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智慧医疗

  • 针灸临床决策支持系统:AI技术在针灸诊疗中的应用

    张淑欣;李心雨;刘晏宁;宏旭波;陈振虎;张洪达;洪佳明;王南卜;

    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提升针灸诊断的准确性、辅助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及实现疗效评估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显著增强了针灸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的功能。本文深入分析了基于AI的针灸CDSS所展现的独特优势,包括智能化、高效化等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数据安全性挑战、模型可解释性不足以及跨学科合作复杂性等问题。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针灸CDSS有望在个体化医疗、远程治疗以及疾病预防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升针灸治疗的效率和效果,推动针灸学的现代化进程,并增强其在全球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025年07期 v.45;No.442 875-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1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通督养心组方治疗失眠症的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平台开发研究

    王驰;刘成勇;王晓秋;刘恩琦;孙菊光;陆瑾;丁敏;吴文忠;

    目的:构建并验证针刺通督养心组方治疗失眠症的疗效预测模型,开发开放共享的交互式人工智能(AI)辅助决策平台。方法:纳入接受针刺通督养心组方治疗的139例失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针刺通督养心组方治疗,穴取百会、印堂、神门(双侧)和三阴交(双侧),百会和印堂连接电针,采用连续波,频率2 Hz。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2周。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减分率<50%的患者归类为“无应答组”,PSQI评分减分率≥50%的患者归类为“应答组”。采用1.5倍四分位距规则进行异常值处理,并运用预测均值匹配法对缺失值进行多重插补。随后,选取极端梯度提升与随机森林算法特征重要性结果的交集作为模型的特征集。在应用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平衡类别后,划分20%数据作为验证集,对剩余数据通过固定比例随机分层采样得到200对3∶1的训练集与测试集,用于8种机器学习算法的模型训练与内部验证,进而筛选出用于构建最终模型的最佳算法和数据集划分方式,并进行外部验证。最终通过Streamlit将最佳模型线上部署,构建交互式AI辅助决策平台。结果:用于模型构建的关键特征包括失眠病程、PSQI总分、PSQI睡眠效率得分、N1期占总睡眠时长比例、N2期占总睡眠时长比例和睡眠期间最高脉率。基于类别型特征提升(CatBoost)算法构建的最佳模型在测试集上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平均精确率为0.77,准确率、平均召回率、平均F1分数均为0.75;在验证集上的AUC为0.84,准确率、平均精确率、平均召回率、平均F1分数均为0.72,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基于此模型开发了交互式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平台(https://tdyx-catboost.streamlit.app/)。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并验证了基于CatBoost的针刺通督养心组方治疗失眠症的疗效预测模型,所开发的AI平台为针灸治疗失眠症提供了数据驱动的辅助决策支持。

    2025年07期 v.45;No.442 881-888+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基于肌电信号的智能艾灸仪的研制

    彭鑫;张天翼;汪东颖;谷雪莲;余梓豪;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肌电信号的智能艾灸仪,以实时评估艾灸治疗效果。方法:以肾俞穴为研究对象,采集肾俞穴中心及等距点处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并计算施灸前后的积分肌电(iEMG)值和均方根(RMS)值特征参数,分析艾灸效果后得到施灸结束提示功能算法。随后,利用该算法结合STM32技术设计艾灸仪的控制系统与上位机软件,实现对施灸过程的精确控制。最后,通过临床试验对智能艾灸仪的功能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验证,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结果:肾俞穴中心点施灸的1个周期内,该处sEMG的iEMG值随着时间增加而下降,即肌肉疲劳程度降低,而超过1个周期后,该处的iEMG值随着时间增加而升高,即肌肉疲劳程度升高;肾俞穴等距点施灸前后的RMS值最大上升了1.90%,且系统在RMS值上升0.15%时已经提示施灸结束,肾俞穴中心点最大降低0.13%。基于此算法设计的智能艾灸仪能实现温和灸功能,通过上位机可实时监测RMS值变化评估施灸效果。智能艾灸仪工作中推进艾条稳定,艾条与皮肤表面始终保持3~4 cm的安全距离,当艾条长度小于5cm、皮肤温度超过48℃的预设安全阈值时,系统会自动触发警报。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智能艾灸仪能够有效评估施灸效果,且能保障施灸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025年07期 v.45;No.442 889-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皮电刺激设备的研制现状及发展方向

