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特色文章
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撷要
祝鹏宇,孙明媚,于天洋,李岩,孙申田孙申田根据面瘫的不同分期,治疗方案各有侧重。急性期强调西医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提倡尽早针刺治疗,治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为主;恢复期采用“滞针提拉”法,并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施加经颅重复针刺手法;后遗症期重视调神。
林国华针灸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耳聋经验撷要
韦永政,钟沛丽,林诗雨,曾婧纯,刘琨,林国华林国华认为突发性耳聋经验多因少阳经气厥塞所致,提倡尽早针灸干预,治病求本,谨守“少阳暴厥”之病机,谨遵“疏解少阳,通耳开窍”之法,临证必用听宫,主取少阳经穴,辅予辨经取穴,巧施发蒙针法与气流灌耳法,妙用岭南火针疗法,必要时调气调神、加取募穴,共奏通耳复聪之效。
盛灿若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撷英
闫慧新,盛艳,盛灿若盛灿若教授根据根据周围性面瘫特点,主张“针灸攻其外,汤药攻其内”,首创“面三针”和“颊内穴”,总结经验“对穴”“对药”,善用透刺针法,针药并举、分期论治,临床收效显著。
针刀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感觉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李孟汉,鲁 海,杜元灏,卢兰香,孟智宏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刀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观察组 FMA 评分升高幅度和 VA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刀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感觉障碍,缓解疼痛症状,疗效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
以疗效为导向,以结局管理为抓手,“说明白、讲清楚”中医针灸的疗效
刘保延在新时期、新需求下,要让针灸学科高质量发展,还是要在“疗效”上下功夫,不但要不断的提高疗效,将“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解决医疗健康难题的能力与水平上,还要能用当代人听得懂的语言,“说明白、讲清楚”中医针灸的“疗效”。
艾灸对银屑病小鼠皮损表现和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
蒙玉娇,刘 宇,刘正荣,陈朝霞,底婷婷,赵京霞,王 燕,李 萍观察艾灸对银屑病小鼠皮损改善作用和对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艾灸可有效改善银屑病小鼠皮损鳞屑和浸润表现,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盆底肌训练联合电针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李振兴;杨翔宇;周宾宾;苏婷;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随机对照试验
张扬;任峥瑜;刘迪;邵智愚;郭金依;刘润峰;刘晓峰;苏秀贞;足三里刺脉术治疗Wagner 0级糖尿病足疗效观察
黄宗跃;李英;姜岳波;阎亦舒;龚元戎;张玉;关玲;艾灸治疗肝肾亏虚型类风湿关节炎量效关系研究及对疲劳状态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
赵鸿芳;赵会;王淼;朱艳;电针预防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
姚瑶;张曦平;葛任洁;Im Hee Shin;姚昶;目的:探讨电针预防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拟行紫杉烷辅助/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26例,脱落3例)和常规护理组(26例,脱落1例)。常规护理组在标准化疗方案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电针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加用电针干预,穴取印堂及双侧八邪(第二)、外关、合谷、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悬钟、八风(第四),同侧太冲、三阴交连接电针,疏密波,频率2 Hz/10 Hz,每次30 min,自第1周期化疗前1 d开始,前2周每周2次,后每周1次,共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试验第24周CIPN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试验前及试验第12、24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化疗引起周围神经毒性生活质量问卷20(EORTC QLQ-CIPN20)得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量表(EORTC QLQ-C30)得分,检测两组患者试验前及试验第12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CIPN总发生率为17.4%(4/23),低于常规护理组的72.0%(18/25,P<0.001);电针组高级别CIPN发生率为0%(0/23),低于常规护理组28.0%(7/25,P<0.05)。试验第12、24周时,常规护理组EORTC QLQ-CIPN20感觉神经症状得分、总分较试验前升高(P<0.001,P<0.05,P<0.01);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EORTC QLQ-CIPN20感觉神经症状得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试验第12周时,常规护理组患者感觉神经中右侧腓浅神经传导速度较试验前下降(P<0.05);电针组感觉神经中左侧正中神经、右侧腓浅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P<0.01)。试验第12、24周时,电针组中医证候量表次症积分均较试验前下降(P<0.05),常规护理组中医证候量表主症、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均较试验前升高(P<0.01,P<0.001,P<0.05);试验第12周时,电针组主症、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P<0.01),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患者次症、总积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试验第12周时,常规护理组EORTC QLQ-C30疲倦、疼痛、恶心呕吐得分均较试验前升高(P<0.05,P<0.01);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EORTC QLQ-C30总体健康状况得分较试验前升高(P<0.001),恶心呕吐、食欲丧失得分较试验前降低(P<0.01)。试验第12周时,电针组EORTC QLQ-C30总体健康状况得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1),疼痛、恶心呕吐得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1,P<0.05);试验第24周时,电针组EORTC QLQ-C30总体健康状况得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01),食欲丧失得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电针能降低CIPN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基于“乳血同源”理论探析少泽治疗产后缺乳
