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特色文章
孙申田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经验撷要
祝鹏宇,孙明媚,于天洋,李岩,孙申田孙申田根据面瘫的不同分期,治疗方案各有侧重。急性期强调西医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提倡尽早针刺治疗,治以疏风、散寒、活血、通络为主;恢复期采用“滞针提拉”法,并根据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施加经颅重复针刺手法;后遗症期重视调神。
林国华针灸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耳聋经验撷要
韦永政,钟沛丽,林诗雨,曾婧纯,刘琨,林国华林国华认为突发性耳聋经验多因少阳经气厥塞所致,提倡尽早针灸干预,治病求本,谨守“少阳暴厥”之病机,谨遵“疏解少阳,通耳开窍”之法,临证必用听宫,主取少阳经穴,辅予辨经取穴,巧施发蒙针法与气流灌耳法,妙用岭南火针疗法,必要时调气调神、加取募穴,共奏通耳复聪之效。
盛灿若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撷英
闫慧新,盛艳,盛灿若盛灿若教授根据根据周围性面瘫特点,主张“针灸攻其外,汤药攻其内”,首创“面三针”和“颊内穴”,总结经验“对穴”“对药”,善用透刺针法,针药并举、分期论治,临床收效显著。

针刀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感觉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李孟汉,鲁 海,杜元灏,卢兰香,孟智宏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刀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观察组 FMA 评分升高幅度和 VA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刀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感觉障碍,缓解疼痛症状,疗效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

以疗效为导向,以结局管理为抓手,“说明白、讲清楚”中医针灸的疗效
刘保延在新时期、新需求下,要让针灸学科高质量发展,还是要在“疗效”上下功夫,不但要不断的提高疗效,将“高质量发展”体现在解决医疗健康难题的能力与水平上,还要能用当代人听得懂的语言,“说明白、讲清楚”中医针灸的“疗效”。

艾灸对银屑病小鼠皮损表现和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
蒙玉娇,刘 宇,刘正荣,陈朝霞,底婷婷,赵京霞,王 燕,李 萍观察艾灸对银屑病小鼠皮损改善作用和对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艾灸可有效改善银屑病小鼠皮损鳞屑和浸润表现,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大数据时代下的针灸研究——构建经络体表刺激的脑映射图谱
樊郑翠;颜靖岚;胡逸君;王旭;陈永君;基于“肺主皮毛”理论探讨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表皮温度与肺通气功能的相关性
赵少倩;傅梦玉;黄楠馨;周吉鹏;黄镜霖;刘威;王和生;刘兰英;战国秦汉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演变史考略
陈晓红;刘德坤;张瑞斌;曾雅涵;杨莎;余曙光;近十年针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周纹希;任培中;陆凤燕;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分析近十年针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热点、前沿趋势及存在的不足。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PubMed、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自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收录的有关针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文献。运用CiteSpace 6.1.R6和VOSviewer V1.6.20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等可视化分析,绘制针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1 106篇、英文文献185篇。高频关键词集中在临床疾病、治疗方式、疗效观察、作用机制等方面。针灸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优势病种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咳嗽等。常用腧穴有肺俞、足三里、肾俞、大椎等,主要涉及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手太阴肺经等。在以针刺、艾灸为主的治疗方法中,以电针配合艾灸,并辅以穴位贴敷等治疗为主,且逐渐注重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的治疗策略。相关治疗机制涉及抗炎及抑制气道重塑,靶点主要涉及NF-κB信号通路。结论:针灸在治疗COPD、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机制与抗炎及抑制气道重塑相关。未来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探索最佳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潜在机制。
电针对胃癌术后肠功能的影响
管俊杰;葛苗苗;蔡雨玲;王婷;江志伟;孙建华;王刚;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RAS)方案促进胃癌术后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44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2例,剔除3例)和对照组(22例,剔除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ERAS方案治疗,试验组予电针治疗,穴取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曲池,疏密波,频率为2 Hz/100 Hz;对照组予安慰电针干预,取穴与试验组一致,将穴位贴敷电极片贴敷于穴位上,不予电刺激。每次30 min,术后1 h开始治疗,间隔24 h 1次,直至患者恢复肛门排气。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48 h肠率,比较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BSRT)、肛门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耐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24 h及术后24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IL-12、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肠率较术前24 h降低(P<0.05);试验组术后24、48 h肠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BSRT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试验组血清CRP、IL-6、IL-10含量高于术前24 h(P<0.05),对照组血清CRP、IL-4、IL-6、IL-10、IFN-γ含量高于术前24 h(P<0.05);试验组血清CRP、IL-4、 IFN-γ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的耐受良好率为84.2%(16/19),优于对照组的50.0%(9/18,P<0.05)。结论:电针联合ERAS方案能够提高胃癌术后患者肠率水平,缩短BSRT,改善经口进食的耐受情况,降低炎性反应。