    宋玉强;付渊博;李彬;孙敬青;陈鹏;王少松;王一战;赵冰骢;李柏洁;徐怡;王柏清;

    经皮电刺激设备是中医理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而衍生出的一类特色治疗设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近年来,经皮穴位电刺激仪、经皮神经电刺激仪及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仪等相关设备的研制均取得一定突破性的发展。相关设备市场广阔,但仍存在电极材料及供电方式有待优化、仪器体积偏大、理线繁琐、应用受限以及智能化水平偏低等局限。未来仍有必要进一步以中医针灸理论为基石,结合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针灸设备的智能化及现代化水平,继而提升其临床及科研服务能力。

    2025年07期 v.45;No.442 896-9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针灸》“针灸研究方法学”专栏征稿

    <正>随着针灸研究的深入以及针灸国际化的进展加快,针灸研究越来越需要与循证医学理念融合,如何构建符合针灸临床实践特点的证据体系至关重要。而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合理选择和运用,可为科学合理评价、系统总结针灸临床证据提供方法学支持。目前,针灸研究存在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如何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规范方法学的应用,体现针灸特色、展现针灸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是研究的重点。

    2025年07期 v.45;No.442 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针刺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蒋鹏;胡芬;林冕;诸剑芳;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2例MCI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予运动、认知功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穴取百会、四神聪及双侧风池、悬钟、足三里、养老、心俞等,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并于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和MMSE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0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1,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普拉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a)、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相对丰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普拉梭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2.8%(24/29),高于对照组的61.3%(19/31,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M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肠道普拉梭菌属、梭菌属、瘤胃球菌科等产丁酸菌相对丰度,维护肠道屏障,抑制相关炎性反应有关。

    2025年07期 v.45;No.442 903-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帝内经》导气针法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

    朱国庆;赵娜;唐琳;宋玮华;于心同;杨文佳;梁瑞珑;

    目的:观察《黄帝内经》导气针法治疗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重度OSAHS患者随机分为导气针法组(30例)和常规针刺组(30例,脱落1例)。导气针法组给予《黄帝内经》导气针法治疗,穴取上廉泉、风府和双侧列缺、照海;常规针刺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穴取上廉泉、风府、哑门和双侧列缺、照海、足三里、丰隆。均隔日1次,每周3次,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多导睡眠图(PSG)监测指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低通气指数(HI)、呼吸暂停指数(AI)、最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夜间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_2)]及Epworth嗜睡量表(E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并于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HI、HI、AI和最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降低(P<0.01),导气针法组患者LSaO_2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导气针法组患者AHI、HI、AI、最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LSaO_2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SS和PSQ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导气针法组患者ESS和PSQI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WHOQOL-BREF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导气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常规针刺组的82.8%(24/29,P<0.01)。结论:《黄帝内经》导气针法可有效治疗中重度OSAHS,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具有取穴少和刺激柔和等优势。

    2025年07期 v.45;No.442 911-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筋手法松解术联合热敏灸治疗单纯性肥胖29例

    朱泳森;欧阳希林;钟根平;肖梦辉;焦琳;

    目的:观察经筋手法松解术配合热敏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单纯性肥胖患者2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对患者腹部及双下肢的病变经筋,运用经筋手法松解术进行松解,每次约30 min;松解后,采用热敏灸艾条在患者腹部热敏高发区域(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等穴位)运用灸感定位法选取2个热敏腧穴进行施灸,每穴每次灸40 min,或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为度。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20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率、腰围、臀围,并于治疗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体质量、BMI、体脂率、腰围、臀围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总有效率为93.1%(27/29)。结论:经筋手法松解术配合热敏灸可有效治疗单纯性肥胖,从经筋角度对肥胖进行论治,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案。

