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journalinfonormal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ranklist paperranklisttupian paihangpage

被引排行

Top 10 Top 30 Top 50 Top 100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

杨华元,刘堂义

本文从三方面探讨:(1)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2)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机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3)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机体所调控。艾灸生物物理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996 年 10 期 ;
[下载次数: 2,717 ] [被引频次: 835 ] [阅读次数: 33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

杜元灏;李晶;孙冬纬;刘维红;李桂平;林雪;任辉;王涵;邹蓓蕾;焦素林;黄卫;

目的:归纳中国现代针灸临床的治疗病症,总结现代针灸临床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1978-2005年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被报道的论文篇数(即频次)。结果:通过本次文献研究,共得到了16类针灸病谱461种,包括西医病338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症50种。结论:针灸疗法适应证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7 年 05 期 No.224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12B01
[下载次数: 7,197 ] [被引频次: 485 ] [阅读次数: 82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陈日新;康明非;

阐述有关艾灸疗法临床要领的一种新观点。通过以腧穴热敏化现象为切入点,以腧穴热敏化规律为新灸法创立依据,以临床灸疗疗效为检验标准,探讨艾灸能否像针刺一样激发经脉感传及艾灸是否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艾灸确能像针刺一样高效激发经脉感传;艾灸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疗效。说明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2008 年 01 期 No.232 ;
[下载次数: 3,841 ] [被引频次: 467 ] [阅读次数: 14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陈日新;康明非;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2007 年 03 期 No.222 ;
[下载次数: 3,254 ] [被引频次: 447 ] [阅读次数: 46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张吉;张宁;

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2007 年 01 期 ;
[下载次数: 4,681 ] [被引频次: 425 ] [阅读次数: 45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王磊,李学武,张莉

目前 ,国内外在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 (包括穴位 )作用 ,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虽然对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 ,但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本文对近 10年来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2001 年 09 期 ;
[下载次数: 5,713 ] [被引频次: 394 ] [阅读次数: 85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

卞金玲,张春红

介绍了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即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素之一;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为每个穴位操作1~3分钟;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小时等四大要素。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2003 年 05 期 ;
[下载次数: 3,204 ] [被引频次: 375 ] [阅读次数: 21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关系论背俞功能带

崔承斌,王京京,吴中朝

目的:证明背俞功能带的存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方法: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发展源流、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方面,探讨同一脊柱水平背俞穴与华佗夹脊穴的同一性。结论:同一脊柱水平上的穴点,具有相同的发展渊源、作用机理和临床功能,从而证明背俞功能带的存在。

2005 年 07 期 ;
[下载次数: 2,258 ] [被引频次: 366 ] [阅读次数: 7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针刺合谷与太冲fMRI脑功能成像的比较研究

许建阳,王发强,王宏,单保慈,吕剑,马毅

目的 :探讨针刺不同穴位对脑组织fMRI功能成像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合谷组、太冲组、合谷配伍太冲组各 7人 ,分别观察fMRI脑功能成像。结果 :针刺合谷穴诱导额叶和枕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 ;针刺太冲穴仅诱导颞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 ;针刺合谷配太冲穴诱导额叶和颞叶脑组织血流量和血流容积的增加。 结论 :针刺不同穴位激发不同脑区的脑组织变化 ,而两个穴位配伍并不是两个穴位引起脑组织fMRI功能改变作用的叠加 ,而是引起脑组织fMRI功能重新分布。

2004 年 04 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项目批准号 :90 2 0 90 3 0 )
[下载次数: 1,259 ] [被引频次: 313 ] [阅读次数: 7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谈谈腹针疗法

薄智云

腹针疗法是一种新的针灸方法 ,具有安全、无痛、高效、快捷、适应症广等优点。本文从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腹针临床特点和从调理脏腑入手 ,兼顾经脉、局部的腹针辨证特点两方面进行了较详的介绍 ,为针灸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与思路

2001 年 08 期 ;
[下载次数: 3,077 ] [被引频次: 312 ] [阅读次数: 8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