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电针心包经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影响
吴日辉;胡方竹;谢丽;何迎禧;章薇;潘江;目的:探讨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08只SD大鼠,随机取27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剩余81只大鼠为造模组,采用颈动脉插入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模型。然后将81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心包经组、非经穴组,每组27只,各组又根据干预时间分为1 d组(12只)和7 d组(15只)。心包经组予电针干预,穴取右侧“天泉”“曲泽”“内关”“大陵”,“天泉”“曲泽”和“内关”“大陵”各为1组连接电针治疗仪,选择连续波,电流 4~6 mA,频率 1~20 Hz,每次30 min。非经穴组选取右侧“天泉”“曲泽”“内关”“大陵”穴旁开1.5 mm的非经穴点,操作同心包经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进行捆绑处理,不予电针干预。各组1 d组和7 d组分别干预1 d、7 d。采用Longa评分和Bederson评分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HE染色、尼氏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ELISA检测大鼠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Nrf2、HO-1、PGC-1α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Nrf2、HO-1、PGC-1α mRN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及病理改变。干预1 d、7 d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假手术组(P<0.05),均出现缺血性梗死区域,梗死区域神经元密度降低,神经细胞水肿明显、线粒体损伤严重,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增加(P<0.001),模型组大鼠神经元数量低于假手术组(P<0.001);干预7d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Nrf2、HO-1、PGC-1α含量降低(p < 0.01),脑组织Nrf2、HO-1、PGC-1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 < 0.001)。干预7d后,心包经组神经细胞水肿减轻,坏死细胞减少,线粒体形态改善,心包经组大鼠神经元数量高于模型组(P<0.01);与模型组和非经穴组比较,心包经组大鼠血清Nrf2、HO-1、PGC-1α含量升高(P < 0.001),脑组织Nrf2、HO-1、PGC-1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P < 0.001)。结论: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可缓解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可能通过上调大鼠脑组织Nrf2、HO-1、PGC-1α的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近十年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随机假针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
张博宇;高希言;高崚;褚文明;李赟;董莉;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PI)随机假针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及PubMed(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EMbase(生物医学文献库)2014年12月3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收录的针刺治疗PI的随机假针刺对照试验的文献。采用CONSORT声明、STRICTA标准和SHARE清单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多维质量评估,计算各条目报告率及质量评分(QS)。结果:共纳入文献37篇,其中中文文献31篇、英文文献6篇。涉及假针刺对照的形式有8种,以非刺入型假针刺和非效穴浅刺居多。基于CONSORT声明、STRICTA 标准、SHARE清单的QS中位数分别为16、11、8。基于CONSORT声明,中文文献报告率低于50%的条目占所有条目的62.16%(23/37),9个条目报告率为0%,5个条目报告率为100%;英文文献报告率为0%的条目有7个,13个条目报告率为100%。基于STRICTA标准,中文文献报告率低于50%的条目占所有条目的29.41%(5/17),无条目报告率为0%,2个条目报告率为100%;英文文献报告率为0%的条目有2个,8个条目报告率为100%。基于SHARE清单,中文文献报告率低于50%的条目占68.42%(13/19),3个条目报告率为0%,无条目报告率为100%;英文文献报告率低于50%的条目占36.84%(7/19),3个条目报告率为0%,3个条目报告率为100%。结论:针刺治疗PI的随机假针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整体不足,尤其在试验设计透明度、假针刺细节规范性和方法学严谨性方面亟待提升。建议未来研究严格遵循CONSORT、STRICTA及SHARE标准,强化盲法实施、样本量计算及试验注册,以增强证据可靠性,推动针灸循证实践国际化。
关于针灸优势病种研究的思考
付勇;李琳慧;喻晓春;优势病种是针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目前关于针灸优势病种的研究从方法学及影响力层面,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以有效病症为基础的效能针灸等级病谱研究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针灸临床证据图谱研究,然而这些研究还是基于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对治疗“优势”的研究尚且不足。目前针灸优势病种界定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优势”内涵模糊。二是研究方法学体系尚不完善。建议重构针灸“优势病种”的双维内涵框架,构建以患者体验为中心的评价体系,最后构建融合多元数据与共识的评价体系框架,以推动针灸从经验传承向证据决策的实质性跨越。
智能针灸机器人研究现状:关键技术突破与挑战
郭靖;冯正;刘浩城;罗凯耀;黄晋康;周昊雪;何昭水;智能针灸机器人作为传统针灸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旨在提高针灸治疗的准确性、标准化和客观性。本文探讨了智能针灸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突破与挑战,包括穴位定位、手法采集、人机交互、针灸机理探究和得气检测技术。其中,深度学习与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穴位定位的精确度,而高精度传感器(如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和运动捕捉系统等)的应用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使得手法采集与再现更加精确。人机交互技术的进步通过视觉和力反馈技术提高了针灸治疗的自然性和准确性。然而,针灸机器人作为一种多学科交叉研究命题,不仅需要注重传统针灸的临床命题(如“得气”及手法等)的数据化研究,更需要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针灸领域的工程化实现路径,如经络理论的建模、穴位动态性特征的挖掘及其在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
