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栋;
针灸临床实践体系正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进步呈现出干预手段及干预理念的多样性,因此,构建针灸临床复合干预体系并对干预系统进行科学化设计与分工实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拟结合当前康复诊疗模式的发展现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探讨针灸复合干预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为针灸临床实践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4年07期 v.44;No.430 735-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志明;刘磊;张辽;李丽丽;丁彬;胡玲;吴子建;
目的:观察“脑肠同调”法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脱落3例、中止2例)和对照组(41例,脱落4例、剔除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予“脑肠同调”法针刺治疗,穴取患侧顶颞前斜线,中脘、关元,双侧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对照组予常规针刺,穴取百会、印堂,双侧风池、足三里,患侧合谷、肩髃、曲池、外关、伏兔、三阴交、太冲。均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胃肠症状积分;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NUE)及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含量;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及相对丰度;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i FABP)、D-乳酸(D-LA)、脂多糖(LPS)、脂多糖结合蛋白(L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胃肠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FMA、BBS、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EU及血清NT-pro BN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NT-pro BNP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hao1指数、Ace指数、Sobs指数、Shannon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拟杆菌科、肠杆菌科、颤螺菌科、链球菌科、梭菌科相对丰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双歧杆菌科、红蝽菌科相对丰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 FABP、D-LA、LPS、LBP、TNF-α、IL-1β、IL-6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肠同调”法针刺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胃肠道功能,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肠道屏障修复有关。
2024年07期 v.44;No.430 740-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静琴;林夏妃;随燕芳;宋振华;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43例,脱落2例)。两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治疗,每次40 min,每日1次,每周6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互动式头针治疗,穴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的上1/5、2/5和顶颞后斜线的上1/5、2/5,每次留针45 min,每日1次,每周6d。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时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肩外展角度、腕背伸角度及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和波幅。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FMA评分升高(P<0.01),MAS评分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外展、腕背伸角度增大(P<0.01),N20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肩外展、腕背伸角度大于对照组(P<0.01),N20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波幅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互动式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降低患肢肌张力。
2024年07期 v.44;No.430 749-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玉菊;刘照勇;胡梦婷;王蕾;杨亮;张云飞;
目的:观察电揿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PSD患者采用电揿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穴取金津、玉液,双侧翳风和夹廉泉。金津、玉液穴点刺出血;双侧翳风向喉结方向深刺约50 mm;电揿针刺激两侧夹廉泉穴,刺激参数为1 Hz连续波,电刺激时间30 min,电揿针结束后揿针留针18 h。以上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吞咽时间参数和改良式钡剂吞咽障碍量表(MBSIm P)、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ASA)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VFSS吞咽启动时间、舌骨运动时间和咽运送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P<0.001),MBSIm P和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01),MAS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01)。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电揿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PSD能有效缩短患者舌骨运动时间和咽运送时间,改善PSD患者吞咽功能。
2024年07期 v.44;No.430 75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旖旎;田鸿芳;杜世豪;齐志新;王冠群;赵吉平;
目的:观察脾经排刺联合自主功能锻炼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剔除3例)和对照组(36例,脱落3例)。