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jpg 优秀证书.jpg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jpg 收录证书.jpg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png

特色文章

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撷要
祝鹏宇,孙明媚,于天洋,李岩,孙申田

孙申田根据面瘫的不同分期,治疗方案各有侧重。急性期强调西医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提倡尽早针刺治疗,治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为主;恢复期采用“滞针提拉”法,并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施加经颅重复针刺手法;后遗症期重视调神。

林国华针灸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耳聋经验撷要
韦永政,钟沛丽,林诗雨,曾婧纯,刘琨,林国华

林国华认为突发性耳聋经验多因少阳经气厥塞所致,提倡尽早针灸干预,治病求本,谨守“少阳暴厥”之病机,谨遵“疏解少阳,通耳开窍”之法,临证必用听宫,主取少阳经穴,辅予辨经取穴,巧施发蒙针法与气流灌耳法,妙用岭南火针疗法,必要时调气调神、加取募穴,共奏通耳复聪之效。

盛灿若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撷英
闫慧新,盛艳,盛灿若

盛灿若教授根据根据周围性面瘫特点,主张“针灸攻其外,汤药攻其内”,首创“面三针”和“颊内穴”,总结经验“对穴”“对药”,善用透刺针法,针药并举、分期论治,临床收效显著。

针刀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感觉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李孟汉,鲁 海,杜元灏,卢兰香,孟智宏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刀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观察组 FMA 评分升高幅度和 VA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刀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感觉障碍,缓解疼痛症状,疗效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

以疗效为导向,以结局管理为抓手,“说明白、讲清楚”中医针灸的疗效
刘保延

在新时期、新需求下,要让针灸学科高质量发展,还是要在“疗效”上下功夫,不但要不断的提高疗效,将“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解决医疗健康难题的能力与水平上,还要能用当代人听得懂的语言,“说明白、讲清楚”中医针灸的“疗效”。

艾灸对银屑病小鼠皮损表现和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
蒙玉娇,刘 宇,刘正荣,陈朝霞,底婷婷,赵京霞,王 燕,李 萍

观察艾灸对银屑病小鼠皮损改善作用和对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艾灸可有效改善银屑病小鼠皮损鳞屑和浸润表现,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2025年07期
针灸智慧医疗

针灸临床决策支持系统:AI技术在针灸诊疗中的应用

张淑欣;李心雨;刘晏宁;宏旭波;陈振虎;张洪达;洪佳明;王南卜;
2025 年 07 期 v.4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3501402; 2023年国家中医传承创新中心专项研究基金项目:09005656004; 202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团队)揭榜挂帅项目:23414110Z75; 广州中西医结合重大技术创新建设项目:20123-2318; 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No.489;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项目:2023GXJK260;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项目:YB-23-13
[下载次数: 1,26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针刺通督养心组方治疗失眠症的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平台开发研究

王驰;刘成勇;王晓秋;刘恩琦;孙菊光;陆瑾;丁敏;吴文忠;
2025 年 07 期 v.45 ;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重点研发项目:BE2021751;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社发面上项目:BE202379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274631;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开放课题项目:JD2022SZXMS01
[下载次数: 53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一种基于肌电信号的智能艾灸仪的研制

彭鑫;张天翼;汪东颖;谷雪莲;余梓豪;
2025 年 07 期 v.45 ; 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BE2023737;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9KY610
[下载次数: 19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经皮电刺激设备的研制现状及发展方向

宋玉强;付渊博;李彬;孙敬青;陈鹏;王少松;王一战;赵冰骢;李柏洁;徐怡;王柏清;
2025 年 07 期 v.45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首都临床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项目:Z221100007422078;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登峰”人才培养计划团队项目:DFL20241001; 2021年度“扬帆”计划重点医学专业(重点扶持专业)——中西医结合康复项目:ZYLX202140
[下载次数: 43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读者·作者·编者

《中国针灸》“针灸研究方法学”专栏征稿

2025 年 07 期 v.45 ;
[下载次数: 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2025 06 05 04 03 02 01
2024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2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20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9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8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7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6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5 S1 12 1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4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3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2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10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9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8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7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6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5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4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2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2000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9 S1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8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7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6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995 S2 S1 06 05 04 03 02 01
1994 S1 06 05 04 03 02 01
1993 06 05 04 03 02 01
1992 06 05 04 03 02 01
1991 06 05 04 03 02 01
1990 06 05 04 03 02 01
1989 06 05 04 03 02 01
1988 06 05 04 03 02 01
1987 06 05 04 03 02 01
1986 06 05 04 03 02 01
1985 06 05 04 03 02 01
1984 06 05 04 03 02 01
1983 06 05 04 03 02 01
1982 06 05 04 03 02 01
1981 03 02 01

