.05,P<0.001),Flanker冲突、Stroop冲突和1-back准确率均降低(P<0.05,P<0.01);基底节区左侧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值降低(P<0.001),右侧肌醇(MI)/Cr值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MoCA评分升高(P<0.001),CDR、SAS、HAMD评分降低(P<0.01,P<0.05),Flanker冲突、Stroop冲突反应时均缩短(P<0.001,P<0.05),Flanker冲突和1-back准确率均升高(P<0.001,P<0.05);基底节区左侧NAA/Cr值、右侧γ-氨基丁酸(GABA)/Cr值升高(P<0.05),右侧MI/Cr值降低(P<0.05)。治疗前,观察组基底节区右侧MI/Cr值与Stroop一致性反应时呈正相关(r=0.671,P=0.012),右侧MI/Cr值与Stroop冲突反应时呈正相关(r=0.576,P=0.039)。结论:“调脏醒神”电针可改善T2DACD患者认知功能,可能与调节基底节区NAA、MI、GABA水平有关。
2023年12期 v.43;No.423 1343-1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魏玉婷;苏明莉;朱田田;任德琳;严兴科;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s-fMRI)分析针刺“益智调神”穴方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与全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揭示针刺治疗AD的脑功能机制。方法:将60例轻中度AD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0例,脱落3例)和西药组(30例,脱落2例)。西药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每次2.5~5 mg,每日1次,治疗4周后每次加量至10 mg;针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针刺“益智调神”穴方(百会、四神聪及双侧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悬钟)治疗,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两组均治疗6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整体认知功能;采用rs-fMRI分析两组患者(针药组11例、西药组12例)治疗前后左侧海马与全脑功能连接(FC)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ADAS-Cog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组MMSE评分高于西药组、ADAS-Cog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西药组患者左侧海马与左侧梭状回、左侧三角部额下回、双侧颞上回、右侧顶上回之间FC较治疗前增强(P<0.05),与左侧颞下回、左侧额中回、右背外侧额上回之间FC较治疗前减弱(P<0.05);针药组患者左侧海马与右侧回直肌、左侧枕下回、右侧颞上回、左侧枕中回之间FC较治疗前增强(P<0.05),与左侧丘脑之间FC较治疗前减弱(P<0.05)。治疗后,针药组患者左侧海马与双侧颞下回、双侧颞中回、右侧回直肌、双侧枕上回、左侧豆状壳核、左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左侧岛盖部额下回、左内侧额上回、右侧中央后回之间FC较西药组增强(P<0.05)。结论:针刺“益智调神”穴方可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主要脑功能机制为加强左侧海马与默认网络(颞下回、颞中回、额上回、回直肌)及左侧海马与感觉(中央后回)、视觉(距状裂周围皮层、枕上回)支配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
2023年12期 v.43;No.423 1351-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朱子龙;沈天益;孙征;李浩;单华;曹林丽;张建斌;
目的:观察中风促通灸对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CST)结构的影响,探讨中风促通灸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中枢机制。方法:将50例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25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于百会、水沟及患侧尺泽、内关、委中、三阴交等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风促通灸治疗,穴取百会、神阙及双侧足三里。针刺及中风促通灸均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全段、大脑皮层、内囊后肢、大脑脚CST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上肢、下肢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MA上肢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双侧内囊后肢及病灶侧全段CST的FA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照组健侧全段CST的FA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结论:中风促通灸能提高脑梗死恢复期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可能与促进病灶侧全段及双侧内囊后肢CST白质纤维束结构重塑有关。
2023年12期 v.43;No.423 1358-1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旭;樊郑翠;张震;王博凯;王飞雪;何腾;江秀敏;颜靖岚;陈永君;
针灸在脑病治疗中疗效显著,但其起效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活体脑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同时为针灸治疗脑病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本文就生命科学研究中应用较广泛的动物活体脑成像技术,对其在针灸脑病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成像特点、优势与不足进行综述与展望,以期为针灸治疗脑病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助力针灸现代化的进程。
2023年12期 v.43;No.423 1363-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卓妍;许磊;刘诗若;黄玉;殷继超;
<正>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引起颈肩部慢性疼痛的常见病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僵硬、压痛、牵涉痛及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针对MPS多采取对症治疗以缓解疼痛,多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1])。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简称触发点)是引发疼痛的主要原因,有研究~([2-3])证实,针对触发点的治疗能使骨骼肌疼痛得到有效缓解。
2023年12期 v.43;No.423 1370-1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壮苗;燕文娟;刘芳;李霞;李秀霞;余梦婷;
目的:观察姜黄天灸膏穴位贴敷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剔除1例、脱落4例)及对照组(41例,剔除2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患侧阿是穴、肩髃、肩髎、臂臑、手三里、合谷行姜黄天灸膏穴位贴敷,每次6 h,每天1次,每周5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外旋ROM大于治疗前(P<0.05),U-FM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VAS评分低于治疗2周后(P<0.05),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外旋ROM大于治疗2周后(P<0.05),U-FMA评分高于治疗2周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4周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肩关节屈曲、外展ROM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外旋ROM大于对照组(P<0.05),U-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姜黄天灸膏穴位贴敷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肩痛程度,改善其肩关节活动度及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2023年12期 v.43;No.423 1373-1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0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宇;尹曦;刘朝阳;杨清峰;韩蓄;徐祎迪;卢笑晖;
目的:在生活方式健康宣教、元记忆训练基础上,观察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推拿对主观认知下降(SCD)患者认知功能、睡眠质量、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SC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3例)。对照组予生活方式健康宣教和元记忆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次15 min,每周5 d,连续4周;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推拿治疗,先使用一指禅偏锋推法结合拨法分别沿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按摩颈部10~15 min,然后针刺双侧C1-C7颈夹脊穴,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韦克斯勒记忆量表第四版(WMS-Ⅳ)评估的总记忆商(FSMQ)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FSMQ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01),观察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BA的Vm值较治疗前升高(P<0.001);观察组MMSE、FSMQ评分以及BA的Vm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01),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联合推拿在改善SCD患者认知功能、缓解慢性情绪应激和改善睡眠状态方面更具优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BA的供血。