    2025年07期 v.45;No.442 918-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配合脐疗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焦虑、抑郁30例

    王东利;王学乾;王蕊;郝有志;乔伟伟;李超;左银平;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脐疗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SCI后NB伴焦虑、抑郁患者,采用针灸配合脐疗治疗。针刺:穴取百会、印堂、三阴交、神门、合谷、太冲,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艾灸:足太阳膀胱经、督脉隔姜灸,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脐疗:将柴胡、郁金、肉桂等分研碎与等量蜂蜜调和,装入敷贴中,细盐填脐后将敷贴置于脐上,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尿流动力学指标[排尿期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残余尿量(RUV)]、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泌尿症状困扰量表(USDS)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HAMA评分、HAMD评分、RUV、NBSS、U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Qmax、Pdet-max较治疗前升高(P<0.05),总有效率为93.3%(28/30)。结论:针灸配合脐疗可有效缓解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排尿障碍。

    2025年07期 v.45;No.442 923-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合谷、太冲、三阴交对初产妇产程的影响

    程子潇;宋子雲;冯小丽;曹小丽;徐彦龙;代志蓉;张倩倩;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太冲、三阴交对初产妇疼痛、焦虑、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针刺组(50例,剔除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双侧合谷、三阴交、太冲干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和产程时间,针刺前后宫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产时及产后1 h出血量与大出血情况,以及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结果:针刺组初产妇剖宫产率为4.1%(2/49),低于对照组的10.0%(5/50,P<0.05);针刺组初产妇宫开2指潜伏期、活跃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P<0.001),产时出血量和大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1,P<0.05)。针刺后,针刺组初产妇宫缩痛VAS和HAMA评分低于针刺前(P<0.001),对照组初产妇宫缩痛VAS和HAMA评分高于针刺前(P<0.001)。针刺组初产妇针刺后宫缩痛VAS和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针刺前后宫缩痛VAS和HAMA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01)。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合谷、太冲、三阴交可有效改善初产妇疼痛及焦虑程度,有助于缩短产程时长,减少产时出血量,降低大出血的发生率,提高顺产概率,可更好地提高初产妇生产舒适度及安全性。

    2025年07期 v.45;No.442 927-931+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征订·书讯

  • 欢迎购买2024年《中国针灸》杂志合订本

    <正>为满足部分读者随时查阅、收藏《中国针灸》杂志的需求,《中国针灸》合订本制作已从创刊持续至今。2024年《中国针灸》合订本新鲜出炉,已收到老读者的火爆订购,建议您抓紧时间购买。2024年合订本分上、下两册,精装版,每套428元,包邮!不拆开售卖。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官方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留收货信息。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2025年07期 v.45;No.442 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购买2019–2021年各年度《中国针灸》杂志合订本

    <正>为回顾过去针灸临床、理论等发展的概貌,辅助读者学习多种疾病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制少量2019、2020、2021年《中国针灸》杂志合订本(每年1册),每册单价320元,均包邮。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官方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留收货信息。数量有限,欲购从速!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收款人姓名:《中国针灸》编辑部,邮编:100700。

    2025年07期 v.45;No.442 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组别命名的建议

    <正>随着循证医学理念逐步深入针灸界,越来越多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采取了随机对照、多组对照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针灸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的科学性。但是,在大量来稿中我们看到,对组别的命名方式比较混乱,不能一目了然,因此,有必要提出一定的原则,加以统一。《中国针灸》杂志对投稿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组别命名的基本要求:(1)直接以具体方法命名,如针刺组、艾灸组、西药组、中药组、××穴位组、×××疗法组,等等,在组名字数较少的情况下,药物组也可以直接写出药物的名称。