热敏灸机器人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戒断期)抑郁状态:随机对照试验

江月霞;李海燕;何巍;周景;邹春粮;谢丁一;陈日新;

目的:观察热敏灸机器人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戒断期)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伴抑郁状态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 例,脱落4例)和对照组(20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以强制隔离戒毒所常规健康教育及戒治活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热敏灸机器人在患者神阙、膻中探敏定位,施以双点雀啄灸,每次施灸 60 min,第1周施灸4次,第2周与第3周各施灸3次,第4周施灸2次,共12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4周末,治疗结束后第4周末(随访)评估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毒瘾渴求视觉模拟量表(V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HAMD、VAS、HAMA和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P<0.001);治疗第4周末和随访时,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对照组患者上述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HAMD、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01,P<0.05);治疗第4周末和随访时,观察组患者SDS、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01);治疗第4周末,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热敏灸机器人可有效改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抑郁状态、焦虑情绪及睡眠质量,减轻毒瘾渴求。

年 期 ;
[下载次数: 13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于NCOA4/FTH1通路介导的铁自噬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孙玮;陈英华;吴彤;赵红旭;王浩宇;秦瑞琦;苏晓庆;李俊峰;宋元毓;苗悦;李欣然;韩玉生;

目的:观察电针“四神聪”“风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核受体共激活因子4(NCOA4)/铁蛋白重链1(FTH1)信号通路介导的海马神经元铁自噬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V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中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和造模组(36只),造模组大鼠采用改良的四血管阻断(4-VO)法制备V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2只。电针组于左右“四神聪”和双侧“风池”行电针干预,予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1 mA,每次30 min,每天1次,持续21 d。于造模前、造模后和干预后行Morris水迷宫实验,于干预后行新物体认知实验,观察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干预后,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形态学;普鲁士蓝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铁沉积情况;二氢乙啶(DHE)荧光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ROS)水平;比色法、TBA法和WST-1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组织铁、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COA4、FTH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COA4、FTH1、GPX4蛋白表达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Ⅱ/Ⅰ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认知指数(RI)降低(P<0.01);海马神经元层次模糊,细胞结构排列不齐,尼氏小体数量减少(P<0.01);海马组织铁离子沉积面积百分比增加(P<0.01);海马组织ROS水平、铁含量、MDA含量、NCOA4蛋白表达和LC3BⅡ/Ⅰ值升高(P<0.01),SOD含量和FTH1、GPX4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RI升高(P<0.01);海马神经元形态较规则,细胞结构排列较为整齐,尼氏小体数量增加(P<0.05);海马组织铁离子沉积面积百分比减少(P<0.01);海马组织ROS水平、铁含量、MDA含量、NCOA4蛋白表达和LC3BⅡ/Ⅰ值降低(P<0.01,P<0.05),SOD含量和FTH1、GPX4蛋白表达升高(P<0.01)。结论:电针“四神聪”“风池”可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海马NCOA4/FTH1信号通路,抑制铁自噬,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年 期 ;
[下载次数: 3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电针抑制Notch1/Hes1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对帕金森病小鼠的影响

蒋金序;刘洋;樊慧杰;张天生;王利然;徐磊;杨丽霞;宋云飞;马存根;郝重耀;柴智;

目的:观察电针(EA)对帕金森病(PD)小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基于Notch受体1(Notch1)/Hes家族bHLH转录因子1(Hes1)通路对小胶质细胞的调控效应。方法:选取3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小鼠采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连续腹腔注射7 d建立PD模型。自模型制备首日起电针组于“百会”和双侧“肾俞”予电针干预,采用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2 mA,每次15 min,每天1次,连续14 d。采用步态、爬杆和悬挂实验对各组小鼠行为学表现进行评估;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中脑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以及Notch1/离子钙结合接头分子1(Iba-1)共表达阳性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中脑黑质区TH、α-突触核蛋白(α-syn)、Notch1、Hes1、Iba-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中脑黑质区Notch1和Hes1 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四肢步频加快(P<0.001),四肢步长缩短(P<0.001),爬杆实验时间延长(P<0.01),抓握水平降低(P<0.01);中脑黑质区TH阳性细胞数减少(P<0.001),Notch1/Iba-1共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α-syn、Notch1、Hes1、Iba-1、iNOS、TNF-α、IL-6和IL-1β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P<0.001),TH、ARG1和IL-10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01),Notch1、Hes1 mRNA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四肢步频减慢(P<0.001),四肢步长增加(P<0.05,P<0.01,P<0.001),爬杆实验时间缩短(P<0.05),抓握水平升高(P<0.05);中脑黑质区TH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Notch1/Iba-1共表达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α-syn、Notch1、Hes1、Iba-1、iNOS、TNF-α、IL-6和IL-1β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TH、ARG1和IL-10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01,P<0.01),Notch1、Hes1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电针干预能够改善P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表现,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otch1/Hes1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神经炎性反应,进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年 期 ;
[下载次数: 3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超声引导下椎间孔电针对脊髓损伤的影响

