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兵;
针灸是横跨数千年的传统医学,但还有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厘清。针灸学是古代先贤们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通过客观存在的表象,结合相关病候,总结医疗经验,并用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学说。因此,穴位是医者诊治患者时的发现而不是健康人群的天然存在;穴位特异性依附于因病所牵涉的靶器官。我们将这种靶器官病变牵涉性体表反应区认识为"穴位"的起源,体表这些部位牵涉性出现的"感觉异变"特征称之为"穴位敏化"现象:亦即体表出现的病理性"牵涉位";它是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具有"健康信息密码"的体表位域。换言之,在生理情况下穴位不具备显现的要素,只是功能"潜伏"的穴位。
2021年09期 v.41;No.396 943-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3K]
[下载次数:3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0 ] |[阅读次数:3 ] - 刘炜宏;
阐述我国古代针灸学术流派概况、现代针灸流派现状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要区别现代语境下的学派和流派,前者应该指学术理论上的派别,后者应该是临床治疗技术的派别;现代针灸学术流派的划分最好以有特色的治疗技术为纲,重点研究流派的学术思想;现代针灸流派应该更包容、更开放,要有"门户之见",不要有"门户之限";现代针灸流派的发展是针灸学科发展的重要推手,应当为重构针灸医学理论作出贡献。
2021年09期 v.41;No.396 951-955+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1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 ] - 梁繁荣;银子涵;
对近现代关于穴性的研究进行回顾,在中医理论及近现代科技的影响下,穴性分为共性、个性及双向调节性,主要受到腧穴配伍、干预措施以及机体状态等的影响。穴性研究应围绕穴性的内涵与临床应用、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加强拓展穴性的丰富度、贯彻多学科交叉寻特性、深究影响穴性的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
2021年09期 v.41;No.396 957-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张建斌;
系统解析和比较南京中医药大学早期(1955-1956年)4部《针灸学讲义》,其特点是形成了以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临床应用为模块的现代针灸学科框架,不仅体现了学科前辈们的现代性探索,也呈现了现代学科框架的演变和固化,对于理解和重构当代针灸学科框架具有借鉴意义。
2021年09期 v.41;No.396 961-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李永明;
针灸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都支持针灸治疗有特异性的组织和细胞靶点。除了已知的神经和血管等固定组织外,笔者通过分析皮肤其他常驻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提出皮肤肥大细胞较符合针灸的移动靶点,并提出针刺的仿生原理假说,以解释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愈合系统对针刺反应的生物学原理。皮肤肥大细胞在人体分布呈"行于端,聚于窍"的特征,其密度与穴位密度及微针系统高度相关。这些证据都支持肥大细胞是针灸的移动靶细胞,可解释针灸的部分现象及原理,还可作为穴位组织标识之一。
2021年09期 v.41;No.396 965-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3K]
[下载次数:10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2 ]
- 袁思成;曹维娟;黄洋;华胜毅;周运航;蔡蕊;
目的:观察针刺对老年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镇静作用。方法:将188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4例。两组均采用有创机械通气、镇痛镇静等重症肺炎常规护理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内关、合谷、印堂、百会,每日2次,直至患者脱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镇痛镇静0.5h后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及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比较两组患者镇痛镇静平均达标时间、0.5 h内及72 h内浅镇痛镇静达标率、镇痛镇静药物用量;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治疗前及镇痛镇静0.5、1、2 h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 O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镇痛镇静12、24、48、72、96、120、144 h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分压(PaO_2)、乳酸(Lac)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镇痛镇静72 h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气管插管带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结果:治疗0.5 h后,两组CPOT、RA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镇痛镇静平均达标时间早于对照组(P<0.01),CPOT、RASS评分30 min达标率及72 h内浅镇痛镇静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右美托咪定、丙泊酚、酒石酸布托啡诺用量与使用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便秘发生例数与平均气管插管带管时间、ICU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0.5、1、2 h后,两组HR、RR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MAP、SpO2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0.5 h后MAP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 h后HR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24、48、72、96、120、144 h后,两组PaCO_2、La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PaO_2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72 h后,两组WBC、NEUT%、hs-CRP、ALT、Cr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hs-CR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对老年重症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有镇痛镇静作用,可减少镇痛镇静药量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血氧情况,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021年09期 v.41;No.396 971-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韩慧;李鑫;姜海娜;许可;王颖;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后VD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60例,脱落1例)和西药组(60例,脱落1例)。西药组予奥拉西坦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针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予"补脾培元益智"针刺,穴取百会、四神聪、中脘、外陵、下脘、气海、关元等,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量表(ADAS-Cog)评分、画钟试验(CDT)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检测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89.8%(53/59),优于西药组的76.3%(45/59,P<0.01)。两组治疗后MMSE各子项评分及总分、ADAS-Cog评分、CDT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且针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P<0.01)。针药组治疗后双侧MCA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快(P<0.05),且快于西药组(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能改善脑梗死后V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改善MCA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脑灌注有关。