对照组予腹直肌自主功能锻炼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联合脾经排刺治疗,在腹部脾经循行线上,以双侧大横穴为中点,取大横上3、6 cm及大横下3、6 cm,每侧共5个穴进行排刺,隔日1次,每周3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5、10次后腹直肌分离距离(IRD)和健康状况简易调查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5、10次后,观察组脐上3 cm、脐中、脐下3 cm IRD较治疗前减小(P<0.01),对照组脐上3 cm IRD较治疗前减小(P<0.05);治疗5次后,观察组脐下3 cm IRD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10次后,观察组脐上3 cm、脐中、脐下3 cm IRD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5、10次后,观察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健康变化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对照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5次后,观察组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10次后,观察组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自主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脾经排刺可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024年07期 v.44;No.430 757-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鹏;何兴悦;刘美君;周慧玲;徐晓红;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脐灸治疗产后气虚血瘀型腹直肌分离(D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5例气虚血瘀型DRA患者,采用推拿联合脐灸治疗,推拿按揉后颈部、肩部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掌根推带脉至神阙穴,顺时针方向摩腹,并按压双侧关门、天枢、大巨及气海、关元等穴位,推拿后进行脐灸约20 min。以上治疗隔日1次,每周治疗4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IRD)及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中医症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评定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IRD与VAS、中医症状、ODI、EPDS、S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与随访时比较,以上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推拿联合脐灸可以减少气虚血瘀型产后DRA患者的IRD,改善症状、功能障碍及心理状态。
2024年07期 v.44;No.430 762-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晓丽;李佳慧;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轻中度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0例,脱落4例)、针刺组(30例,脱落3例)、r TMS组(30例,脱落5例)。3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联合组予针刺(穴取百会、印堂、膻中及双侧神门、太冲、内关)联合r TMS治疗,针刺组予针刺治疗,rTMS组予r TMS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事件相关电位。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HAMD-17、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联合组低于针刺组和r TMS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视觉P300、失匹配负波(MMN)]的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联合组短于针刺组和r TMS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有效缓解轻中度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事件相关电位P300、MMN的潜伏期。
2024年07期 v.44;No.430 76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颖;黄申怡;董甸;赵蜜蜜;符文彬;
目的:采用注意力网络测试(ANT)分析“疏肝调神”皮内针方案对阈下抑郁患者注意力网络的影响。方法:将80例阈下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皮内针组(40例)和安慰针组(40例,脱落2例),另纳入43例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组。皮内针组予揿针治疗,安慰针组使用安慰揿针,针尖不刺入皮肤,均穴取双侧心俞、肝俞、神堂及耳穴心、肝等两组方案交替。两组均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6周。观察两组阈下抑郁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周末、治疗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9项患者健康状况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分,比较两组阈下抑郁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组健康受试者ANT情况。结果:两组阈下抑郁患者治疗第3周末、治疗后及随访时PHQ-9、GAD-7评分均降低(P<0.05),皮内针组PHQ-9、GAD-7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安慰针组(P<0.01)。治疗前,阈下抑郁组(皮内针组和安慰针组)执行控制网络反应时高于正常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皮内针组、安慰针组患者治疗后执行控制网络反应时降低(P<0.05),皮内针组治疗后警觉网络反应时升高(P<0.05);皮内针组警觉网络反应时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安慰针组(P<0.01)。结论:“疏肝调神”皮内针方案可以有效改善阈下抑郁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提高警觉网络效率。
2024年07期 v.44;No.430 773-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褚文明;高希言;曹原;高崚;李余洁;李玉冰;李薇;祁尚文;钱佳慧;
目的:评价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检测的辨经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1例,剔除1例)和对照组(32例,剔除1例)。观察组以井穴检测的经脉失衡值为依据针刺相应原穴及背俞穴;对照组取百会、四神聪及双侧神门、三阴交、申脉、照海行常规针刺,并予井穴检测进行盲法处理。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脉失衡值,并与PSQI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2、4周后,除催眠药物因子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睡眠障碍因子外,两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4周后,除催眠药物因子及对照组睡眠障碍因子外,两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除睡眠障碍及催眠药物因子外,观察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ISI评分及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均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两项评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90.3%(28/31,P<0.05)。64例患者仅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血肿,其余无不良事件发生。64例患者经脉失衡频次≥30次的经脉为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经脉失衡频次≥20次的经脉为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除对照组手太阴肺经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经脉失衡值均降低(P<0.05,P<0.001,P<0.01)。两组经脉失衡值与PSQI评分均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基于井穴特异性反应检测的辨经针刺能显著降低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相关症状,促进患者经脉状态由失衡转向平衡,安全性较好。
2024年07期 v.44;No.430 779-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丽;沈梅红;育红;吕红艳;阿古拉;