    2025年07期 v.45;No.442 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针灸》杂志对研究性论文中对照组设置的建议

    <正>在临床研究中引进科学对照的方法是针灸医学研究在方法学上的进步,但有些针灸临床研究论文中对照组的设置比较混乱,不能很好地反映研究者的意图,影响了论文的水平,故《中国针灸》杂志对投稿本刊的研究性论文提出对照组设置的基本要求。对照组的设置一定要从研究目的出发,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被对照主体。(1)如果是要证明针灸疗效的优势,需选择与现行公认有效的疗法对照;(2)如果是要验证针灸的疗效,需设立空白对照或安慰针灸对照,两种方式都需要注意伦理原则;

    2025年07期 v.45;No.442 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编辑部在售杂志明细

    <正>编辑部淘宝网店现无法正常使用,购买杂志请直接支付宝转账,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转账前请先加好友,以便沟通。现将编辑部出售中的杂志品种附录于后,欢迎购买。早年杂志所剩无几,售完为止,先到先得!

    2025年07期 v.45;No.442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5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月刊)

    <正>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入选2023-2026年度T1级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年07期 v.45;No.442 1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医案选辑

  • 成人脊柱侧凸伴四肢震颤案

    闫珊珊;李苒;姜宇航;陈泽浩;鄢锦荣;何家恺;贾宝辉;

    报道1例电针治疗成人脊柱侧凸伴四肢震颤案。本案患者以颈项部僵硬伴四肢震颤为主要症状。证属阳气亏虚,治则以通督温阳调气为主。针刺穴取大椎、C_4-C_6棘突下及双侧C_4-C_6夹脊穴、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肾俞、大肠俞。针刺得气后双侧C_4夹脊穴和双侧C_6夹脊穴各为一组连接SDZ-Ⅴ型电针仪,选用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0 min。前5个月每周治疗1~2次,后每月治疗1~2次。治疗30次后,患者双下肢震颤基本消失,临床震颤评估量表(CRST)评分13分,且脊柱侧凸的Cobb角改善了约10°。随访1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未见脊柱侧凸加重。

    2025年07期 v.45;No.442 93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刺、拔罐治疗皮肤僵硬综合征案

    陈素辉;孙华;

    皮肤僵硬综合征(SSS)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非炎性反应性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硬化和关节活动受限。本文报道了1例SSS患儿,予针刺联合火罐治疗,针刺穴取右侧顶旁1线,左侧L2-L4夹脊穴、环跳、阿是穴、居髎、风市、委中等,针刺得气后,左侧L4夹脊穴和环跳、风市和阳陵泉分别连接一组KWD-808Ⅰ脉冲电疗仪电极,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2 mA,留针2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针刺结束后行火罐疗法,沿督脉及左侧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在腰腿部循行线上走罐,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每周3次,并在皮肤僵硬部位留罐8~10 min,每周1次。针刺联合火罐治疗6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患儿左侧臀部及下肢外侧皮肤僵硬好转,左侧下肢肿胀缓解,行走明显好转,可连续行走约2 000 m。针刺、拔罐联合疗法,为SSS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07期 v.45;No.442 982-984+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机制探讨

  • 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小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李奎武;储浩然;邹玲;阮静茹;廖路敏;韩啸宇;马文黎;方明;朱敬伟;方誉澄;王子叶;童婷婷;