2021年09期 v.41;No.396 979-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9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2 ] - 侍昊;钮月;黄谦;杨正明;杨励;
目的:比较毫火针联合穴位贴敷、单纯穴位贴敷与匹维溴铵片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改善IBS-D的机制。方法:将150例脾虚湿盛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50例,脱落14例)、贴敷组(50例,脱落16例)、西药组(50例,脱落13例)。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每次50 mg,每日3次;贴敷组于神阙穴贴敷生姜汁调制的参苓白术散,隔日1次;联合组在穴位贴敷基础上,于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大肠俞穴行毫火针,隔日1次,各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与治疗7、28 d后,观察各组临床症状评分和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28 d后,检测各组外周血CD_3~+、CD_4~+、CD_8~+T淋巴细胞及CD_4~+/CD_8~+比值,以及各组结肠黏膜组织5-羟色胺受体3(5-HT3R)和5-羟色胺受体4(5-HT4R)mRNA表达。结果:除治疗7 d后贴敷组腹痛评分与西药组腹痛、腹胀评分外,各组治疗7、28 d后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排便不尽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7 d后,联合组腹胀、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28 d后,联合组临床症状各项评分均低于其余两组(P<0.05),贴敷组腹痛、腹胀和排便不尽感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7、28 d后,各组IBS-QOL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7 d后,联合组除异性关系、人际关系外,其余各项IBS-QOL评分均高于西药组(P<0.05),贴敷组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评分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28 d后,联合组IBS-QOL各项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贴敷组焦虑不安、行为障碍、饮食限制、社会反应和人际关系评分均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各组外周血CD_3~+、CD~+_(4 )T淋巴细胞,CD_4~+/CD_8~+比值与结肠组织中5-HT4R mRNA表达均升高(P<0.05),CD_8~+T淋巴细胞与结肠组织中5-HT3R mRNA表达均降低(P<0.05);治疗后,外周血CD_3~+、CD~+_(4 )T淋巴细胞,CD_4~+/CD_8~+比值与结肠组织中5-HT4R mRNA表达,联合组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贴敷组高于西药组(P<0.05);在CD_8~+T淋巴细胞与5-HT3R mRNA表达方面,联合组低于其余两组(P<0.05),贴敷组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改善脾虚湿盛证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并可提高患者免疫力,疗效优于单纯穴位贴敷与匹维溴铵片治疗,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调控结肠组织中5-HT3R和5-HT4R mRNA表达水平有关。
2021年09期 v.41;No.396 984-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1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5 ] |[阅读次数:2 ] - 寇任重;杨峰;林祺;陶腊梅;余晓璐;侯腾;王琳;范刚启;
目的:观察排针平刺法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与单纯排针平刺法、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99例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3例。针刺组予排针平刺法治疗,穴取颔厌-悬厘、神庭-印堂、百会-前顶等,留针2 h,针刺1次;西药组予口服10 mg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1次;针药组采用排针平刺法(同针刺组)联合口服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同西药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0.5、2、24h观察各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各组治疗后2、24h头痛缓解率、消失率。结果:各组治疗后不同时点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组降低幅度大于针刺组、西药组(P<0.05)。针药组治疗后2、24 h头痛消失率及治疗后24 h头痛缓解率高于针刺组、西药组(P<0.05)。结论:排针平刺法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在快速镇痛、持续镇痛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排针平刺法和口服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
2021年09期 v.41;No.396 993-996+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 ] - 吕善广;刘昊;杜嘉;阮晨;张伟波;冯培培;张艳艳;
目的:探讨薄氏腹针"引气归元"加"腹四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10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52例,脱落3例)。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每次5 mg,每周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薄氏腹针疗法,穴取中脘、下脘、关元、气海、滑肉门、外陵等,隔日1次,每周3次,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包括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关节肿胀、晨僵情况),以及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5/51),高于对照组的73.5%(36/4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R、RF、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薄氏腹针"引气归元"加"腹四关"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与降低ESR、RF及CRP水平有关。
2021年09期 v.41;No.396 999-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 ] - 蔡慧倩;粟胜勇;张熙;代琪;黄梅;林安;
目的:观察耳穴埋针对抑郁症患者盐酸舍曲林减药率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减药标准的7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6例,脱落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减药法,即在患者抑郁症状不加重的前提下,每周减少盐酸舍曲林25%的药量至最终彻底停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减药法基础上,于心、肝、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穴采用耳穴埋针,每3天1次,连续治疗4周。在减药前和减药1、2、3、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观察两组服药量;于减药4周后及随访时观察两组减药率;于减药前、减药4周后及随访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抑郁程度,并比较两组撤药综合征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减药2、3、4周后及随访时,观察组盐酸舍曲林服药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减药4周后及随访时,观察组减药率分别为80.6%、82.2%,高于对照组的65.8%、62.2%(P<0.05)。减药4周后,两组HAMD评分较减药前升高(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观察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及减药4周后(P<0.05),而对照组HAMD评分较减药前、治疗4周后升高(P<0.05)。观察组撤药综合征发生率为11.4%(4/35),低于对照组的47.1%(16/34,P<0.05)。减药4周后及随访时,观察组总有效率均为97.1%(34/35),均高于对照组的79.4%(27/34,P<0.05)。结论:耳穴埋针可有效减少抑郁症患者盐酸舍曲林服药量,提高减药率,降低撤药综合征发生率,减少远期复发风险。