一种温针灸的防倾倒平衡装置的研制
章芬;姚志芳;毕颖;陈良华;温针灸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针身倾倒弯曲角度过大问题,会引起患者周围皮肤表面温度过高,甚至导致烫伤。针对这一问题,本团队研制了一种可应用于腹部、腰部、四肢、面部等各个部位腧穴的针灸针平衡固定器,该装置主要由三(或多)分叉式套管、垫板、圆形固定底板3个部分组成,呈一体化结构。三(或多)分叉式套管增加了与毫针针身的接触面积,能快速、简便地减小针身的弯曲度,固定毫针;根据临床中选用腧穴部位的不同,垫板被设计为矩形、大圆形、小圆形3种型号,既可平衡固定针身,又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艾灸烫伤皮肤。本装置制作简单,材质轻盈、环保,临床操作快速、简便、安全,应用范围广。
基于数据挖掘、网络针灸学探讨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核心穴位的作用机制
高新叶;刘芊含;王义飞;杨婷媛;张文慈;刘灿;朱书秀;张磊;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选穴规律及核心穴方,利用网络针灸学探讨核心穴方产生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针灸治疗PCO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21日。运用R软件(4.4.0版本)对针灸处方进行穴位频次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针灸治疗PCOS的核心穴方;通过STITCH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预测核心穴方的潜在靶点,并构建“核心穴方-活性物质-靶点-PCOS”网络;运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平台和微生信平台对治疗的关键靶点分别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旨在预测针灸治疗PCOS的分子机制。结果:共纳入176篇文献,涉及针灸处方208首、穴位89个,使用频次前5位的穴位依次为关元、三阴交、子宫、足三里和中极;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3组核心穴位组合,确定关元、三阴交、子宫、足三里为针灸治疗PCOS的核心穴方,核心穴方共涉及活性物质27个,经挖掘潜在治疗靶点有852个,与PCOS相关靶点共有交集靶点208个;运用网络针灸学对核心穴方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预测,核心穴方治疗PCOS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1(ESR1)、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SRC)、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和蛋白激酶B1(AKT1)等靶点,经GO和KEGG富集预测得到针灸治疗PCOS的主要途径,包括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等,涉及信号转导、受体复合物、细胞因子活性等。结论:针灸治疗PCOS的核心穴方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等协同发挥治疗PCOS的作用,为穴位处方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针刺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随机对照试验
赵怡茜;黄美伦;陈晟;目的:观察针刺对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CE)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8例血虚风燥型C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24例,脱落2例)。两组在基础皮肤护理以外,观察组予针刺治疗,主穴取双侧申脉、后溪、阴陵泉、曲池、蠡沟、三阴交、血海,并随症配穴,每次留针20 min,前2周每周3次(每周第1天、第3天、第6天治疗),后2周每周2次(每周第1天、第4天治疗);对照组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治疗,前2周每日1次,后2周每周2次。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瘙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评分;检测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及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时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EASI评分、瘙痒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DLQI评分、血清IgE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3%(21/23),高于对照组的63.6%(14/22,P<0.05);随访时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改善血虚风燥型CE患者临床症状、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治疗。
针刺结合刃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
李潇;崔雨洁;杨文津;李媛媛;郭晓;刘迪;于梦芸;胡慧;李华;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刃针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针刺治疗,穴取患侧内膝眼、犊鼻、阴陵泉、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隔日1次,每周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刃针法,每3天1次,每周2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奎森功能演算指数(Lequesne)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2、4周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VAS、Lequesne评分及WOMAC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VAS、Lequesne评分及WOMAC疼痛、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应答率为76.7%(23/30),对照组的应答率为70.0%(21/30),两组患者有效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针刺结合刃针更能有效轻减疼痛痛、促进功能恢复,改善效果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