    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小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探讨艾灸干预IBS-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从4只健康SPF级孕鼠产下的38只幼鼠中随机选取12只为正常组,剩余大鼠采用三因素联合法制备IBS-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2只。艾灸组于双侧“天枢”“上巨虚”行悬灸干预,每天1次,每次20 min,连续7 d。分别于醋酸灌肠前(35日龄)、造模后(45日龄)、干预后(53日龄)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稀便率(LSR)、引起腹部回缩反射(AWR)评分3分时最小容量阈值。干预后(53日龄),采用HE和PAS染色法观察大鼠十二指肠组织形态,测量十二指肠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计算绒腺比(绒毛长度/隐窝深度),统计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和杯状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组织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十二指肠黏膜T细胞亚群比例;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和紧密连接;扫描电镜观察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完整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AWR评分3分时最小容量阈值、十二指肠黏膜绒毛长度及绒腺比、CD_8~+T细胞比例降低(P<0.01,P<0.05),十二指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减少(P<0.01);LSR、CD_4~+T细胞比例、CD_4~+/CD_8~+值升高(P<0.01),十二指肠肠黏膜IFN-γ、IL-4、sIgA含量及IFN-γ/IL-4值升高(P<0.01),十二指肠黏膜IELs数量增多(P<0.01);十二指肠黏膜形态欠规整,绒毛变短、稀疏散乱,密度不均,上皮细胞形态破坏,紧密连接受损,间隙增宽。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体质量、AWR评分3分时最小容量阈值、十二指肠黏膜绒毛长度及绒腺比升高(P<0.01),十二指肠黏膜杯状细胞数量增多(P<0.01);LSR、CD_4~+T细胞比例、CD_4~+/CD_8~+值降低(P<0.01),十二指肠肠黏膜IFN-γ、IL-4、sIgA含量及IFN-γ/IL-4值降低(P<0.01),十二指肠黏膜IELs数量减少(P<0.01);十二指肠肠黏膜较规整,绒毛增多变长,排列整齐,密度较均匀,上皮细胞形态略有破坏,紧密连接部分受损。结论:艾灸“天枢”“上巨虚”可降低IBS-D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减轻腹痛及腹泻等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小肠黏膜免疫屏障,改善IBS-D免疫功能状态有关。

    2025年07期 v.45;No.442 935-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探讨电针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作用机制

    艾珊珊;高东瑞;翟梓婷;王肃雍;薛雅文;刘芷涵;颜晓;

    目的:基于肠道菌群分析联合代谢组学探讨电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模型。电针组大鼠予电针干预,穴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同侧“足三里”“三阴交”与同侧“脾俞”“肾俞”分别连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频率2 Hz,每次1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干预8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4、8周后,测定大鼠体质量、随机血糖、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干预后,测定大鼠坐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宏基因组测序(MS)分析大鼠肠道菌群,筛选差异物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检测大鼠血浆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大鼠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干预4、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体质量、TWL、MWT升高(P<0.01),随机血糖降低(P<0.01)。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SCV、MCV降低(P<0.01),Chao1指数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坐骨神经SCV、MCV升高(P<0.01),Chao1指数升高(P<0.01)。各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二者比值(F/B)模型组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大鼠F/B值高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普雷沃氏菌属、塞加塔氏菌属、人普雷沃氏菌、粪便塞加塔氏菌相对丰度升高(P<0.05),宿主关联乳杆菌属、真杆菌属、假解黄酮菌属、鼠宿主关联乳杆菌相对丰度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上述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改善(P<0.05,P<0.01)。3组之间存在120个差异代谢物,富集到包括甘油磷脂、亚油酸等在内的28条关键代谢通路,甘油磷脂是电针影响最显著的代谢途径。6种磷脂酰胆碱类代谢物与假解黄酮菌属呈正相关,与普雷沃氏菌属、塞加塔氏菌属、人普雷沃氏菌、粪便塞加塔氏菌属呈负相关;5种磷脂酰乙醇胺类代谢物与假解黄酮菌属呈负相关,与普雷沃氏菌属、塞加塔氏菌属、人普雷沃氏菌、粪便塞加塔氏菌呈正相关。结论:电针可能通过甘油磷脂等代谢通路,调节假解黄酮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塞加塔氏菌属等特异性肠道菌群和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差异代谢物共表达,以降低血糖、保护神经功能,从而改善DPN大鼠症状。

    2025年07期 v.45;No.442 945-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热敏灸“肺俞”对AR模型大鼠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