2021年09期 v.41;No.396 1005-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3 ] - 牟成林;兰向东;赵鑫;贾松涛;崔书国;王艳君;
目的:比较展筋活血方穴位贴敷联合局部冷敷与单纯局部冷敷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镜术后肿胀、疼痛的影响。方法:将62例膝关节镜术后伴有膝关节肿胀的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于术后采用冰袋冷敷治疗,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取展筋活血方(当归、川芎、桂枝、茯苓等)进行穴位贴敷,穴取患侧梁丘、血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悬钟,每次4 h,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7d。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1、3、5、7天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膝关节(髌骨上极上2 cm、髌骨中线和髌骨下极下5 cm)肿胀值,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第3、5、7天,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5、7天,两组患者髌骨上极上2cm肿胀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1、3、5、7天,两组患者髌骨中线肿胀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除治疗第1天外,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第1天及两组治疗第3、5、7天髌骨下极下5 cm肿胀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除治疗第1天外,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29/31),高于对照组的74.2%(23/31,P<0.05)。结论:展筋活血方穴位贴敷联合冷敷能有效改善KOA患者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肿胀、疼痛,疗效优于单纯冷敷治疗。
2021年09期 v.41;No.396 1010-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1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2 ] - 郝利芳;赵立新;王鹏瑞;赵婷婷;郝志飞;
目的:比较铺棉灸与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6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3例,脱落2例)。观察组于皮损表面采用铺棉灸疗法,每日1次,每次3壮;对照组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周时记录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并于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评定两组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3周时VAS评分降低(P<0.05),治疗2、3周时EASI、DLQI评分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铺棉灸可有效改善慢性湿疹瘙痒症状和皮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
2021年09期 v.41;No.396 1017-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 ]
- 孙珂;吴嘉宏;白桦;徐森磊;夏雪峰;刘雨晨;卢圣锋;顾一煌;张宏如;
目的:观察电针对心肌梗死(MI)大鼠梗死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23/IL-17轴和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减轻MI损伤的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电针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法制备MI模型,假手术组和假手术电针组仅穿线不结扎。假手术电针组和电针组在"内关"穴进行电针(疏密波,2 Hz/100 Hz,2 mA)干预,每天1次,每次20 min,干预3 d。干预结束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射血分数(EF)评价心功能;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心肌梗死组织IL-23、IL-17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梗死组织TLR4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EF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增大(P<0.01),心肌纤维损伤明显、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心肌梗死组织IL-23、IL-17含量及TLR4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EF升高、心肌梗死面积缩小(P<0.05),心肌纤维损伤情况明显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心肌梗死组织IL-23、IL-17含量及TLR4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IL-23/IL-17轴的表达来缓解心肌梗死后的过度炎性反应,TLR4可能参与其中。
2021年09期 v.41;No.396 1023-1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7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周晨;刘群;辛娟娟;赵玉雪;陈安莉;陆凤燕;张雯晰;高俊虹;喻晓春;
目的:探讨肌浆网钙泵(SERCA2a)/磷酸受纳蛋白(PLB)在电针干预对乌头碱改善心力衰竭增效/减毒作用中的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乌头碱组和电针+乌头碱组,每组6只。采用右股静脉输注大剂量盐酸普萘洛尔溶液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力衰竭模型。造模成功10 min后,电针组和电针+乌头碱组大鼠于"内关"行电针干预,予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3 mA,时间30 min;乌头碱组和电针+乌头碱组大鼠经左股静脉注射乌头碱溶液(10μg/kg)。检测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变化速率(±dp/dt_(max));观察大鼠心律失常类型并进行评分;多重荧光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左心室心肌组织SERCA2a和PLB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干预后各时点LVSP、±dp/dt_(max)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头碱组、电针组干预后1min±dp/dt_(max)升高(P<0.01,P<0.05),乌头碱组干预后10~60 min与电针组干预后20~60 min+dp/dt_(max)升高(P<0.01,P<0.05),电针组干预后1 min LVSP亦升高(P<0.01),电针+乌头碱组干预后1~60 min LVSP、±dp/dt_(max)均升高(P<0.01,P<0.05)。与乌头碱组比较,电针组干预后1 min LVSP和+dp/dt_(max)升高(P<0.01,P<0.05),电针+乌头碱组干预后1 min LVSP、±dp/dt_(max)与干预后20~60 min+dp/dt_(max)均升高(P<0.01,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乌头碱组干预后10~60 min+dp/dt_(max)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乌头碱组干预后心律失常评分升高(P<0.01);与乌头碱组比较,电针+乌头碱组与电针组心律失常评分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左心室心肌组织SERCA2a蛋白表达降低(P<0.01),PLB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乌头碱组SERCA2a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1),各干预组PLB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与电针组、乌头碱组比较,电针+乌头碱组SERCA2a蛋白表达增加、PLB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干预可能是通过上调心肌组织SERCA2a蛋白表达、下调PLB蛋白表达实现对乌头碱改善心力衰竭的增效/减毒作用。
2021年09期 v.41;No.396 1029-1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