2023年12期 v.43;No.423 1379-1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陶偲钰;唐洁;汪雪;蒋楠楠;李媛;武平;
目的:观察在西药基础上艾灸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硬化蛋白(SOST)、β-连环蛋白(β-catenin)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对RA患者关节骨保护可能的潜在机制。方法:将7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38例,剔除4例、脱落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艾灸治疗,于双侧足三里和小关节处阿是穴直接灸、双侧肾俞和大关节处阿是穴隔物灸,每周3次,共治疗5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压痛和肿胀关节计数、晨僵评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健康状况评估问卷(HAQ)评分及血清SOST、β-catenin、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压痛、肿胀关节计数较治疗前减少(P<0.01,P<0.05),晨僵、DAS28、VAS、HA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ST、β-catenin、TNF-α含量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β-catenin含量差值与血清SOST (r=0.578,P<0.001)、TNF-α (r=0.403,P<0.05)含量差值呈正相关。结论:在西药基础上,艾灸辅助治疗能够明显缓解RA患者关节疼痛、降低疾病活动度,对RA患者存在潜在的骨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TNF-α产生、调控β-catenin水平、减少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内源性负调节蛋白SOST生成有关。
2023年12期 v.43;No.423 1384-1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苏晨晨;周雪忠;许焕芳;杨莉;李佳珊;肖奇蔚;黎蔚欣;房繄恭;
目的:构建针灸对卵巢低反应(POR)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预测模型,为针刺改善POR患者的妊娠结局提供预测的思路及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9月19日至2023年4月3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等24家中心在国际针灸病例注册登记研究平台(IPRPAM)登记的接受以“调经促孕十三针”针刺治疗为主的268例(2例剔除) POR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ASSO、单因素Cox回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并根据筛选结果建立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IC)筛选最优模型,并构建列线图临床妊娠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并使用重复抽样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1)年龄、基础抗缪勒管激素(AMH)水平、针灸总次数(P<0.05)是针刺对POR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独立预测因素。(2)最优子集-Cox多因素模型的AIC值(560.6)最小,为最优模型。(3)POR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6、12、24、36个月内,临床妊娠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7、0.719、0.770、0.766,模型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620、0.704、0.759、0.765,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佳的区分度和可重复性。(4)校准曲线显示临床预测模型的预测曲线较为接近理想模型的预测曲线,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结论:基于IPRPAM平台构建的针灸对POR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针灸对POR患者妊娠结局影响提供预测思路。
2023年12期 v.43;No.423 1390-1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游秀密;许金榜;杨娟;廖军;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药对反复种植失败(RIF)不孕患者妊娠结局及血清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2例拟行人工周期冻融胚胎移植的肾虚血瘀型RIF不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脱落4例)和对照组(31例,剔除3例)。对照组予人工周期冻融胚胎移植常规方案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予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针刺穴取百会、关元,双侧内关、子宫、归来、足三里、太冲、肾俞、次髎,每次30 min,隔日1次;中药予补肾活血方,每日1剂。于月经第3~5天开始,治疗至移植前1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活产率、生化妊娠率,治疗前及移植前1 d中医症状评分、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含量。于治疗前及移植前1 d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p38MAPK、JAK、STAT蛋白表达。结果:观察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活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生化妊娠率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前1 d,两组中医症状评分、PLT、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血浆D-二聚体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前1 d,两组患者血清p38MAPK、JAK、STAT蛋白表达均少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血清p38MAPK蛋白表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能提高肾虚血瘀型RIF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活产率,降低生化妊娠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下调血清p38MAPK蛋白表达有关。
2023年12期 v.43;No.423 1399-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兰柔;刘韵韵;肖秋凯;李月梅;
目的:在常规激素替代周期方案行冻融胚胎移植基础上,观察“通元针法”联合精玉药灸治疗肾虚血瘀型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拟行冻融胚胎移植的肾虚血瘀型RIF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西药组在移植周期采用常规激素替代方案进行子宫内膜准备;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治疗组采用“通元针法”加精玉药灸治疗,“通元针法”取“通督调神”A组穴位(大椎、肝俞、肾俞等督脉腧穴及背俞穴为主)及“引气归元”B组穴位(中脘、气海、关元等任脉腧穴及腹募穴为主),两组穴位交替针刺,每次取一组穴位,于针刺后隔药灸神阙穴(药粉由养精种玉汤方化裁调配而成),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至移植日。比较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指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阳性率、临床妊娠率],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血清雌二醇(E2)及孕酮(P)含量、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子宫内膜血流指数[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临床妊娠率为40.0%(12/30),高于西药组的16.7%(5/30,P<0.05);两组患者β-HC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E2、P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5),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增加(P<0.05),中医证候评分、PI、RI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A型内膜比例较治疗前升高(P<0.05)。除E2、P含量外,联合治疗组以上指标均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在常规激素替代周期方案行冻融胚胎移植基础上,“通元针法”联合精玉药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肾虚血瘀型RIF患者临床症状,增加子宫内膜血流及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2023年12期 v.43;No.423 1405-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