    李逸成;熊俊;林萌;胡菡;姚丽君;

    目的: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观察热敏灸“肺俞”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造模组(26只),造模组采用卵清白蛋白(OVA)全身及局部攻击致敏法制备AR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只)、药物组(6只)、艾灸组(14只)。艾灸组大鼠予悬灸双侧“肺俞”干预,每次40 min,每日1次,连续21 d,同时检测并记录体温和尾温。若艾灸组大鼠干预期间体温及尾温均升高>1℃则判定为出现腧穴热敏化效应,分入热敏灸组(8只,为保证样本量一致,随机选取6只),若未出现腧穴热敏化效应则分入传统艾灸组(6只)。药物组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滴鼻,每侧8μL,每日1次,共21 d。观察大鼠造模后及干预后鼻炎症状行为学评分及造模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含量。干预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鼻黏膜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鼻黏膜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阳性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干扰素-γ(IFN-γ)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鼻黏膜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OX40)、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造模组鼻炎症状行为学评分及血清IgE含量较空白组升高(P<0.01),提示AR模型建立成功。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鼻炎症状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鼻黏膜结构紊乱,炎性细胞浸润严重;鼻黏膜TSLP阳性表达升高(P<0.01);血清IgE、IL-4、IL-5、IL-13含量均升高(P<0.01),IFN-γ含量降低(P<0.01);鼻黏膜OX40、p-AKT、p-PI3K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传统艾灸组、热敏灸组大鼠鼻炎症状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鼻黏膜结构、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鼻黏膜TSLP阳性表达均降低(P<0.01);血清IgE、IL-4、IL-5、IL-13含量均降低(P<0.05),IFN-γ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及传统艾灸组鼻黏膜p-AKT蛋白表达降低(P<0.05),热敏灸组鼻黏膜OX40、p-AKT、p-PI3K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药物组比较,热敏灸组鼻黏膜TSLP阳性表达降低(P<0.05)。与传统艾灸组比较,热敏灸组和药物组大鼠血清IL-13含量降低、IFN-γ含量升高(P<0.05);药物组鼻黏膜p-PI3K蛋白表达降低(P<0.05);热敏灸组大鼠鼻黏膜TSLP阳性表达及OX40、p-PI3K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热敏灸“肺俞”可减轻AR模型大鼠临床症状,改善鼻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及毛细血管扩张情况,抑制免疫炎性反应,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

    2025年07期 v.45;No.442 957-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肠–肺”轴理论探讨电针对COP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陈道鸿;陈颖;齐文川;曾倩;周子扬;王姿雯;方永江;余曙光;赵凌;

    目的:基于“肠-肺”轴理论探讨电针(E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NC)组、COPD组和EA组,每组10只。COPD组和EA组大鼠采用气管滴注脂多糖联合香烟烟熏法制备COPD模型。EA组大鼠予电针双侧“肺俞”“足三里”干预,疏密波,频率4 Hz/20 Hz,电流1~3 mA,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干预后体质量;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肺功能指标[第0.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0.1))、FEV_(0.1)/用力肺活量(FVC)%、第0.3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0.3))、FEV_(0.3)/FVC%],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和结肠组织形态,16SrRNA技术检测大鼠肠道菌群并分析肺功能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NC组比较,COPD组大鼠体质量和肺功能指标降低(P<0.01);肺组织和结肠组织损伤,肺泡平均线性截距(MLI)和每100μm~2炎性细胞数量增多(P<0.01);血清TNF-α、IL-6、IL-1β含量升高(P<0.01,P<0.05),血清IL-10含量降低(P<0.01);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升高(P<0.0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颤螺菌属(Oscillospira)、拟杆菌属(Bacteroides)、粪球菌属(Coprococcus)相对丰度升高(P<0.01),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单糖菌门(TM7)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异杆菌属(Allobaculum)、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YRC22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1,P<0.05);存在31条差异代谢通路。与COPD组比较,EA组大鼠体质量增加、肺功能指标升高(P<0.01);肺组织和结肠组织损伤改善,肺泡MLI降低(P<0.05);血清TNF-α、IL-6、IL-1β含量降低(P<0.05),血清IL-10含量升高(P<0.05);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降低(P<0.01);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颤螺菌属、拟杆菌属、粪球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1,P<0.05),厚壁菌门、放线菌门、软壁菌门、单糖菌门和乳杆菌属、异杆菌属、双歧杆菌属、YRC22菌属相对丰度升高(P<0.01);存在35条差异代谢通路。肺功能与放线菌门、软壁菌门、单糖菌门和YRC22菌属呈正相关,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颤螺菌属、拟杆菌属和粪球菌属呈负相关。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和炎性反应,改善COPD大鼠肺功能和组织损伤,其机制涉及“肠-肺”轴介导的抗炎作用。