“疏肝调神”针刺调控PINK1/Parkin介导的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自噬改善慢性炎性痛与抑郁共病
刘光华;傅文;吴贻森;王孟雨;高静;武莉华;王子华;史栋梁;目的:观察“疏肝调神”针刺对慢性炎性痛与抑郁共病(CIPDC)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自噬和氧化应激相关因子的影响及对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探讨“疏肝调神”针刺改善CIPDC的可能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中随机取12只作为对照组,余大鼠采用左后足掌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的方法构建CIPDC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电针+抑制剂组,每组12只。电针组大鼠予电针干预,穴取“印堂”“百会”及双侧“合谷”“太冲”,合谷、太冲连接电针(同侧穴位为1组,选用疏密波、频率2 Hz /10 Hz、电流1 mA),每日30 min;抑制剂组大鼠予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腹腔注射 ;电针+抑制剂组大鼠予腹腔注射3-MA后再予电针干预。均每日1次,持续14 d。采用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TWL)评价大鼠疼痛阈值;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评价大鼠抑郁样行为;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病理形态;Fluoro-Jade B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变性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ROS)含量;比色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隔离体蛋白1(p62)、PTEN 诱导的假定激酶1(PINK1)、帕金蛋白(Parkin)、苄氯素1(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蛋白表达;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p62、PINK1、Parkin、Beclin1的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WMT、PTWL及蔗糖偏好率、旷场运动总距离、中心区域运动时间降低(P<0.05),漂浮时间升高(P<0.05);海马神经元排列松散,核膜破裂,变性神经元数量增多(P<0.05);线粒体破裂肿胀、内部嵴断裂或消失;ROS、MDA含量升高(P<0.05),SOD含量降低(P<0.05);海马组织p62、PINK1、Parkin、Beclin1蛋白及mRNA表达和LC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PWMT、PTWL及蔗糖偏好率、旷场运动总距离、中心区域运动时间升高(P<0.05),漂浮时间降低(P<0.05);海马神经元形态圆润,排列整齐,变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线粒体形态较为正常,双层膜结构较为完整,可见自噬小体出现;ROS、MDA含量降低(P<0.05),SOD含量升高(P<0.05);海马组织p62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PINK1、Parkin、Beclin1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LC3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大鼠PWMT、PTWL及蔗糖偏好率、旷场运动总距离、中心区域运动时间降低(P<0.05),漂浮时间升高(P<0.05);海马神经元排列更紊乱,核膜损伤增加,变性神经元增加(P<0.05);线粒体双层膜及嵴损伤明显;ROS、MDA含量升高(P<0.05),SOD含量降低(P<0.05);海马组织p62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PINK1、Parkin、Beclin1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LC3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疏肝调神”针刺可能通过调控PINK1/Parkin信号通路增强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自噬发挥对CIPDC大鼠的保护作用。
赵宏从脾胃治疗妇科疾病经验
汤翰;赵宏;杨云虹;匡泓俊;本文介绍赵宏教授从脾胃论治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及诊疗思路,探讨脾胃功能失调对妇科疾病的影响。赵宏教授临证主张顾护脾胃、兼顾他脏为治疗之“理”;健脾和胃、行气导滞、形气神同调为“法”;针药结合、注重温化为“方”;重视揣穴、穴少而精为“穴”;解结导滞、肌跳感传为“术”,为从脾胃角度采用针药联合治疗卵巢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薄型子宫内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妇科疾病提供参考。
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自噬的影响
李德坤;姚长风;单自亮;周政;张宪基;王科文;杜少林;目的:观察针刺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OA)大鼠膝关节软骨自噬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悬吊组、针刺组、联合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木瓜蛋白酶注射法建立KOA模型。悬吊组、针刺组、联合组分别行悬吊运动疗法(每次10 min,每日3次)、针刺(穴取右侧“阳陵泉”“足三里”“犊鼻”,每次30 min,每日1次)及联合疗法进行干预,连续 6 d后休息1 d,持续4周。干预前后评估大鼠Lequesne MG评分。干预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膝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并评定Mankin评分;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右膝关节软骨组织Ⅱ型胶原蛋白(COL2)、Ⅹ型胶原蛋白(COL10)、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自噬调控蛋白(Beclin-1)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右膝关节软骨组织PI3K、磷酸化PI3K(p-PI3K)、Akt、磷酸化Akt(p-Akt)、mTOR、磷酸化mTOR(p-mTOR)、Beclin-1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equesne MG评分升高(P<0.01);右膝关节软骨厚度变薄,软骨细胞减少且排列杂乱,Mankin评分升高(P<0.01);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升高(P<0.01);右膝关节软骨组织COL2、Beclin-1 mRNA及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0.01),COL10、PI3K、Akt、mTOR mRNA及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悬吊组、针刺组和联合组大鼠Lequesne MG评分降低(P<0.01);右膝关节软骨厚度增加,软骨细胞排列略整齐,Mankan评分降低(P<0.01);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降低(P<0.01);右膝关节软骨组织COL2、Beclin-1 mRNA及Beclin-1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1),COL10、PI3K、Akt、mTOR mRNA及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与针刺组、悬吊组比较,联合组大鼠Lequesne MG评分降低(P<0.01);右膝关节软骨厚度增加,趋于正常,软骨细胞呈柱状排列,Mankin评分降低(P<0.05,P<0.01);血清IL-1β、IL-6、TNF-α含量降低(P<0.05);右膝关节软骨组织COL2、Beclin-1 mRNA及Beclin-1蛋白表达增加(P<0.05),COL10、PI3K、Akt、mTOR mRNA及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针刺可以促进KOA大鼠膝关节软骨修复和细胞自噬,降低炎性反应,从而缓解软骨退变,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