吴韦贤;陈斌;刘晶;王丽;陈斐臻;吴燕玲;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椎间孔电针对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超声引导下电针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暴露脊髓后即缝合伤口,不做打击;其余组均应用改良的Allen's脊髓损伤打击法造模。造模成功后的第1、3、7、14天,超声引导下电针组在超声引导下于T9/T10、T10/T11椎间孔行电针干预,避免损伤脊髓,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1~2 mA。第1、3、7、14天干预结束后,评定大鼠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行斜板实验检测大鼠后肢抓力。干预结束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形态,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脊髓无翼型相关整合位点-4(Wnt-4)、β-连环蛋白(β-catenin)、细胞髓细胞瘤病毒原癌基因同源物(c-Myc)、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Bcl-2、神经元核(NeuN)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脊髓Wnt-4、β-catenin、c-Myc、Bax、Bcl-2、NeuN 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点BBB评分降低(P<0.05),斜板角度减小(P<0.05);与模型组比较,超声引导下电针组第3、7、14天干预结束后BBB评分升高(P<0.05),第1、3、7、14天干预结束后斜板角度增加(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结构紊乱,炎性细胞、坏死神经元增多;脊髓凋亡神经细胞数量增多(P<0.05);血清IL-6、IL-1β、TNF-α含量升高(P<0.05);脊髓Wnt-4、β-catenin、c-Myc、Bax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Bcl-2、NeuN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超声引导下电针组脊髓炎性细胞减少;凋亡神经细胞数量减少(P<0.05);血清IL-6、IL-1β、TNF-α含量降低(P<0.05);脊髓Wnt-4、β-catenin、Bcl-2、NeuN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c-Myc、Bax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间孔电针可改善SCI模型大鼠运动功能,可能通过调控Wnt-4/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实现。

年 期 ;
[下载次数: 2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于解剖列车理论的浮针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随机对照试验

梁爽;黄凯裕;冯鑫鑫;徐永亦;陈旭;

目的:观察基于解剖列车理论的浮针治疗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随机分为解剖列车浮针组(40例,脱落3例)、常规针刺组(40例,脱落2例)和常规浮针组(40例,脱落2例)。常规针刺组于阿是穴及双侧肾俞、大肠俞行针刺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常规浮针组于腰背部肌筋膜触发点行浮针治疗,隔2日1次,每周2次;在常规浮针组基础上,解剖列车浮针组于后表线、体侧线肌筋膜触发点行浮针治疗,隔2日1次,每周2次。3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3组患者数字疼痛量表(NR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测量Schober试验距离并评定腰背肌耐力。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NRS、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Schober试验距离较治疗前延长(P<0.05),静态肌耐力、动态肌耐力较治疗前升高(P<0.05);解剖列车浮针组患者NRS、ODI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和常规浮针组(P<0.05),Schober试验距离长于常规针刺组和常规浮针组(P<0.05),静态肌耐力、动态肌耐力高于常规针刺组和常规浮针组(P<0.05)。结论:基于解剖列车理论的浮针治疗可有效缓解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腰椎活动度和腰部肌肉功能。

年 期 ;
[下载次数: 2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

杨华元,刘堂义

本文从三方面探讨:(1)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2)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机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3)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机体所调控。艾灸生物物理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996 年 10 期 ;
[下载次数: 2,717 ] [被引频次: 835 ] [阅读次数: 19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

杜元灏;李晶;孙冬纬;刘维红;李桂平;林雪;任辉;王涵;邹蓓蕾;焦素林;黄卫;

目的:归纳中国现代针灸临床的治疗病症,总结现代针灸临床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1978-2005年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被报道的论文篇数(即频次)。结果:通过本次文献研究,共得到了16类针灸病谱461种,包括西医病338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症50种。结论:针灸疗法适应证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7 年 05 期 No.224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12B01
[下载次数: 7,197 ] [被引频次: 485 ] [阅读次数: 34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