    2025年07期 v.45;No.442 96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1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承与创新

  • 孙申田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经验

    张洪坤;曹宇;张鑫浩宁;祝鹏宇;孙申田;

    介绍孙申田教授应用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孙教授认为,顽固性面瘫病因复杂,针灸治疗时需基于皮层定位,选取百会、运动区下1/5、脑干区,并施以经颅重复针刺法;在超声定位下,对不同病变部位表情肌的起止点进行针刺。结合顽固性面瘫正虚邪存的中医病机,针灸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核心,重用阳明经腧穴(迎香、四白、地仓、合谷、足三里等)针刺以疏经,选取面部主要表情肌及相关络穴进行丛刺以通络,应用阳白透刺瞳子髎、四白透刺地仓、地仓透刺颊车并配合滞针提拉法以荣筋,选取气海、关元先针后灸。此外,孙教授强调将“揉、刺、灸”三法并用于翳风、牵正和下关。孙教授将中医辨证与现代技术结合,具有定位精准、手法多样的优势,为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7期 v.45;No.442 985-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继红运用刃针半月刺法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经验撷要

    侯佳璐;李霭宁;王玉连;郭子斌;陈建基;王继红;

    介绍王继红运用王氏刃针半月刺法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经验。王继红根据《黄帝内经》中“十二经筋”“短刺”和“输刺”等经典理论,采用自制刃针行半月刺法治疗本病,形成了“经筋为本,痛处选穴;鸡足合谷,内外并施;三才合璧,短输齐用;筋损炎痛,半月疗之”的治疗特色,体现了“筋骨并治、阴阳同调”的治病思想,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

    2025年07期 v.45;No.442 990-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人文讲坛

  • 始源与应用:天学与术数学知识视域下的针灸“身体图式”

    刘立伟;柳长华;范逸品;石可金;

    针灸“身体图式”是以经脉系统为核心、天人合一的“通天”身体观,融合了天道周行的循环图式、卦气说的经脉消长图式、星占天学中的干支十二辰分野图式与时空部位九宫八卦图式,呈现了针灸天人合一的理论始源与社会观念背景下的医学思想。腧穴数量与针灸数量的术数化、针灸时日禁忌的术数化与时间针灸模式的术数化,深刻反映了早期医家对针灸身体图式的应用。针灸身体哲学研究当从早期古典针灸理论的本始面貌出发,以溯针灸身体哲理之源,求时间身体医学之真,创当代针灸身体哲学研究之善,以此完善针灸人文与科学的双重属性。

    2025年07期 v.45;No.442 995-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未来改革的思考——赵吉平教授访谈

    冯智伟;韩珊;李阳;邢御;刘静怡;白鹏;

    教育是针灸学科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为针灸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对知名针灸专家赵吉平教授进行结构式访谈,围绕针灸教育的核心、针灸教材的内涵及发展、针灸的教学模式等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当前针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期为针灸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2025年07期 v.45;No.442 1003-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理论探讨

