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风雷;冀来喜;程江慧;陈娅茹;刘红;
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发作性丛集性头痛(C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发作性CH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60例,脱落3例)、针刺组(60例,脱落2例)和蝶腭组(60例,脱落2例、剔除1例)。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头维、印堂、阳白、合谷等,每日1次,每周6次;蝶腭组针刺蝶腭神经节,隔日1次,每周3次;综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隔日针刺蝶腭神经节。各组均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观察各组头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每周头痛发作次数、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及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各组患者头痛VAS评分、每周头痛发作次数、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MSQ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综合组除每周头痛发作次数低于蝶腭组(P<0.01)外,综合组以上其余指标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P<0.01)。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3.0%(53/57),高于针刺组的75.9%(44/58)和蝶腭组的73.7%(42/57,P<0.05,P<0.01)。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常规针刺可降低发作性CH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较单纯常规针刺或单纯针刺蝶腭神经节的疗效更优。
2022年06期 v.42;No.405 603-607+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诸剑芳;刘涛;胡芬;盛吉莅;金园园;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围绝经期早醒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早醒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2例、剔除2例)。观察组予针刺治疗,穴取百会、印堂、安眠、合谷、神门、太冲、太溪等,隔日1次,每周3次;对照组予谷维素片口服,每次20 m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采用睡眠体动记录仪(ACT)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有效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觉醒时间、觉醒次数、每次觉醒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早醒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睡眠时间延长、睡眠质量升高(P<0.05),觉醒时间及每次觉醒时间缩短、觉醒次数减少(P<0.05),PSQI评分、早醒评分降低(P<0.05);对照组觉醒次数减少、PSQI评分及早醒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觉醒时间、觉醒次数、每次觉醒时间及PSQI评分、早醒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24/27),高于对照组的38.5%(10/26,P<0.05)。结论:针刺治疗可增加围绝经期早醒型失眠患者有效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2022年06期 v.42;No.405 608-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牛丽;李彦杰;秦合伟;郭宁;刘昊源;华晓琼;张淑芹;孙钰斌;
目的:比较麦粒灸十宣穴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手指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麦粒灸十宣穴,每穴灸8~10壮,每日1次。两组均6 d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程度量表(MAS)分级、表面肌电图指标[腕背伸肌、腕掌屈肌均方根值(RM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放松、被动功能测试腕背伸肌、腕掌屈肌RMS值及N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对照组的80.0%(32/40,P<0.05)。结论:麦粒灸十宣穴联合康复训练可提高中风后手指痉挛患者手部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痉挛程度和腕背伸肌、腕掌屈肌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2022年06期 v.42;No.405 613-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赵亚楠;李少源;李素霞;焦玥;王瑜;张帅;何家恺;陈瑜;荣培晶;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睡眠质量及夜间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纳入PI患者21例,于耳穴心、肾区,采用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刺激,予疏密波,频率4 Hz/20 Hz,脉冲宽度(0.2±30%)ms,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客观睡眠结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睡眠效率(SE),非快速眼动1、2、3期和快速眼动期(REM)时间占TST的百分比(N1%、N2%、N3%、REM%)]及夜间心率变异性[高频(HF)、低频(LF)、低频/高频(LF/HF)比值、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窦性RR间期的平均值(NNMean)]。结果:治疗后,患者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SL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01),SE、N3%、LF、HF、LF/HF、SDNN、NNMean、RMSSD较治疗前升高(P<0.001,P<0.01)。结论:taVNS可改善PI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客观睡眠结构,可能与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2022年06期 v.42;No.405 619-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张陶陶;金廷恒;夏燕婷;韦企平;李丽;肖艳萍;廖良;
目的:比较韦氏三联九针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和单纯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肝郁脾虚型老视合并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92只眼)肝郁脾虚型老视合并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脱落2例)。观察组予韦氏三联九针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穴取上明、承泣、攒竹透睛明、丝竹空透太阳等,针刺隔日1次,每周3次,滴眼液每天3次,每次1滴;对照组仅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两组均7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及最佳平均矫正视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调节幅度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1、2周后调节幅度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调节滞后量下降(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视疲劳核心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调节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2周后调节滞后量及最佳平均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韦氏三联九针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肝郁脾虚型老视合并视疲劳可改善患者视疲劳及眼的调节能力,疗效优于单纯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
2022年06期 v.42;No.405 625-628+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高亚玉;张曼;佘延芬;陈豪;宋晓丹;张明健;刘今;范玺胜;张俊茶;师旭亮;
目的:观察耳穴刺络结合耳穴贴压不同治疗频次对寻常型痤疮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30例,脱落2例)、治疗2组(30例,脱落4例)和治疗3组(30例,脱落5例)。治疗1组、治疗2组及治疗3组分别接受每周1、2、3次耳尖刺络结合耳穴贴压(肺、神门、内分泌和肾上腺)治疗,每日1次,均治疗4周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个疗程后记录3组患者全球痤疮分级系统(GAGS)评分、皮损积分、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QoL-Acne)评分;于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3组疗效,于治疗后1个月随访评定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GAGS评分、皮损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3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及3组患者治疗2、3个疗程后QoL-Acne评分均升高(P<0.05);3组GAGS评分、皮损积分及QoL-Acne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有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次耳穴刺络结合耳穴贴压疗效相当,均能改善寻常型痤疮皮损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均具有累积效应及良好的远期疗效。
2022年06期 v.42;No.405 629-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