陈日新;康明非;

阐述有关艾灸疗法临床要领的一种新观点。通过以腧穴热敏化现象为切入点,以腧穴热敏化规律为新灸法创立依据,以临床灸疗疗效为检验标准,探讨艾灸能否像针刺一样激发经脉感传及艾灸是否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艾灸确能像针刺一样高效激发经脉感传;艾灸必须激发经脉感传才能提高疗效。说明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2008 年 01 期 No.232 ;
[下载次数: 3,841 ] [被引频次: 467 ] [阅读次数: 8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陈日新;康明非;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2007 年 03 期 No.222 ;
[下载次数: 3,254 ] [被引频次: 447 ] [阅读次数: 22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张吉;张宁;

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2007 年 01 期 ;
[下载次数: 4,681 ] [被引频次: 425 ] [阅读次数: 22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

杜元灏;李晶;孙冬纬;刘维红;李桂平;林雪;任辉;王涵;邹蓓蕾;焦素林;黄卫;

目的:归纳中国现代针灸临床的治疗病症,总结现代针灸临床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1978-2005年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被报道的论文篇数(即频次)。结果:通过本次文献研究,共得到了16类针灸病谱461种,包括西医病338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症50种。结论:针灸疗法适应证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07 年 05 期 No.224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12B01
[下载次数: 7,197 ] [被引频次: 485 ] [阅读次数: 34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李瑛;李妍;刘立安;赵凌;胡卡明;吴曦;陈晓琴;李桂平;邙玲玲;戚其华;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贝尔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和针灸择期治疗本病的临床优势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900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分期针刺加灸、分期针刺加电针、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以及不分期针刺5个治疗组,分别接受4个疗程的治疗,并在入组、治疗4个疗程后以及治疗后1月、3月随访中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等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从患者治疗的介入时机和疾病的神经定位进行疗效综合分析。结果:急性期、静止期介入治疗的痊愈率分别为50.1%(223/445)、52.1%(162/311),均优于恢复期的25.9%(35/135)(均P<0.001)。5种治疗方案各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期针刺、不分期针刺在急性期介入均优于恢复期介入(均P<0.01)。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对鼓索以上和鼓索以下神经定位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鼓索以下疗效优于鼓索以上。结论: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为急性期和静止期,即发病后的13周;5种治疗方案均为贝尔面瘫的优势治疗方案。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性期治疗推荐使用单纯毫针刺;对鼓索以上患者不推荐使用经筋排刺疗法。

2011 年 04 期 v.31;No.271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12B03
[下载次数: 5,978 ] [被引频次: 171 ] [阅读次数: 12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王磊,李学武,张莉

目前 ,国内外在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 (包括穴位 )作用 ,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虽然对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 ,但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本文对近 10年来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2001 年 09 期 ;
[下载次数: 5,713 ] [被引频次: 394 ] [阅读次数: 46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针灸治疗肿瘤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丽玲;万宇翔;张巧丽;连岩岩;张春光;黄金昶;

利用文献计量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分析近45年国内外针灸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核心数据集(WOS)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针灸治疗肿瘤文献,利用Cite Space及VOSviewer软件通过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关键词突现等方法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分别得到CNKI文献1585篇、WOS文献1564篇,年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国家合作以中国、美国为中心,但机构之间合作并不紧密。关键词及被引文献分析显示,研究以针灸疗法对肿瘤并发症及西医治疗中不良反应的控制为主。WOS中研究类型以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主,CNKI则以综述居多,均少见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可能成为未来针灸在肿瘤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范畴趋向于整合肿瘤学。

2022 年 03 期 v.4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4545;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2122; 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攻关课题:2020-JYB-ZDGG-143-1;北京中医药大学新教师启动基金项目:2021-JYB-XJSJJ075
[下载次数: 5,340 ] [被引频次: 16 ] [阅读次数: 10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

张建斌;王玲玲;胡玲;常小荣;吴焕淦;

从艾灸治病的特点、适应证和效应特点等方面阐释了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艾灸以温热刺激为起始动因,以疏通经络为作用机制,以温促通是艾灸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机制。总结出艾灸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并对临床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2011 年 01 期 v.31;No.268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9CB522905;; 2010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立项项目
[下载次数: 5,113 ] [被引频次: 296 ] [阅读次数: 38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作者中心

专家中心

编辑中心

读者中心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1,447,195

友情链接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

中国针灸》联系方式

邮箱:zhongguozhenjiu@vip.163.com(注明编辑),联系电话:010-64089343(周二、周四、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