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鹏宇;李博镭;陶然;王春英;
目的:比较孙氏腹针联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AIS)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0的影响。方法:将8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40例,脱落1例)。两组均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头针、体针治疗,穴取患侧顶颞前斜线、合谷、尺泽、手三里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孙氏腹针中“腹四区”行电针刺激,予连续波,频率5 Hz。两组均留针40 min,每日2次,上午、下午各1次,每周治疗6 d,治疗3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血清IL-1β、IL-10含量,并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IL-10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36/39),高于对照组的84.6%(33/39,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孙氏腹针联合常规针刺可以改善AIS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脑梗死后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2024年02期 v.44;No.425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磊;张泽荣;许为勇;刘换;韩雪;王敏;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60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互动式头针(穴取偏瘫对侧顶颞前斜线的中2/5、顶颞后斜线的中2/5、顶旁2线,每次30 min)结合悬吊下数字作业疗法(OT)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悬吊下数字OT治疗,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屈肘及伸肘时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55/58),高于对照组的83.1%(49/59,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可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024年02期 v.44;No.425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宫梦琳;邓婷婷;李钰莹;刘凡杰;刘宁;殷颖;
目的:比较倒T字形隔药灸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CP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CP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于月经来潮前10天开始给予布洛芬片,每次口服0.2 g,每日1次,连续服用10 d,月经来潮后停止服用药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于中脘至中极穴连线以及两侧子宫穴的连线行倒T字形隔药灸治疗,每周治疗1次,间隔6 d,月经期停灸,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局部症状(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宫骶韧带触痛)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VAS评分,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宫骶韧带触痛局部症状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宫骶韧带触痛局部症状评分及总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倒T字形隔药灸联合西药治疗可有效减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CPP患者的疼痛,缓解患者的局部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2024年02期 v.44;No.425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彩侠;杨晓二;赵杨;谢丹丹;王丽娜;
目的:在腹直肌分离锻练基础上,观察针刺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疗效及腹围、腹直肌分离间距、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7例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腹直肌分离康复锻练,包括腹式呼吸训练与仰卧抬腿训练,均每日3次,锻练2周。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中脘、气海,双侧肾俞、带脉、大横、足三里等,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间距、腰背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腹围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量表(SF-36)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间距、腰背痛VAS评分、腹围均低于治疗前(P<0.05),SF-36量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腹直肌分离间距、腰背痛VAS评分、腹围低于对照组(P<0.05),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5.5%(42/44),高于对照组的79.1%(34/43,P<0.05)。结论:针刺联合腹直肌分离锻练可有效缓解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腰背部疼痛,促进腹直肌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腹直肌分离锻练。
2024年02期 v.44;No.425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五芝;孙自学;陈翔;李鹏超;张幸华;陈建设;耿丽艳;张宸铭;
目的:观察热敏灸联合香蜈散治疗肾虚血瘀型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肾虚血瘀型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40例,脱落1例)和中药组(40例,脱落2例)。中药组口服香蜈散治疗,每日1剂,治疗4周;综合组在中药组基础上于关元、中极、气海及双侧血海、三阴交穴区探寻热敏腧穴行热敏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勃起功能国际问卷-5(IIEF-5)评分、勃起硬度评分(EHS)、夜间阴茎勃起硬度监测(NPTR)指标[夜间阴茎勃起次数、阴茎勃起总持续时间、阴茎头部硬度≥60%持续时间、阴茎根部硬度≥60%持续时间、阴茎头部周径变化百分比、阴茎根部周径变化百分比]、中医证候积分、阴茎血管功能指标[阴茎海绵体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IIEF-5评分、EHS、PSV、RI及NPTR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中医证候积分及EDV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综合组患者IIEF-5评分、EHS、PSV、RI及NPTR指标均高于中药组(P<0.01),中医证候积分及EDV均低于中药组(P<0.01)。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4.9%(37/39),高于中药组的78.9%(30/38,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香蜈散可有效治疗肾虚血瘀型勃起功能障碍,改善患者勃起功能,提高其勃起硬度,改善其阴茎血管功能与临床症状。
2024年02期 v.44;No.425 144-14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吴娟妹;尹林林;黄信萍;陈方川;吴莹莹;孟蕊;谢鸿翔;
目的:比较快针、留针结合作业疗法与单纯作业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快针组(25例,脱落1例)、留针组(25例,脱落1例)和作业疗法组(25例)。作业疗法组只进行作业疗法治疗,每次20 min。快针组予针刺(不留针)结合作业疗法,留针组予针刺(留针)结合作业疗法,针刺取双侧合谷、后溪、鱼际、外关、肩髃等,留针组留针30 min。以上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12周。观察各组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评定量表(FMFM)评分、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PDMS-2)评分,比较快针组与留针组针刺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各组患儿FMFM、PDMS-2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快针组和留针组FMFM、PDMS-2评分均高于作业疗法组(P<0.05,P<0.01)。快针组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率为0.3%(5/1 440),低于留针组的1.4%(20/1 440,P<0.05)。结论:针刺结合作业疗法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作业疗法,且快针与留针疗效无差异,但快针的安全性较留针更好。
2024年02期 v.44;No.425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翠;贾静;叶钰娟;孙燕;严兴科;
目的:观察“调气通经明目”针刺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予配镜遮盖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红闪、光栅、视刺激),每次每项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刺双侧睛明、攒竹、风池、光明。两组均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儿最佳矫正视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 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SE)值],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最佳矫正视力提高(P<0.05),P-VEP P100波潜伏期缩短、振幅升高(P<0.05),SE值、Titmus值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P-VEP P100波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振幅高于对照组(P<0.05),SE值、Titmus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31/36),高于对照组的65.8%(25/38,P<0.05)。结论:在视觉可塑期内,“调气通经明目”针刺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立体视锐度,增强视网膜至视皮层神经传导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2024年02期 v.44;No.425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世壮;宋庆雨;刘长玥;杨佃会;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将136例PH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脱落6例)和对照组(68例,脱落5例)。观察组给予消肿止痛贴+中药细粉穴位贴敷治疗,穴取三阴交(双侧)、神阙、阿是穴,三阴交每次贴敷30 min,7 d 1次,神阙、阿是穴每次贴敷6~8 h,1 d 1次;对照组在支配相应痛区神经节段的夹脊穴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每次1 mL,1 d 1次。均7 d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炎性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HT含量,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MCP-1、IL-6、TNF-α、5-HT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4.2%(46/62),高于对照组的52.4%(33/63,P<0.05)。结论:消肿止痛贴+中药细粉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PHN疗效较好,能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血清MCP-1、IL-6、TNF-α、5-HT含量。
2024年02期 v.44;No.425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