康家乐;陈晟;基于“乳血同源”理论探析少泽治疗产后缺乳的依据和临床应用。小肠经、小肠腑广泛地参与乳汁形成的各个步骤,包括化生、转运、联络。少泽穴沟通手太阳、手少阴经,增强小肠与心、脾胃的联络,又具有井穴开窍通润的特点,能促进气血生化、乳汁通流,在小肠经上具有特异性的通乳优势,对于虚证缺乳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脂肪层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随机对照试验
晏明熙;朱敏;全菲;陈盼碧;崔瑾;目的:观察脂肪层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及对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90例腹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45例,脱落3例)和假穴位埋线组(45例,脱落2例,失访1例)。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治疗上,穴位埋线组于中脘、气海、关元及双侧梁门、丰隆、脾俞等穴行穴位埋线治疗,线体埋置在脂肪层;假穴位埋线组取穴及操作同穴位埋线组,但不埋入线体。两组均每2周1次,治疗12周,共6次。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测量及计算两组患者腰围、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和腰围身高比(WHtR),观察两组患者食欲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检测并计算血清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检测血清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6(IL-6)含量;并于治疗结束后2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穴位埋线组患者腰围、体质量、BMI、WHR、WHtR和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 0.01);治疗后,假穴位埋线组患者腰围、体质量、BMI、WHtR和食欲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 0.01)。除治疗后体质量外,穴位埋线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腰围、体质量、BMI、WHR、WHtR低于假穴位埋线组(P < 0.01,P < 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患者食欲VAS评分低于假穴位埋线组(P < 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腹部VFA、SFA较治疗前减少(P < 0.01,P< 0.05);穴位埋线组患者血清FBG、FINS、HOMA-IR指数及TC、TG、LDL-C、瘦素、TNF-α、IL-6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 < 0.01),血清HDL-C较治疗前升高(P < 0.01);假穴位埋线组患者血清FBG、HOMA-IR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 < 0.01,P< 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患者腹部SFA少于假穴位埋线组(P < 0.01);血清FINS、HOMA-IR指数及TC、LDL-C、瘦素、TNF-α、IL-6含量低于假穴位埋线组(P < 0.05,P < 0.01)。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2.2%(37/45),高于假穴位埋线组的15.6%(7/45,P < 0.01)。结论:脂肪层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腹型肥胖患者肥胖程度,减少腹部脂肪堆积,抑制食欲,改善糖脂代谢,减轻炎性反应,且具有持续性效应。
基于巴马小型猪的智能针灸机器人仿人针刺初步实验
马唯刚;董钰格;张长帅;罗凯耀;张永龙;高卫芳;唐瑜紫;邱继文;任海燕;李忠正;潘兴芳;目的:通过小型猪动物实验对已完成研发的智能针灸机器人仿人复刻针刺进行评估。方法:选择3月龄巴马小型猪2只,一只用于施针者手法采集,一只用于智能针灸机器人仿人复刻针刺。选取小型猪“抢风”“膊尖”“小胯”“会阳”“百会”穴,均直刺25~35 mm,以90次/min的频率进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操作,提插幅度约10 mm,捻转角度约180°,提插捻转各进行30 s,共1 min。利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对施针者的针刺手法进行采集,将施针者的手法数据输入智能针灸机器人中,由智能针灸机器人进行基于巴马小型猪的施针者手法复刻。单次实验5个穴位均完成针刺为一轮,共进行3轮,隔日1次,共5 次,总计完成15轮针刺。将智能针灸机器人仿人复刻针刺数据与采集的施针者手法数据以Fréchet distance为方法,利用Pycharm进行曲线拟合度分析以评价智能针灸机器人仿人复刻针刺的完成度和精确性。结果:智能针灸机器人75次针刺操作总完成率为96%,未完成率为4%。智能针灸机器人完成的手法与施针者预录入的手法拟合程度较好,多个特征点高度重合。Fréchet distance平均值为18.67。“百会”“会阳”穴提插、捻转手法的Fréchet distance小于“小胯”“抢风”穴(P<0.01);“小胯”“抢风”穴提插手法的复刻精确性低于捻转手法(P<0.01)。结论:智能针灸机器人能够基本完成预录入人工手法参数的复刻操作。
基于NMDAR/CREB/BDNF信号通路探讨电针“风池”“四神聪”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
宋元毓;陈英华;孙玮;李长青;李俊峰;王浩宇;秦瑞琦;苏晓庆;吴彤;赵红旭;韩玉生;目的:通过观察电针“风池”“四神聪”对大鼠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信号通路及海马区钙超载所致兴奋性毒性的影响,探究电针“风池”“四神聪”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手术组(20只)。手术组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4-VO)法制备VD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于双侧“风池”及左右“四神聪”进行电针干预,予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1 mA,以大鼠头部微颤为宜。电针干预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21 d。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形态;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海马组织谷氨酸(GLU)含量及海马组织钙泵(Ca~(2+)-ATP )酶活力;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组织CA1区NMDAR、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磷酸化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CaMKⅡ)、磷酸化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CREB、BDNF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NMDAR、CREB、p-CREB、BDNF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及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海马神经元结构不同程度受损,CA1区海马组织结构疏松,排列结构散乱,网格状结构明显,神经元形态不规则,核仁固缩甚至溶解,胶质细胞增多,毛细血管扩张,散见炎性细胞浸润;血清及海马组织GLU含量、海马组织NMDAR蛋白表达升高(P<0.01),海马组织Ca~(2+)-ATP酶活力及CaMKⅡ、p-CaMKⅡ、CREB、p-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p-CaMKⅡ/CaMKⅡ、p-CREB/CREB值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及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大鼠CA1区海马组织排列散乱程度稍有好转,神经元形态相对完整,核仁形态相对明显,固缩或溶解现象减轻,胶质细胞数量相对减少,毛细血管扩张程度减轻;血清及海马组织GLU含量、海马组织NMDAR蛋白降低(P<0.01),海马组织Ca~(2+)-ATP酶活力及CaMKⅡ、p-CaMKⅡ、CREB、p-CREB、BDNF蛋白表达升高,p-CaMKⅡ/CaMKⅡ、p-CREB/CREB值升高(P<0.01,P<0.05)。结论:电针“风池”“四神聪”可以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通过降低海马组织GLU含量,抑制海马神经元兴奋性毒性,介导NMDAR/ CREB/BDNF信号通路,维持神经细胞存活和生长有关。