  • 缪刺法特征考辨

    王锐卿;叶明柱;杨峰;

    通过对缪刺相关内容的总结与分析,认为缪刺需要具备3个重要特征,即“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常取四末”与“不取经俞,而取络脉”。同时通过文字学以及历代医家的注释对缪刺方进行部分考释,对《素问·缪刺论》中不属于缪刺的针方进行辨析,发现未形成共识是因为未把握缪刺的整体特征,且对其中错简条目以及词句理解失误。建议理论概念研究工作要重视概念的泛化与异化问题,宜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首先从全面、系统的角度把握全局,再对其中细节进行反复推敲,方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原本概念与内涵。

    2025年07期 v.45;No.442 1008-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灸感三相”视域下的艾灸“感–效”关系探析

    杨锐;李旭豪;宋尚义;杨继国;

    “灸感三相”理论出自周楣声先生的《灸绳》,涵盖初感、扩散、传导三相,是周楣声先生对于临床灸法治疗中感传过程的系统总结。笔者受“灸感三相”理论启发,分析影响灸感的因素(灸温、灸位、灸量、灸法),归纳灸感对临床施灸的指导作用,认为临床上可通过初感相的感传生成规律判断即时灸效,调整施灸部位;扩散相的灸感扩散规律有助于衡量个体灸量,确保最佳灸效;传导相不仅可以提示灸疗终点,亦可揭示患者隐匿病变部位及深层次病因。同时,受限于患者体质及所处疾病状态不同,灸感表现也未必严格遵循“灸感三相”之规律,需严格辨别。

    2025年07期 v.45;No.442 1013-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献研究

  • 中医针刺类医疗器械研制近况及问题分析

    寇任重;范刚启;耿恺频;林祺;陶腊梅;侯腾;王琳;

    总结近5年中医针刺类医疗器械授权发明专利、器械注册及期刊文献发表情况,分析研制近况及问题。发现中医针刺类医疗器械研制,涉及针刺诊疗各环节优化替代,技术运用包括传统及新兴理工技术,理论指导涉及传统针刺及现代医学理论,总体呈现多功能结合、专病专治化、便携可穿戴、无痛无创化、精准个性化、智能自动化的趋势特点。认为近年中医针刺类医疗器械的研制及产品转化,存在中医针刺理论指导运用不足、专利产品转化率低、产品临床证据不足、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未来需加强中医针刺理论指导作用、构建医工结合的产学研模式、重视产品临床验证、转变产品研发思路以应对医疗市场需求。

    2025年07期 v.45;No.442 1019-1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状况与前沿趋势: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何婧;叶人诵;吴梦蝶;胡智海;马桂芝;吴焕淦;董烨卿;张艾嘉;李璟;

    目的:基于知识图谱技术探究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研究历程、热点及发展趋势,为该领域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自建库以来至2023年12月31日收录的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文献。运用CiteSpace 6.2.R6 Advance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等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41篇,发文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研究类型不断丰富。共分析得出832名作者,308个发文机构,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胜、北京中医药大学白兴华为代表,形成核心研究团队。但机构间缺乏紧密合作,未形成明显的跨地域研究。共纳入关键词192个,形成8个聚类标签,主要包括治疗方式、疾病类型、中医证型和文献类型4大类;突现分析显示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手段逐渐综合化,治疗方法从单纯针刺治疗过渡至与质子泵抑制剂或中药汤剂联合,研究的疾病类型更为细分化,机制研究由关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动力转变为关注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研究热点逐渐由改善临床症状转为兼顾精神心理状态。统计得到高频腧穴共计23个,并形成针灸治疗GERD“针法-穴位”聚类8个,针穴方案逐步丰富。结论: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逐步深入,未来应加强研究团队间合作,提高临床研究质量,注重多维度的机制与不同针灸方法的横向对比研究,为临床推广及更深层面的探索提供依据。

    2025年07期 v.45;No.442 1027-1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19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