目的:观察蒙医温针治疗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探究其脑肠肽机制。方法:将6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和西药组,各30例。温针组采用蒙医温针治疗,穴取顶会穴(头顶正中,前正中线与两耳尖上缘连线交叉处)、赫依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正中)、心穴(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正中),每次只取1个穴位,3个穴位循环交替使用,每次行蒙医温针20 min,每隔1~2 d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3周。西药组给予艾司唑仑片,每日1次,睡前口服1 mg,连续服用3周。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肠肽相关指标[P物质(SP)、神经肽(NPY)及5-羟色胺1A(5-HT1A)、5-羟色胺2A(5-HT2A)]水平,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PSQI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分与ISI评分均降低(P<0.05,P<0.01),且温针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5-HT2A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1),血清NPY、5-HT1A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1);温针组患者血清SP、5-HT2A含量低于西药组(P<0.05),血清NPY、5-HT1A含量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温针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西药组的83.3%(25/30,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蒙医温针能够有效改善老年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SP、NPY、5-HT1A、5-HT2A水平有关。
2024年07期 v.44;No.430 787-791+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姜天鑫;杨琪琪;李飞;蔡圣朝;
目的:观察项七针联合压灸治疗颈性眩晕(C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项七针联合压灸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予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2周)和醋氯芬酸分散片(3d)。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检测血浆神经肽Y(NPY)、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及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ESCV眩晕、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头痛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观察组患者颈肩痛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患者ESCV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NPY和ET-1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1),血浆CGRP含量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观察组患者血浆NPY、ET-1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CGR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高于对照组的71.4%(25/35,P<0.05)。结论:项七针联合压灸可有效减轻CV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
2024年07期 v.44;No.430 792-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玉飞;王新义;王雷生;唐迪;魏薇;田元生;
目的:观察周天灸对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临床疼痛症状及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将84例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周天灸组(42例,脱落2例)和督灸组(42例,脱落2例,中止1例)。两组均予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作为基础治疗。督灸组采用艾灸箱于督脉大椎至腰阳关范围施灸,每次1 h;周天灸组于督灸组基础上,采用艾灸箱于任脉天突至中极范围施灸,每次艾灸2 h。两组均隔3 d治疗1次,每周2次,连续治疗9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6、9周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积分,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并于治疗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除治疗第3周外周关节疼痛积分外,治疗第3、6、9周,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积分总分及各分项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第3、6、9周,周天灸组患者疼痛症状积分总分及腰骶疼痛、脊背疼痛、关节冷痛、活动受限积分均低于督灸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β、IL-18、TNF-α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周天灸组低于督灸组(P<0.05)。周天灸组总有效率为90.0%(36/40),高于督灸组的76.9%(30/39,P<0.05)。结论:周天灸可有效改善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各类疼痛症状,降低炎性因子表达。
2024年07期 v.44;No.430 797-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凤琴;位路其;张锦聪;张晓芬;
目的:观察于水道穴行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产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两联组和按摩组,每组40例。3组均予产后常规护理刺激排尿。按摩组于双侧水道穴行快速按摩;两联组于按摩组基础上于双侧水道穴行自拟通泉散穴位贴敷;三联组于两联组基础上于双侧水道穴行艾灸干预。3组均治疗1次。治疗后5 h检测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记录患者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量及治疗后5 h排尿总量,评价首次排尿通畅感和患者满意度,记录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并评定3组临床疗效。结果:三联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少于两联组及按摩组(P<0.05),首次排尿时间早于两联组及按摩组(P<0.05,P<0.001),首次排尿量、治疗后5h排尿总量多于两联组及按摩组(P<0.05,P<0.001),首次排尿通畅感和患者满意度优于两联组及按摩组(P<0.001,P<0.05);两联组患者首次排尿量、治疗后5 h排尿总量多于按摩组(P<0.05),首次排尿通畅感和患者满意度优于按摩组(P<0.05)。3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组、两联组和按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40/40)、90.0%(36/40)和70.0%(28/40),三联组总有效率高于两联组及按摩组(P<0.05,P<0.001),两联组总有效率高于按摩组(P<0.05)。结论:于水道穴行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可有效改善产后尿潴留患者排尿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
2024年07期 v.44;No.430 803-806+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