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
杨华元,刘堂义本文从三方面探讨:(1)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2)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机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3)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机体所调控。艾灸生物物理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
杜元灏;李晶;孙冬纬;刘维红;李桂平;林雪;任辉;王涵;邹蓓蕾;焦素林;黄卫;目的:归纳中国现代针灸临床的治疗病症,总结现代针灸临床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1978-2005年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被报道的论文篇数(即频次)。结果:通过本次文献研究,共得到了16类针灸病谱461种,包括西医病338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症50种。结论:针灸疗法适应证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陈日新;康明非;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张吉;张宁;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
杜元灏;李晶;孙冬纬;刘维红;李桂平;林雪;任辉;王涵;邹蓓蕾;焦素林;黄卫;目的:归纳中国现代针灸临床的治疗病症,总结现代针灸临床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1978-2005年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被报道的论文篇数(即频次)。结果:通过本次文献研究,共得到了16类针灸病谱461种,包括西医病338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症50种。结论:针灸疗法适应证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李瑛;李妍;刘立安;赵凌;胡卡明;吴曦;陈晓琴;李桂平;邙玲玲;戚其华;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贝尔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和针灸择期治疗本病的临床优势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900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分期针刺加灸、分期针刺加电针、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以及不分期针刺5个治疗组,分别接受4个疗程的治疗,并在入组、治疗4个疗程后以及治疗后1月、3月随访中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等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从患者治疗的介入时机和疾病的神经定位进行疗效综合分析。结果:急性期、静止期介入治疗的痊愈率分别为50.1%(223/445)、52.1%(162/311),均优于恢复期的25.9%(35/135)(均P<0.001)。5种治疗方案各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期针刺、不分期针刺在急性期介入均优于恢复期介入(均P<0.01)。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对鼓索以上和鼓索以下神经定位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鼓索以下疗效优于鼓索以上。结论: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为急性期和静止期,即发病后的1~3周;5种治疗方案均为贝尔面瘫的优势治疗方案。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性期治疗推荐使用单纯毫针刺;对鼓索以上患者不推荐使用经筋排刺疗法。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王磊,李学武,张莉目前 ,国内外在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 (包括穴位 )作用 ,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虽然对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 ,但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本文对近 10年来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
张建斌;王玲玲;胡玲;常小荣;吴焕淦;从艾灸治病的特点、适应证和效应特点等方面阐释了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艾灸以温热刺激为起始动因,以疏通经络为作用机制,以温促通是艾灸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机制。总结出艾灸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并对临床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针灸治疗肿瘤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丽玲;万宇翔;张巧丽;连岩岩;张春光;黄金昶;利用文献计量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分析近45年国内外针灸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核心数据集(WOS)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针灸治疗肿瘤文献,利用Cite Space及VOSviewer软件通过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关键词突现等方法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分别得到CNKI文献1585篇、WOS文献1564篇,年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国家合作以中国、美国为中心,但机构之间合作并不紧密。关键词及被引文献分析显示,研究以针灸疗法对肿瘤并发症及西医治疗中不良反应的控制为主。WOS中研究类型以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主,CNKI则以综述居多,均少见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可能成为未来针灸在肿瘤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范畴趋向于整合肿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