杨华元,刘堂义本文从三方面探讨:(1)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2)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机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3)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机体所调控。艾灸生物物理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
杜元灏;李晶;孙冬纬;刘维红;李桂平;林雪;任辉;王涵;邹蓓蕾;焦素林;黄卫;目的:归纳中国现代针灸临床的治疗病症,总结现代针灸临床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1978-2005年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被报道的论文篇数(即频次)。结果:通过本次文献研究,共得到了16类针灸病谱461种,包括西医病338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症50种。结论:针灸疗法适应证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陈日新;康明非;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针刺镇痛机制的探讨
张吉;张宁;针刺镇痛涉及整个神经系统各部的功能,脊髓是初步对针刺镇痛处理、译释的第一站;脑干是针刺镇痛信息整理、辨析、激发、综合、承上启下的中继站,对针刺镇痛起到重要作用;丘脑部分对各种信息的复杂分析,综合调整,有多种神经体液参与,是加强针刺镇痛和控制镇痛的协调中枢;边缘系统及其核团和多种神经介质参与,对针刺镇痛起到协调作用;大脑皮层是最高中枢,对针刺镇痛不单是兴奋和抑制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调整、指挥中枢,既能加强镇痛,又能抑制其太过,起到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
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
杜元灏;李晶;孙冬纬;刘维红;李桂平;林雪;任辉;王涵;邹蓓蕾;焦素林;黄卫;目的:归纳中国现代针灸临床的治疗病症,总结现代针灸临床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1978-2005年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被报道的论文篇数(即频次)。结果:通过本次文献研究,共得到了16类针灸病谱461种,包括西医病338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症50种。结论:针灸疗法适应证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李瑛;李妍;刘立安;赵凌;胡卡明;吴曦;陈晓琴;李桂平;邙玲玲;戚其华;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贝尔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和针灸择期治疗本病的临床优势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900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分期针刺、分期针刺加灸、分期针刺加电针、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以及不分期针刺5个治疗组,分别接受4个疗程的治疗,并在入组、治疗4个疗程后以及治疗后1月、3月随访中分别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等进行疗效评价;分别从患者治疗的介入时机和疾病的神经定位进行疗效综合分析。结果:急性期、静止期介入治疗的痊愈率分别为50.1%(223/445)、52.1%(162/311),均优于恢复期的25.9%(35/135)(均P<0.001)。5种治疗方案各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期针刺、不分期针刺在急性期介入均优于恢复期介入(均P<0.01)。分期针刺加经筋排刺对鼓索以上和鼓索以下神经定位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鼓索以下疗效优于鼓索以上。结论:针灸治疗贝尔面瘫的最佳介入时机为急性期和静止期,即发病后的1~3周;5种治疗方案均为贝尔面瘫的优势治疗方案。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急性期治疗推荐使用单纯毫针刺;对鼓索以上患者不推荐使用经筋排刺疗法。
艾灸疗法作用机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王磊,李学武,张莉目前 ,国内外在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 (包括穴位 )作用 ,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虽然对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尚未明了 ,但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本文对近 10年来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针灸治疗肿瘤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丽玲;万宇翔;张巧丽;连岩岩;张春光;黄金昶;利用文献计量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分析近45年国内外针灸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核心数据集(WOS)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针灸治疗肿瘤文献,利用Cite Space及VOSviewer软件通过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关键词突现等方法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分别得到CNKI文献1585篇、WOS文献1564篇,年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国家合作以中国、美国为中心,但机构之间合作并不紧密。关键词及被引文献分析显示,研究以针灸疗法对肿瘤并发症及西医治疗中不良反应的控制为主。WOS中研究类型以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RCT)为主,CNKI则以综述居多,均少见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可能成为未来针灸在肿瘤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范畴趋向于整合肿瘤学。
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
张建斌;王玲玲;胡玲;常小荣;吴焕淦;从艾灸治病的特点、适应证和效应特点等方面阐释了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基础,艾灸以温热刺激为起始动因,以疏通经络为作用机制,以温促通是艾灸产生诸多治疗效应的主要机制。总结出艾灸温通作用存在强弱和缓急的差异,并对临床应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