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
杜元灏;李晶;孙冬纬;刘维红;李桂平;林雪;任辉;王涵;邹蓓蕾;焦素林;黄卫;目的:归纳中国现代针灸临床的治疗病症,总结现代针灸临床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1978-2005年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被报道的论文篇数(即频次)。结果:通过本次文献研究,共得到了16类针灸病谱461种,包括西医病338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症50种。结论:针灸疗法适应证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李瑛;李妍;刘立安;赵凌;胡卡明;吴曦;陈晓琴;李桂平;邙玲玲;戚其华;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贝尔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和针灸择期治疗本病的临床优势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900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分期针刺加灸、分期针刺加电针、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以及不分期针刺5个治疗组,分别接受4个疗程的治疗,并在入组、治疗4个疗程后以及治疗后1月、3月随访中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等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从患者治疗的介入时机和疾病的神经定位进行疗效综合分析。结果:急性期、静止期介入治疗的痊愈率分别为50.1%(223/445)、52.1%(162/311),均优于恢复期的25.9%(35/135)(均P<0.001)。5种治疗方案各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期针刺、不分期针刺在急性期介入均优于恢复期介入(均P<0.01)。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对鼓索以上和鼓索以下神经定位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鼓索以下疗效优于鼓索以上。结论: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为急性期和静止期,即发病后的13周;5种治疗方案均为贝尔面瘫的优势治疗方案。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性期治疗推荐使用单纯毫针刺;对鼓索以上患者不推荐使用经筋排刺疗法。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王磊,李学武,张莉目前 ,国内外在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 (包括穴位 )作用 ,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虽然对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 ,但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本文对近 10年来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针灸治疗肿瘤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丽玲;万宇翔;张巧丽;连岩岩;张春光;黄金昶;利用文献计量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分析近45年国内外针灸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核心数据集(WOS)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针灸治疗肿瘤文献,利用Cite Space及VOSviewer软件通过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关键词突现等方法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分别得到CNKI文献1585篇、WOS文献1564篇,年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国家合作以中国、美国为中心,但机构之间合作并不紧密。关键词及被引文献分析显示,研究以针灸疗法对肿瘤并发症及西医治疗中不良反应的控制为主。WOS中研究类型以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主,CNKI则以综述居多,均少见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可能成为未来针灸在肿瘤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范畴趋向于整合肿瘤学。
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
张建斌;王玲玲;胡玲;常小荣;吴焕淦;从艾灸治病的特点、适应证和效应特点等方面阐释了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艾灸以温热刺激为起始动因,以疏通经络为作用机制,以温促通是艾灸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机制。总结出艾灸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并对临床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针灸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理论与临证思路探析
刘兵;王华;周仲瑜;常小荣;章薇;刘保延;针灸自古即有防治疫病的丰富经验,对于现代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进行针灸治疗,也有过明确、可靠的疗效报道。本文通过论述针灸视角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知,提出针灸介入防治理论上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并给出关于新冠肺炎分期论治、辨经选穴、择法施术的独特"针灸方案"。文中还提出针灸体表相关腧穴可直接效应"膜原"以治疗疫病的新认识。
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网状Meta分析
孙忠人;王承斌;尹洪娜;栾逸先;刘昱秀;宫蕊琪;宫娜;王毕力格;苗晨欣;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8月17日,运用Rev Man5.3和Ge MTC0.14.3软件进行传统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0篇文献,共4260例患者,涉及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耳穴疗法5种针灸疗法。(1)总有效率:针刺、艾灸、穴位埋线均优于西药、耳穴疗法(P<0.05),艾灸优于穴位贴敷(P<0.05),穴位埋线优于穴位贴敷(P<0.05),且穴位埋线成为最优治疗措施的概率最大(P<0.05);(2)随访总有效率:针刺、艾灸、穴位埋线、耳穴疗法均优于西药(P<0.05),针刺、艾灸优于穴位贴敷(P<0.05),且艾灸成为最优治疗措施的概率最大(P<0.05);(3)鼻症状总积分:艾灸、穴位埋线优于针刺(P<0.05)。结论: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总体疗效优于西药,且穴位埋线具有最佳疗效。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张吉;张宁;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耳针疗法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焦玥;韩颖;周劲草;张金铃;赵亚楠;荣培晶;目的:系统评价耳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中耳针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4月30日。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8篇文献,共3 7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1)耳针治疗失眠的有效率优于单用安眠西药(RR=1.26,95%CI:1.15~1.39,Z=4.77,P<0.000 01)、常规针刺治疗(RR=1.10,95%CI:1.05~1.16,Z=3.83,P=0.000 1)、中药治疗(RR=1.41,95%CI:1.23~1.63,Z=4.80,P<0.000 01);(2)耳针治疗在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优于单用安眠西药治疗(MD=-1.61,95%CI:-2.61~-0.60,Z=3.14,P=0.002)、中成药治疗(MD=-3.76,95%CI:-4.84~-2.68,Z=6.84,P<0.000 01),与常规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2,95%CI:-2.11~0.08,Z=1.82,P=0.07);(3)耳穴选择:迷走神经分布区耳穴为主治疗在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优于其他耳区穴位为主治疗(MD=-3.21,95%CI:-4.45~-1.96,Z=5.03,P<0.000 01);(4)刺激物选择:使用不同刺激物(磁珠、王不留行籽、微针)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62,95%CI:0.71~3.73,Z=1.14,P=0.25);(5)刺激频率:高频次刺激与低频次刺激耳穴在有效率、降低PSQI总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根据敏感性分析,结果需要谨慎对待;(6)不良反应:耳针(耳穴贴压)治疗较西药不良反应例数少(MD=0.15,95%CI:0.06~0.35,Z=4.38,P<0.000 1)。结论:耳针治疗失眠较中西药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优势,可以改善失眠的相关症状,且不良反应少,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穴位埋线疗法的优势病种及应用规律
张选平;贾春生;王建岭;石晶;张莘;李晓峰;许晓康;覃亮;张美玲;康素刚;段晓东;目的:分析穴位埋线疗法在临床各科疾病中的优势,并探讨其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穴位埋线数据库,对近40年来与穴位埋线相关的文献进行筛选、录入、审核、提取、统计分析。结果:①录入1075篇文献,穴位埋线疗法在临床各科均有应用,尤其在内科中治疗病种最多,占所有病种的48.54%(50/103),以治疗胃脘痛为主,频次为102次,肥胖病频次为74次;其次是外科疾病,占所有病种的14.56%(15/103),以治疗腰腿痛为主,频次为79次;皮肤科以治疗牛皮癣为主,频次30次;五官科以治疗重睑术为主,频次为30次。②纳入的文献研究中,穴位选择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埋线工具有多种,主要以改制的腰穿针为主,在线的选择上以不同型号羊肠线为多。③疗效分析显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显著,尤其以外科和皮肤科最为突出,总有效率均达90%以上。结论:穴位埋线疗法主要优势病种是内科的胃脘痛、肥胖病、痫证、哮喘、腹痛、面瘫、便秘;外科的腰腿痛;皮肤科的牛皮癣和五官科的重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